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登堡号战列舰

奥尔登堡号战列舰德語:),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的4艘赫尔戈兰级战列舰的最后一艘。奥尔登堡号建成后主要在北海服役,隶属于公海舰队第一战列中队第一支队。

英国皇家海军所绘制的赫尔戈兰级战列舰识别图
概觀
艦種無畏艦
擁有國 德意志帝国
艦級赫尔戈兰级战列舰
製造廠德国但泽希肖工厂
動工1909年3月1日
下水1910年6月30日
服役1912年5月1日
結局1921年拆解
除籍1919年11月5日
技术数据
標準排水量设计:2万2808吨
滿載排水量2万4700吨
全長艦體全長:167.20米
全寬28.50 米
吃水8.94米
燃料燃煤3200吨
鍋爐15座燃煤水管锅炉
动力直立型三段膨胀式三汽缸复合式蒸汽引擎3座
3軸推進
功率28,000匹公制馬力(28,000匹指示馬力;21,000千瓦特
最高速度20.8(38.5每小時;23.9英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5500海里/10节
乘員军官42名,水兵1027人
武器裝備50倍径双联装305毫米速射炮6座计12门(30.5cm SK L/50)
45倍径单装150毫米速射炮14门(15cm SK L/45)
45倍径88毫米单装炮14门(8.8cm SK L/45)
500毫米单装魚雷發射管6具
裝甲水线带:300毫米
主炮炮塔:300毫米
甲板:63.5毫米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奥尔登堡号参加了大部分德国海军在北海对抗英国皇家海军的主要作战,包括1916年5月31日-6月1日的日德兰海战。奥尔登堡号同时也在波罗的海参加了针对俄罗斯帝国海军的军事行动,包括第一次里加湾行动(不过奥尔登堡号在本次行动中无甚作为)。

一战结束后,英国在和谈期间将公海舰队主力拘留于斯卡帕湾内。由于赫尔戈兰级4舰相对老旧,协约国同意让奥尔登堡号等留在德国港口。公海艦隊自沉事件发生后,協約國夺取了奥尔登堡号在内的赫尔戈兰级4舰作为公海舰队自沉舰艇的替代品。1920年4月,日本获得了奥尔登堡号。日本并不需要这艘老舰,于是随即将其出售给一家英国的回收公司,在荷兰多德雷赫特将其拆解。

本舰名称来源于奥尔登堡公国[1]

设计和概述

奥尔登堡号全长167.2米,宽28.5米,吃水深8.94米;设计排水量2万2808吨,满载排水量则达到了2万4700吨。全舰定员军官42人,水兵1027人。奥尔登堡号依然使用垂直三段膨胀式蒸汽发动机,由燃煤锅炉驱动,而并没有使用同时代更先进的涡轮发动机。全舰设计动力28,000匹公制馬力(28,000匹指示馬力;21,000千瓦特),设计最大航速20.8節(39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全舰存煤3200吨,以10節(19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经济航速运行时可以达到5,500海里(10,200;6,300英里)的续航距离。[2]

随着战争的持续,德国越来越难以获得优质燃煤,劣质煤倒是还能维持获取途径。宝贵的优质煤都尽量分配给轻型舰艇,因为轻型舰艇出勤率高,相对的舰上人员也少,难以经常对舰艇锅炉进行维护;而大型舰艇则只能领取到劣质煤,官方的理由是大型舰艇人员较多,可以方便经常清理锅炉。战争期间德国为主力舰原有的燃煤专烧锅炉陆续换装为煤油混烧锅炉,通过在煤炭上喷洒石油来提高燃烧效率。1915年奥尔登堡号也接受了类似的改装;舰上共可储存燃油197吨。[3]

奥尔登堡号的主炮为12门50倍径305毫米炮(30.5cm SK L/50,SK意为“速射炮(德語:)”,L/50表示50倍径),安装在6座双联装炮塔内。这6座主炮炮塔则按照比较罕见的方式,呈六角形方式布置:艏艉各一座,每侧舷侧前后各一座[4]。副炮为14门45倍径150毫米炮(15cm SK L/45)和14门45倍径88毫米炮(8.8cm SK L/45)[2]。1914年后,舰上将原有的两门88毫米炮拆除,换成两门88毫米高射炮;不久又有两门作了同样的更换,使得舰上8.8cm SK L/45炮只剩下10门,防空火力总共达到4门88毫米高射炮[5]。此外舰上还安装有6具鱼雷发射管,艏艉各一具,每侧舷侧各两具,全部安装在水线下的鱼雷隔舱内。

防护方面,舰体中央部分的水线装甲带为300毫米[6];上部装甲带170毫米[7]。主炮炮塔侧面厚300毫米[6],炮廓装甲170毫米[7]。装甲甲板厚63.5毫米。

舰历

建成至一战前

德皇威廉二世视察奥尔登堡号,摄于1912-1914年间

德国军方在订购赫尔戈兰级4号舰时,设定的临时名字是“伏里施乔夫代舰”,用以替代将近20年舰龄、已经非常过时的岸防战列舰伏里施乔夫号。德国但泽希肖工厂承接了建造合同,建造编号828[2]。奥尔登堡号的3艘姊妹舰均于1908年开始动工兴建,由于财政经费限制,本舰推迟到了1909年才开始建设。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海军中将在1909年预算通过之前就把合同交给了希肖工厂,因此造船厂早早就开始准备材料着手建造。然而这一举动给外界得出了一个印象,认为德国在公开承认的建造项目之外还在悄悄建造新舰,导致英国国内对此出现了反对的声浪。英国媒体大声疾呼“八艘不多,时日无多(英語:)”,于是在一年之内英国的船台上8艘新主力舰开工建造,进一步加剧了英德海軍造艦競賽的紧张局势[1]

1909年3月1日,奥尔登堡号开始铺设龙骨,1910年6月30日下水,建造时间稍长于一年[8]。下水仪式上由奥尔登堡大公长女索非亚·夏洛特为本舰进行命名,奥尔登堡大公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二世发表致辞[9]。下水仪式后,只是半成品的奥尔登堡号转抵基尔进行舾装,包括完成上层建筑、安装武器,舾装作业一直持续到1911年8月才完毕[1]。1912年5月1日,奥尔登堡号加入公海舰队,此时距离正式开始开始建造已经过去差不多三年时间[6]。全舰总造价4580万1000帝国金马克[2]

1912年5月1日,奥尔登堡号正式进入德国海军服役,随后在波罗的海进行海试。同年7月17日,奥尔登堡号与各姊妹舰共同编列入公海舰队第一战列舰中队[1]。期间奥尔登堡号进行了一些单舰训练,然后参加了第一中队练习,以及11月份的公海舰队演习[10]。其后两年间的和平时期内,奥尔登堡号一直在重复着单独训练、中队训练、舰队训练的模式[11]

1914年6月28日,发生了萨拉热窝事件。时任德国首相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为了避免刺激协约国,要求公海舰队如常前往挪威进行年度夏季训练,而拒绝了舰队司令腓特烈·馮·英格諾爾海军上将缩短行程的要求;7月14日,公海舰队出发[12]。公海舰队在帝国海军战前最后一次和平时期的练习中,首先到斯卡格拉克海峡进行了演习,其后7月25日启程前往挪威峡湾地区。然而在七月危機奥匈帝国塞尔维亚王国发出最后通牒之后,威廉二世越过冯·贝特曼-霍尔维格直接命令舰队中止训练,26日舰队返航,27日集结在挪威斯屈德内斯,并进入了戒备状态[13]。7月28日,奥匈帝国塞尔维亚王国之间的战争爆发,在一周之内,各欧洲主要强国陆续加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4]

一战前中期

1914年12月14日早上公海舰队的位置态势
a 德国战列舰
b 德国轻巡
c 德国战巡
d 英国第二战列舰中队
d 英国第一战巡中队

1914年7月29日,奥尔登堡号随第一中队返抵威廉港[15]。同年11月2-3日,公海舰队第一次在北海地区出动,奥尔登堡号也参加了是次行动,不过德军没有遇到英国舰队。 同年12月15-16日,德国人展开第二次行动[10]。这次行动是基于馮·英格諾爾的提议,即使用弗朗茲·馮·希佩爾海军少将的第一侦察集群的战列巡洋舰袭扰英国沿岸城镇,诱使英国大艦隊分出部分兵力追捕希佩尔,此时埋伏在一旁的公海舰队主力即全数压上消灭之[16]。15日一早,希佩尔的战巡对英国斯卡布羅,哈特爾浦和惠特比发动袭击[17]。德国海军出动了12艘无畏舰和8艘前无畏舰支援本次袭击,奥尔登堡号也在其中。15日夜,德国战列舰抵近了一支英国战列舰分队,距离只有约12海里19公里;在当地英国人只有6艘战列舰,附近再无其它主力舰。双方前卫的驱逐舰在黑夜中展开了战斗,战况之激烈让腓特烈·馮·英格諾爾海军上将误以为他遇到了英国海军的整支大艦隊。因为德皇早已有令,不得随意用宝贵的舰队进行冒险,馮·英格諾爾下令脱离接触,返回德国[18]

1915年1月24日,英国海军将领戴维·贝蒂海军中将率领第一、第二战巡中队在多格尔沙洲伏击了德国的第一侦察集群。德军战巡以寡敌众,奥尔登堡号于是随第一战列舰中队出动前往增援[19]。中欧时间12:33第一战列舰中队离港,同时由前无畏舰组成的第二战列舰中队也出发离港。然而德国战列舰赶到的时候战斗已经结束,英国战巡早已不见踪影。德国人搜寻一番之后,只能于19:05悻悻而回,前往威廉港外的施里希泊地[10]。是役德国装甲巡洋舰布吕歇尔号遭到英军集中攻击而沉没,战巡塞德利茨号亦由于弹药库起火而身负重伤。对此勃然大怒的威廉二世将馮·英格諾爾撤职,并于同年2月2日委任胡戈·冯·波尔为新任舰队司令。

日德兰大战

1916年5月31日-6月1日的示意图,蓝色为英国舰队,红色为德国舰队

1916年5月31日,英德双方主力舰队碰面时,奥尔登堡号正在德国公海舰队战列之中。德国舰队再次出动,试图引诱一部分英国舰队前来追击,而公海舰队主力则依旧在一旁埋伏。奥尔登堡号在第一战列舰中队第一支队序列第4,在整个战列中序列第12,尾随在姊妹舰赫尔戈兰号之后,位于第二支队波森号前面。公海舰队主力舰战列中,排在第一中队前面的是由最新式的8艘国王级皇帝級组成的第三中队,第二中队的6艘前无畏舰则排在第一中队后面[20]

当天快到16:00时,希佩尔的第一侦察集群遭遇贝蒂的第一战巡中队。敌对双方随即开始大打出手[21]。第一侦察集群一路向南且战且退,将英国战巡引入了公海舰队主力舰的伏击圈内。17:30前后,位于公海舰队主力舰战列最前端的国王号观察到了第一侦察集群和追赶而至的第一战巡中队。第一侦察集群右转机动,而英国战巡则转向了左边。17:45,舍尔下令德国战列舰右转两个罗经点(22.5度),一分钟后,下达开火的命令[22]

一开始的时候,奥尔登堡距离英国舰艇较远,无法进行攻击[23]。快到18:30时,德国战列线靠近了英国驱逐舰内斯特号游牧民号。这两艘英国驱逐舰在当天早些时候已经遭到德国战巡的打击瘫痪,此时承受了德国战列舰的猛烈炮击。有学者认为,内斯特号除了受到图林根号和赫尔戈兰号的打击之外,还可能受到了奥尔登堡号和波森号的打击;各种轻重炮弹纷纷招呼到内斯特号上面,内斯特号发生了数次爆炸,18:35沉没,大多数乘员都由德国鱼雷艇救起[24]

19:15(中欧时间CET18:15)后不久,英国第五战列舰中队厌战号进入了奥尔登堡号的射程内,这也是奥尔登堡号遇到的第一个大型目标。奥尔登堡号使用其305毫米主炮进行攻击,不久就因为德军战列线机动而与厌战号脱离接触[25]。奥尔登堡号声称达成了一次跨射,但实际上奥尔登堡号的炮手在夜幕中很难看清楚厌战号的侧影[25]。同时根据一些出版物声称,奥尔登堡号的射击时间记录并不可靠,其所宣称的1万7500-1万4200米射击距离也与德军其他军舰的情况不符[26]

23:30前后,德军舰队改换阵型为夜间巡航阵型,奥尔登堡号此时序列第5[27]。01:10(中欧时间CET00:10)前后,德军战列线穿越了英国第4驱逐队的6艘驱逐舰。混乱中幸运号威斯特法仑号战列舰左舷正横方向逼近,威斯特法伦号当即开火并拉开距离,后续德军舰艇也开始了射击[28]。奥尔登堡号在近距离向英国驱逐舰幸运号和鼠海豚号开火[29]。幸运号在第一轮射击即中弹起火,然而依然在奋力还击。来自幸运舰艉1枚4英寸(102炮弹的还击,在奥尔登堡号左舷前部探照灯处爆炸,弹片及破片击中舰桥,对奥尔登堡造成一定伤亡,舵手、舰长等人全部负伤[28],4名舰桥军官阵亡,包括一名负责88毫米炮的军官[25]。奥尔登堡号一度无人操舰,险些与波森号、赫尔戈兰号相撞,幸亏舰长及时掌舵稳住航向才免此一难[29]。随后奥尔登堡号与其他德舰向驱逐舰热情号攻击,热情号很快起火并烧成一堆废铁。夜色中幸运号、热情号沉没,其他英军驱逐舰四散[30]

虽然英军轻型舰艇在晚上多次与德军交战,公海舰队主力依然成功突破英军驱逐舰防线,6月1日04:00抵达合恩礁[31],数个小时后抵达雅德。德军4艘战列舰在外侧泊地以防守姿态停泊,4艘则在威廉港入口位置停下来,而奥尔登堡号和其他7艘状况比较好、可堪再次一战的舰艇则进入港内补充弹药燃料[32]。战斗中奥尔登堡号总计发射53发305毫米炮弹、88发150毫米炮弹、30发88毫米炮弹[33]。幸运号的那一发是奥尔登堡号仅有的中弹损伤[34];不过左舷4号150毫米炮发射第11发炮弹时炸膛,火炮及摇架损坏[35]。全舰共8人战死,14人负伤[36]

一战中后期

日德兰海战后,奥尔登堡号奉命戍守德国海湾。奥尔登堡号的伤势轻微,在威廉港很快就修理完毕,时间从6月30日至7月15日[37]。8月18日,舍尔打算再来一次像5月31日那样的诱敌行动。此时德军战巡还能作战的有冯·德·坦恩号莫尔特克号,因此舍尔调派3艘无畏舰作为加强,以前去炮击英国沿海地区。包括奥尔登堡号在内的其他战列舰则尾随其后提供掩护[38]。在即将靠近英国沿海时,舍尔收到了一份齊柏林飛船发来的报告,报告错误地称附近有一支英国海军舰队,于是舍尔率军北上[39]。14:35,舍尔收到警告称大舰队正在赶来,于是舍尔选择退避,返回德国港口[40]。同年9月25-26日,奥尔登堡号随第一战列舰中队出动,掩护鱼雷艇部队前往泰爾斯海靈沙洲。10月18-20日,舍尔再次下令战列舰部队出动,前往多格尔沙洲,不过没有找到英国舰艇,德国人空手而回[41]

1917年,奥尔登堡号大部分时间都在守卫德国海湾。10月阿尔比恩行动期间,赫尔戈兰级4姊妹前往丹麦诸海峡封锁海路,以防英国海军可能的干涉。28日4舰抵达普茨克湾,29日又到达阿伦斯堡;11月2日行动结束,4舰返回北海。

1918年4月23-24日,德军舰艇再次出动,试图拦截一支前往挪威的英国船队,并摧毁护航的英国战列舰[41]。在行动中,战巡莫尔特克号轮机部发生故障,奥尔登堡号负责将莫尔特克号拖回港[42]。其他德军舰艇在希佩尔率领下搜寻了一番,并没发现英国船队:德国情报部门报告船队行程时,把日期给搞错了,导致德国人浪费了几个小时进行了徒劳的搜索[43]

一战临近尾声时,德国人曾打算让奥尔登堡号和3艘姊妹舰参加进德国海军最后一次行动,好在停战协定成立前为德国争取到更多的谈判筹码。按计划,公海舰队主力都将会出动,寻求与英国大舰队的决战;舍尔打算尽可能地对英国舰队予以打击,为此不惜付出重大伤亡。然而许多水兵已经对战争感到厌倦,认为这次行动只会拖长战争[44]。10月29日早上,各舰得到命令,将于次日离开威廉港;当晚多艘舰艇发生哗变[45]。德国人最终被迫取消了这次计划[46]

结局

1918年底,德国投降,协约国随之将公海舰队的主要力量拘禁在斯卡帕湾。奥尔登堡号在内的4艘赫尔戈兰级不在拘禁名单之列,各舰依然得以留在德国港口[47]。1919年6月21日,拘禁于斯卡帕湾的德国舰队集体自沉,以免落入英国人手中[48]。于是协约国夺取了赫尔戈兰级4舰作为替代品[47]。1920年4月7日,日本获得了奥尔登堡号,但是日本并不需要这艘军舰,遂于6月转售予英国回收商,并在荷兰多德雷赫特将其拆解。

同级舰

注释

  1. Staff (Volume I), p. 46
  2. Gröner, p. 24
  3. Philbin, p. 56
  4. Gardiner & Gray, p. 146
  5.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p. 193
  6. Gröner, p. 25
  7. #巨人的对决, p. 40
  8. Staff (Volume I), p. 36
  9.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p. 194
  10. Staff (Volume I), pp. 43, 46
  11. Staff, pp. 44, 46
  12. Massie, p. 12
  13. Staff (Volume II), p. 14
  14. Heyman, p. xix
  15. Staff (Volume I), pp. 11, 46
  16. Herwig, pp. 149-150
  17. Tarrant, p. 31
  18. Tarrant, pp. 31-33
  19. Tarrant, p. 38
  20. Tarrant, p. 286
  21. Tarrant, pp. 100-101
  22. Tarrant, p. 110
  23. Campbell, p. 54
  24. Campbell, p. 101
  25. Campbell, p. 154-155
  26. #巨人的对决, p. 168
  27. Campbell, p. 275
  28. #巨人的对决, p. 261
  29. Campbell, pp. 289-291
  30. Tarrant, pp. 225-226
  31. Tarrant, pp. 246-247
  32. Tarrant, p. 263
  33. Tarrant, p. 292
  34. Campbell, p. 303
  35. #巨人的对决, p. 269
  36. Tarrant, p. 298
  37. Staff (Volume I), p. 47
  38. Massie, p. 682
  39. Staff (Volume II), p. 15
  40. Massie, p. 683
  41. Staff (Volume I), pp. 43, 47
  42. Staff (Volume I), p. 47
  43. Massie, p. 748
  44. Tarrant, pp. 280-281
  45. Tarrant, pp. 281-282
  46. Tarrant, p. 282
  47. Hore, p. 67
  48. Herwig, p. 256

参考文献

  • Campbell, John. . London, UK: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8. ISBN 978-1-55821-759-1.
  •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编). .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978-0-87021-907-8.
  • Gröner, Erich. .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Halpern, Paul G. .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ISBN 978-1-55750-352-7.
  • Herwig, Holger. . Amherst, NY: Humanity Books. 1998 [1980]. ISBN 978-1-57392-286-9.
  • Heyman, Neil M. . Westport, C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7. ISBN 978-0-313-29880-6.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Steinmetz, Hans-Otto. 7. Ratingen, DE: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8364-9743-5.
  • Massie, Robert K. . New York City, NY: Ballantine Books. 2003. ISBN 978-0-345-40878-5.
  • Philbin, Tobias R. III. .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82. ISBN 978-90-6032-200-0.
  • Staff, Gary. 1. Oxford, UK: Osprey Books. 2010. ISBN 978-1-84603-467-1.
  • Staff, Gary. 2. Oxford, UK: Osprey Books. 2010. ISBN 978-1-84603-468-8.
  • Tarrant, V. E. . London, UK: Cassell Military Paperbacks. 2001 [1995]. ISBN 978-0-304-35848-9.
  • 张宇翔. . 吉林文化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472-3743-4 (中文(中国大陆)‎).

相关条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