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院站

西院站日语: Saiin eki */?日语: Sai eki */?)是一個位於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屬於阪急電鐵京福電氣鐵道鐵路車站

西院站
日语名称
   
车站概览
位置 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右京區(阪急電鐵)、中京區(京福電氣鐵道)
地理坐标35°0′12.61″N 135°43′54.80″E
管辖机构阪急電鐵詳細資料
京福電氣鐵道詳細資料
位置

站名的漢字標記相同,但阪急讀作「さいいん」,京福讀作「さい」。

概要

此站有阪急電鐵京都本線京福電氣鐵道嵐山本線2條路線停靠。阪急車站位於地下,其地上附近設有京福的車站[1]

停靠路線

站名

曾經所在地一帶設有淳和院,淳和院的別名西院成為了地名,站名沿用。現在的地名讀作「さいいん」。根據小澤嘉三《西院的歷史》(西院的歷史編輯委員會,1983年),原來讀作「さいいん」,平安時代鎌倉時代(12 - 13世紀頃)的文書為「さいゐん」,弘安10年(1287年)的文書首次出現「さゐ」的稱呼,經考察後稱為「さい」[2]江戶時代這一帶的地名為「西院(さい)村」。戰國時代記述上杉本洛中洛外圖屏風,這裡附近的西院城(西院小泉城)明確記載為「さい(こいずみ)のしろ」。進入近代,當地發音依然使用「さい」[2]。到了近代,與當地居民的稱呼不同,當時的自治體名(西院村)讀作「さいいん」[3],在軍隊點名時嚴格稱為「さいいん」,作為官方讀法的「さいいん」,1934年京都府告示正式將「さいいん」讀法官方化[2][注 1]。然而,儘管官方文書並不支持,京福的站名當初稱為「さいん」,1933年(昭和8年)頃改為「さい」,還包括當地居民的證言收錄於書籍[5]

歷史

京福電氣鐵道

  • 1910年(明治43年)3月25日:本站開業,站名為西院站,當時由嵐山電車軌道營運[6]
  • 1918年(大正7年)4月2日:公司合併,交由京都電燈經營的嵐山電鐵營運[6]
  • 1942年(昭和17年)3月2日:路線轉讓給京福電氣鐵道[6]
  • 2017年(平成29年)3月25日:嵐山方向月台移設[7]

阪急電鐵

  • 1928年(昭和3年)11月1日:隨著新京阪鐵道的高槻町站(現在的高槻市站) - 京都西院站(現在的西院站)間延伸,本站開業[1]
  • 1930年(昭和5年)9月15日:公司合併,本站由京阪電氣鐵道新京阪線營運[1]
  • 1931年(昭和6年)3月31日:車站地下化,同時改名為西院站。新京阪線延伸至京阪京都站(現在的大宮站),本站成為中間站[1]
  • 1943年(昭和18年)10月1日:公司合併,由京阪神急行電鐵營運[1]
  • 1949年(昭和24年)12月1日:京阪神急行電鐵從京阪電氣鐵道分離。新京阪線改稱為京都本線[1]
  • 1973年(昭和48年)4月1日:公司名變更為阪急電鐵[1]
  • 2013年(平成25年)12月21日:導入車站編號[1]
  • 2017年(平成29年)3月25日:南北驗票口啟用[7]
  • 2019年(令和元年)6月1日:西驗票口移設至地下1樓。

車站構造

阪急電鐵

阪急 西院站
新站舍(西閘口。2020年1月攝)
日语名称
   
车站概览
位置 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右京區西院高山寺町38番地1[8]
地理坐标35°0′12.61″N 135°43′54.80″E
對向式2面2線
车站构造
站体类型地下車站
历史
启用日期1928年(昭和3年)11月1日
上下車人次
統計年度
平均每日48,592人次
2018年
邻近车站
上一站 阪急電鐵 下一站
西京極
HK-82
1.8km
京都本線
HK-83
距離十三41.9km
距離大阪梅田44.3km
大宮
HK-84
1.4km
位置
备注
  • 原名京都西院站,1931年改為現稱

對向式月台2面2線的地下車站。由於不設轉轍器與絶對信號機,被分類為停留所。

月台配置

月台路線方向目的地
1 京都本線 上行 京都河原町方向
2 下行 高槻市大阪梅田天下茶屋北千里方向

京福電氣鐵道

京福 西院站
往嵐山方向月台全景
(2017年3月25日啟用)
日语名称
   
车站概览
位置 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中京區壬生仙念町16番地
地理坐标35°0′12.61″N 135°43′54.80″E
2面2線
车站构造
站体类型地面車站
历史
启用日期1910年(明治43年)3月25日
上下車人次
統計年度
平均每日5,655人次
2018年
邻近车站
上一站 京福電氣鐵道 下一站
四條大宮
A1
1.4km
终点站
嵐山本線
A2
距離四條大宮1.4km
西大路三條
A3
0.6km
位置

對向式月台2面2線的地面車站

月台配置

月台路線方向目的地
(南側) 嵐山本線 下行 嵐山帷子之辻方向
(北側) 上行 四條大宮

使用情況

  • 阪急電鐵 - 2018年全年平均上下車人次為39,946人[9]
    阪急電鐵所有車站排行第20位。

平日早晚使用人數較多。尤其是早上往河原町方向的列車有許多乘客下車,與閘口的樓梯只有一條。

  • 京福電氣鐵道 - 2018年1日平均上下車人次為5,655人(年間2,064千人,根據京都市統計書推定)。

近年的1日平均上下車人次、上車人次如下表[10][11]

年度 阪急電鐵 京福電氣鐵道
上下車人次上車人次上下車人次上車人次
1995年 25,158 1,090
1996年 39,156 1,145
1997年 50,09025,227 1,136
1998年 48,61922,539 1,063
1999年 49,47424,128 994
2000年 48,07923,126 923
2001年 45,39522,068 893
2002年 43,80821,558 865
2003年 43,62521,367 873
2004年 42,80120,901 947
2005年 43,11521,246 1,208
2006年 42,41921,071 1,210
2007年 43,31521,739 -
2008年 45,62022,997 1,676
2009年 43,00820,695 1,613
2010年 42,12620,873 1,531
2011年 42,17520,808 3,2831,642
2012年 42,44821,005 3,4091,704
2013年 43,93821,789 3,4391,719
2014年 41,94020,751 3,5691,785
2015年 43,95321,839 4,5732,286
2016年 45,97122,767 4,1162,058
2017年 47,80323,811 5,5072,753
2018年 48,59223,956 5,6552,827

車站周邊

西院春日神社本殿
京都Family
  • 西院春日神社
  • 高山寺
    • 「淳和院跡」碑
  • 京福電氣鐵道車庫
  • 京都市立醫院
  • 京都市衛生公害研究所
  • 京都勞動者綜合會館
  • 京都外國語大學
  • 京都市立看護短期大學
  • 京都市立西院小學校
  • 京都市立朱雀第七小學校
  • 京都西院郵局
  • 京都四条乾郵局
  • 右京郵局
  • 三菱UFJ銀行 西院分行
  • 京都銀行 西院分行
  • 京都Family
  • ÆON MALL京都五条
  • 西大路通
  • 四条通

相鄰車站

阪急電鐵
京都本線
快速特急A、快速特急、特急
通過
通勤特急、快速急行、快速
(HK-81)-西院(HK-83)大宮(HK-84)
準急、普通
西京極(HK-82)-西院(HK-83)-大宮(HK-84)
京福電気鉄道(嵐電)
嵐山本線
四條大宮(A1)-西院(A2)西大路三條(A3)

注釋

  1. 鐵道廣播的川島令三記述「『西院之河原』被稱為殯儀的場所,故此新居民厭惡稱之為『さいいん』」[4]

來源

  1. 生田誠. . 懐かしい沿線写真で訪ねる. 彩流社. 2013: 4–6・44–45頁. ISBN 978-4-7791-1726-8. 已忽略文本“和書” (帮助)
  2. 小沢嘉三『西院の歴史』西院の歴史編集委員会、1983年、pp.5 - 6
  3. 市町村自治研究会(監修)・日本加除出版編集部(編)『全訂 全国市町村名変更総覧』日本加除出版、2006年、p.817
  4. 全国鉄道事情大研究 京都・滋賀篇草思社、1992年Template:要ページ番号
  5. 『西院昭和風土記』西院昭和風土記刊行委員会、1990年、p.51
  6. 曽根悟(監修). 朝日新聞出版分冊百科編集部(編集) , 编. . 週刊朝日百科. 4号 京福電気鉄道・叡山電鉄・嵯峨野観光鉄道・京都市交通局. 朝日新聞出版. 2011-04-03: 8–9.
  7. (PDF). 京福電気鉄道/阪急電鉄. 2017-02-24 [2017-03-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2-24).
  8. . 阪急ワールド全集 4. 阪急電鉄株式会社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事業部. 2001: 110. ISBN 4-89485-051-6. 已忽略文本“和書” (帮助)
  9. 駅別乗降人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阪急電鉄
  10. 京都市統計書 第8章 都市施設 07 私鉄市内駅乗降客数(JRを除く)
  11. 京都府統計書「鉄道乗車人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から各年の乗車人員を年度日数で除して算出。

參見

外部連結

  • 西院 - 阪急電鐵
  • 西院 - 「嵐電」(京福電氣鐵道)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