多士
多士(英語:),也称烤面包片,指使用小麥烘烤的麵包,是最常見的一種西式麵包。通常於長條形,切片時呈方形,故又名方包。在歐式早餐中常見,配以牛奶、豆漿適合早餐食用。主要由高筋麵粉、酵母、黃油、糖、食鹽、蛋、水製作而成。經由攝氏約190度的焗爐,焗約30分鐘,出爐後冷卻切片。面包经过加热后,表面逐渐变成褐色。这种变化过程称为美拉德反应。溫度高時較為鬆軟好吃,低溫的狀態下會變硬,風味口感會差很多。因此市售的常温软吐司,必须加入食品添加劑以维持其口感。
「多士」的各地常用譯名 | |
---|---|
中国大陸 | |
臺灣 | |
港澳 | |
中國廣州 方包 |
字源
中文「吐司」源自英語 toast,但英語的 toast 指任何烤過的麵包片。在中文裡「吐司」可以指任何長條形、可切片的麵包。另外,如果用了其他材料如全麥麵粉、雜糧、葡萄乾,在中文裡也同樣稱為吐司。
食用方式
常見的食用方式是在烤之過後塗抹料,如果醬、咖椰醬、花生醬,或是搭配蔬菜、蛋、肉片、乳酪做成各種三明治。另外還有沾蛋汁做成法國吐司、或是把中間挖空後填入食材後拿去炸,如棺材板。
臺式吐司
台湾话的吐司发音為“sio̍k-pháng”(台羅,國際音標:/ɕi̯ŏk̚˧ pʰaŋ˥˩/[1],發音似華語修胖),不是便宜的麵包,而是日語發音的“食パン”(shokupan)傳入臺灣演變而成的辭彙。日語中所说的“パン”(pan)源自於葡萄牙語的“”。大约是在17世纪,到日本的葡萄牙人把面包及其名称带入日本。臺灣自日治時代,傳入麵包,但在1930年之前一般人少有吃過麵包,而名稱則是經由日語的“パン”(pan)再流傳成為台湾话“pháng”並沿用至今。
興起於1980年代的臺式泡沫紅茶店,早餐店提供的常見麵包有:椰香吐司、藍莓吐司、草莓吐司、花生吐司、巧克力吐司、培根蛋吐司、火腿蛋吐司、豬排三明治、香雞排三文治等,搭配種類繁多。而在香港的臺灣餐廳,通常把多士稱為吐司。另外有人會把吐司拿來炸,如臺灣小吃棺材板。
註腳
- . 教育部. [2014-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