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崎車站

大山崎站日语: Oyamazaki eki */?)是一個位於京都府乙訓郡大山崎町大字大山崎小字明島,屬於阪急電鐵京都本線鐵路車站。車站編號為HK-75

大山崎站
日语名称
   
车站概览
位置 日本京都府乙訓郡大山崎町大字大山崎小字明島13番地2[1]
地理坐标34°53′34″N 135°40′59″E
2面2線
车站构造
站体类型高架車站
历史
启用日期1928年(昭和3年)11月1日
上下車人次
統計年度
平均每日7,160人次
2017年
邻近车站
上一站 阪急電鐵 下一站
水無瀨
HK-74
2.0km
京都本線
HK-75
距離十三27.7km
距離大阪梅田30.1km
西山天王山
HK-76
2.5km
位置

歷史

  • 1928年(昭和3年)11月1日 - 隨著新京阪鐵道的高槻町站(現在的高槻市站) - 京都西院站(現在的西院站)間延伸,本站同時開業[2][3]
  • 1930年(昭和5年)9月15日 - 公司合併,成為京阪電氣鐵道新京阪線的車站[2]
  • 1943年(昭和18年)10月1日 - 公司合併,成為京阪神急行電鐵(現在的阪急電鐵)的車站[2]
  • 1949年(昭和24年)12月1日 - 新京阪線改稱為京都本線。[2]
  • 1963年(昭和38年)
    • 4月24日 - 由於高架化工程借用東海道新幹線的線路,設置臨時月台[2]
    • 12月29日 - 高架線竣工[2]。月台移轉至現今的位置。
  • 2001年(平成13年)3月24日 - 月台延伸,可停靠8節編成的列車。

車站構造

側式月台2面2線的高架車站

月台配置

月台 路線 方向 目的地
1 京都本線 上行 京都(河原町)嵐山
2 下行 高槻市淡路大阪(梅田)天下茶屋

使用狀況

2017年(平成29年)1日平均上下車人次為7,160人(上車人次:3,549人,下車人次:3,611人)。

近年1日平均上下車、上車人次如下表[4][5]

年度 1日平均
上下車人次
1日平均
上車人次
1997年 8,569 4,186
1998年 8,241 4,069
1999年 8,116 4,007
2000年 7,769 3,843
2001年 6,989 3,436
2002年 6,695 3,282
2003年 6,640 3,255
2004年 6,498 3,185
2005年 7,069 3,446
2006年 7,037 3,464
2007年 7,348 3,651
2008年 7,357 3,676
2009年 6,463 3,188
2010年 6,544 3,257
2011年 6,746 3,370
2012年 6,921 3,444
2013年 7,241 3,636
2014年 7,032 3,517
2015年 7,038 3,571
2016年 7,184 3,591
2017年 7,160 3,549

車站周邊

車站周邊曾是名為山崎宿的宿場桂川、宇治川及木津川三條河流流過,在當地匯流成為淀川[2]。在京阪間行走的鐵道也在本站附近集結、阪急京都本線的旁邊即與JR東海道本線(JR京都線)及東海道新幹線並行,淀川對岸為京阪本線[2]

  • 山崎之戰遺跡
  • 水無瀨神宮
  • 櫻井驛跡
  • 關大明神社
  • 妙喜庵
    • 待庵
  • 朝日啤酒大山崎山莊美術館
  • 大山崎町歷史資料館
  • 大念寺
  • 寶積寺
  • 山崎聖天
  • 天王山
  • 酒解神社
  • 大山崎瓦窯跡 (國家指定古蹟)
  • 三得利 山崎蒸餾所
  • 山崎站前郵局
  • 淀川
  • 大阪染工
  • 舊西國街道(京都府道67号西京高槻線)
  • 國道171號

JR京都線山崎站距離本站約250公尺,轉乘人數也不少。

公車路線

最近的公車站為西國街道上的阪急大山崎,可搭乘阪急巴士及京阪巴士。

相鄰車站

阪急電鐵
京都本線
快速特急A、快速特急、特急、通勤特急、快速急行、快速
通過
準急、普通
水無瀨(HK-74)-大山崎(HK-75)西山天王山(HK-76)

參考資料

  1. . 阪急ワールド全集 4. 阪急電鉄株式会社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事業部. 2001: 103. ISBN 4-89485-051-6. 已忽略文本“和書” (帮助)
  2. 生田誠. . 懐かしい沿線写真で訪ねる. 彩流社. 2013: 4–6・34–35頁. ISBN 978-4-7791-1726-8.
  3. 今尾恵介(監修). 9 関西2. 新潮社. 2009: 50. ISBN 978-4-10-790027-2.
  4. . [2019-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5. . [2019-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2).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