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巡洋舰

大巡洋舰德語:)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对于排水量大于5500吨的巡洋舰的分类。这一术语是通过《舰队法》确定的。1898年,第一部舰队法规划了数量为12艘的大巡洋舰,其中三艘将部署至海外,另有三艘作预备役处置。至1912年的最后一份战前修正案为止,舰队法所规划的大巡洋舰数量已增加为20艘。

赫塔号大巡洋舰,用作德意志帝国海军的教练船

发展

随着德意志帝国海军在19世纪下半叶的扩张,帝国海军部需要对其既有的军舰进行相应的分类。其中包括原本完全不同的舰只。于是,英国的泰晤士制铁厂本于1865年为奥斯曼帝国海军开建了一艘军舰,却在1867年的建造期间由普鲁士购得;后者于1868年将其归类为铁甲巡防舰下水,并命名为威廉国王号,至1897年完成最后一次重建后,它又被归类为大巡洋舰。有及于此,另外两艘同样由英国在1874年建造的皇帝级舰只,皇帝号德国号,也被重新归类为大巡洋舰。

最终,这一类别包含有防护巡洋舰,如奥古斯塔皇后号和五艘维多利亚·路易丝级舰只(维多利亚·路易丝号赫塔号汉萨号弗蕾亚号菲内塔号),以及九艘德国装甲巡洋舰——其中海因里希亲王号是《舰队法》所明确规定的第一艘:

俾斯麦首爵号大巡洋舰
舰名下水船厂排水量建造代号
俾斯麦首爵号1897年基尔帝国10690吨莱比锡号替舰
海因里希亲王号1900年基尔帝国8887吨新造A
阿达尔贝特亲王号1901年基尔帝国9087吨新造B
腓特烈·卡尔号1902年布洛姆-福斯9087吨威廉国王号替舰
罗恩号1903年基尔帝国9533吨皇帝号替舰
约克号1904年布洛姆-福斯9533吨德国号替舰
沙恩霍斯特号1906年布洛姆-福斯11616吨新造D
格奈森瑙号1906年威悉11616吨新造C
布吕歇尔号1908年基尔帝国15842吨新造E

在德国,布吕歇尔号是最后一艘装甲巡洋舰,冯·德·坦恩号则成为第一艘全尺寸战列巡洋舰。尽管如此,德意志帝国海军还是将该舰及其已完工的六艘后续舰只正式称为大巡洋舰。

冯·德·坦恩号大巡洋舰
舰名下水船厂排水量建造代号
冯·德·坦恩号1909年布洛姆-福斯19370吨新造F
毛奇号1910年布洛姆-福斯22979吨新造G
格本号1911年布洛姆-福斯22979吨新造H
塞德利茨号1912年布洛姆-福斯24988吨新造J
德夫林格号1913年布洛姆-福斯26600吨新造K
吕措号1913年希肖26741吨奥古斯塔皇后号替舰
兴登堡号1915年威廉港帝国26947吨赫塔号替舰
马肯森号1917年布洛姆-福斯31000吨维多利亚·路易丝号替舰
施佩伯爵号1917年希肖31000吨布吕歇尔号替舰

使用这一分类的主要原因是出于预算考量,因为海军得以采用提尔皮茨计划的巡洋舰预算来建造主力舰,而不必向帝国议会提请新的法案。它也是响应了一些党派的诉求,通过转而建造结合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特点的“一体化舰型()”的同时,还能够节省单位数量的资金。

该术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有非正式使用,但其后改称为“战列巡洋舰”,因为它们也被运用于:组成战列舰队的快速侦察及攻击侧翼,例如在日德兰海战那样。在这两种术语之间偶尔也会(同样非正式的)使用“大战巡洋舰()”作称谓。

美国海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也建有类似于战列巡洋舰的阿拉斯加级舰只,它们被归类为“大型巡洋舰(,代号CB)”。

参考资料

  • Hans H. Hildebrand, Albert Röhr, Hans-Otto Steinmetz: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Koehlers Verlagsgesellschaft, Herford
  • N. J. M. Campbell, Battlecruisers, Conway Maritime Press, London, 197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