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元信 (后唐)

安元信863年-936年3月),子言代北人,晚五代政治、军事人物,出身军人家庭,少年跟随李克用征战,后因惧罪投奔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几年后又跟随王郜回到太原,继续为李克用效力,之后跟随李存勖征战,以功历辽州武州博州刺史等官,同光二年任大同军节度留后,后在明宗闵帝末帝朝先后担任沧州徐州襄州宋州潞州节度使,官至潞州节度使、兼侍中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封武威郡公。后唐末帝清泰三年二月(936年3月)因病去世,追赠太师。后石敬瑭为他加谥号忠懿”。

安元信
大同军节度留后
任期
924年9月-925年3月
前任李存璋
继任高行珪
沧州横海军节度使
任期
925年3月-926年7月
前任赵德钧
继任王景勘
徐州武宁军节度使
任期
926年7月-927年8月
前任霍彦威
继任房知温
襄州山南东道节度使
任期
927年8月-930年4月
前任刘训
继任康义诚
宋州归德军节度使
任期
930年12月或931年1月-933年11月
前任赵延寿
继任刘仲殷
潞州昭义军节度使
任期
934年8月-936年3月
前任卢文进
继任皇甫立
个人资料
子言
出生863年
唐懿宗咸通四年
逝世936年3月(72-73歲)
后唐末帝清泰三年二月
潞州
儿女安友权
安友亲
父母安顺琳(父)

历史记载

旧五代史》有安元信传记(卷六十一·唐书三十七·列传十三)[1],新旧五代史中庄宗、明宗、闵帝、末帝本纪[註 1]及《资治通鉴[註 2]中也有关于他的记载,但《新五代史》无其本传;其事迹亦见于《册府元龟[註 3];《十国春秋》有高从诲与其通信之事[註 4][2],《五代会要[註 5][3]、《文献通考[註 6][4]、《御定渊鉴类函[註 7][5]列有其名,《全唐文》收有一篇为安元信议谥号的文字[註 8][6]

生平

出身与效力李克用

《旧五代史》安元信本传记载,安元信是代北人,字子言,父亲名叫安顺琳,官至降野军使;传尾又载安元信死于清泰三年(公元936年),享寿七十四岁(虚岁),按此倒推,他应出生于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1]。王义康、樊文礼等学者从他的姓氏(安姓属于“昭武九姓”)及籍贯以及后唐将领的普遍情况出发,结合粟特胡人在唐朝时的迁徙过程,认为安元信可能属粟特胡人[7][8]

安元信出身军人家庭,从小学习骑射,投奔李克用,跟随他攻打黄巢秦宗权[1]中和五年二月(885年3月),赫连铎与幽州李可舉发兵攻打李克用,安元信在居庸关战败,《旧五代史》称其是在防御云中的过程中被赫连铎军击败,而《册府元龟》又有两种不同的记载,一段也称他被赫连铎击败,并补充他是在寡不敌众,身中流矢的情况下战败的[9];另一段称他是在大军打败赫连铎后攻打幽州时充当先锋,与幽州部队遭遇后不能获胜[10]。总之可以确定的是,安元信在战败后惧怕李克用的责罚,因而逃到李克用的盟友义武节度使王处存帐下效力,两书均如此记载[1][10]

王处存对他的到来感到欣喜,任命他做突骑都校(骑兵军官)[1],《册府元龟》还记载他为安元信向朝廷申请了检校工部尚书的官位[10]

光化三年十月(900年11月),朱温攻打河北,将领张存敬攻打定州,义武军队大败,王处存之子王郜弃城投奔李克用,安元信随行[11],李克用还像原来那样对待他,授予铁林军使的职位[1]

随后安全信参与了两场战役,安元信本传中记载天复元年(901年),朱温大举攻打李克用,其中葛从周率兵从马岭进攻,安元信在榆次县设下伏兵,打败其先后部队[1],但这一记载与其他历史记载相异,葛从周的本传、资治通鉴等均称葛从周是从土门进攻,从马岭进攻的是张归厚[12][11],此战后,加官检校尚书左仆射[9]。之后梁军将领李思安于天佑四年六月开始围攻潞州,李克用派遣周德威统领史建瑭李存璋等将领前去救援,安元信亦名列其中,据《资治通鉴》,当时安元信的官职是铁林都指挥使[13]。晋军在高河设营与梁军对垒,梁军前来攻击,在战斗中,安元信杀死了敌军勇将秦武,本传中记载,安元信是“与(秦武)斗,毙之”[1],而《册府元龟》则指出,他是一箭射死了秦武[14]。秦武死后,梁军退去,晋军得以建立营垒[1]。李克用把自己所乘的马及铠甲、兵仗赐给安元信,奖赏他的功劳,并任命他为突阵都将[1]

庄宗朝

次年正月,李克用去世,李存勖继承晋王之位,天佑五年四月(908年5月),发兵潞州,安元信也随同出征[15][1],同年五月,晋军大破梁军,是为“三垂冈之战”,安元信参与此战,以功授辽州刺史、检校司空,仍为突阵都将[16],李存勖赐给他玉鞭和名马[1]

晋天佑七年四月(910年5月),晋军在柏乡大破梁军,是为柏乡之战,安元信亦参战,他在战斗中受了重伤,李存勖亲自为他敷药[1]。之后,安元信改官武州刺史、內衙副都指挥使、山北诸州团练副使、检校司徒。天佑十二年(915年),魏博投降晋国,移安元信为博州刺史[1]。天佑十六年(919年),梁晋两军在德胜渡对垒,安元信充任右厢排阵使[1]

李存勖称帝,灭梁后,于同光二年八月(924年9月)授予安元信大同军节度留后(代理节度使)的官职,值得注意的是,《旧五代史·庄宗纪六》中指出安元信此时的官职是云州刺史、雁门以北都知兵马使,这一点与本传中的记载不同,但本纪中也没有记载授予他上述官职的时间[17]。半年之后即同光三年六月(925年7月),他又改任横海军节度使;同年二月,又出于防御契丹的需要,令他以本职充任北面行营马步军都排阵使[17]。当时,李嗣源(后来的后唐明宗)正出任镇州节度使、北面招讨使,霍彦威(时名李绍真)为副招讨使[17],安元信与他们共同镇守镇州,安元信倚峙自己的功劳,经常当着李嗣源的面嘲讽霍彦威(霍是后梁降将),霍也不敢应答,明宗则对安元信说:“事业的成就由天不由人,当初氏叔琮围攻太原时,你也无所作为,不要用自己的小勇来取笑老臣!”于是安元信道歉,不再取笑霍彦威[1]

明宗、闵帝、末帝朝

同光四年四月(926年6月),李存勖被乱军杀害,李嗣源入洛称帝,是为后唐明宗,安元信本人没有直接参与这一系列事件,但学者屈卡乐在论文中怀疑他参与了李嗣源的个人集团[18];之后,明宗念及安元信是代北旧人,于次月加封他为同平章事,改任徐州节度使(本传作次年移镇徐州,与明宗本纪记载不同),他也由此成为使相[19][1]

镇徐州一年多,安元信于天成二年七月(927年8月)改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原因是当时的襄州节度使刘训攻打荆南无功被贬[1],任职时间达两年半[20],期间,割据荆南的高从诲曾送给安元信一封表达愿意归顺的书信,安元信将其转交给明宗,事见《资治通鉴》及《十国春秋》[21][2]

长兴元年三月(930年4月),康义诚被任命为新一任山南东道节度使[22],之后半年多,安元信暂时无职,同年十二月(12月或次年1月),他被任命为宋州节度使,但前节度使赵延寿到次年二月(3月)才卸任[23],明宗也于次月(4月)来到安元信的府邸[23];并于长兴四年二月(933年3月)加安元信为兼侍中[1][24]。此次任职时长近三年,直到长兴四年十月(933年11月),刘仲殷取代了他的位置[24],随后明宗病重去世,安元信曾请求去看望[1]。随后半年多,在闵帝在位期间,他没有获得职位,末帝即位后,于清泰元年六月(934年8月)巡幸安元信的府邸,赐予他银器、缯帛[25],并任命他为潞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侍中[26],这也是安元信人生中最后的职务,任职一年半后,他于任上去世。

另据《册府元龟》,安元信被封与武威郡公的爵位,食邑三千户,实封二百户,但《旧五代史》中没有相关记载[27]

身后

据《旧五代史》本传记载,安元信于末帝清泰三年二月(936年3月)在昭义节度使任上因病去世,终年七十四岁,死后追赠太师[1],据末帝本纪记载,新任潞州节度使在二月庚辰(3月16日)被任命,当月丁亥日(3月23日),末帝为安元信的死废朝一日[28]。《册府元龟》记载,安全信死后葬于太原交城[27]

后来石敬瑭建立后晋后,因为安全信素有名望,为他追加了谥号,贾纬为其作谥议,确定谥号为“忠懿[1],在谥议中称赞其忠诚,立功数朝,其文收入《全唐文[6];《册府元龟》中又补充:石敬瑭还赐建神道碑礼部郎中吕咸休为之作文[27]

安元信有六个儿子,长子名安友权,官至诸卫大将军(《册府元龟》则记作武卫大将军[27]);次子名安友亲,官至滁州刺史,在任上去世[1]

注释

  1. 见于旧五代史庄宗纪六、明宗纪二、明宗纪四、明宗纪七、明宗纪八、明宗纪十、末帝纪上、末帝纪下,新五代史唐纪六
  2. 见于后梁纪一、后唐纪五
  3. 见于卷七十八、卷一百一十四、卷一百三十五、卷三百四十七、卷三百六十、卷三百八十七、卷四百三十二、卷四百三十八、八百二十、八百四十六
  4. 见卷一百一“荆南二 世家”
  5. 见卷一“帝號”,卷十二“谥”
  6. 见卷四十八“职官考二”
  7. 见卷六十二“設官部二·三公總載一”
  8. 见卷八百五十六

参考文献

  1.  舊五代史·卷六十一·唐書三十七: 列傳十三 安金全 安元信 安重霸 劉訓 張敬詢 劉彥琮 袁建豐 西方鄴 張遵誨 孫璋. 中華書局 (中文).
  2.  十国春秋·卷一百○一 荊南二 世家. 中華書局 (中文).
  3. 王溥. 卷十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ISBN 9787532545742.
  4.  文献通考·卷四十八 職官考二 (中文).
  5.  御定淵鑑𩔖函卷六十二·設官部二〈三公總載· 三公總載一 (中文).
  6.  全唐文·卷八百五十六 (中文).
  7. 樊文礼. . 民族研究. 2002, (2002年第2期): 第54-62+108页. ISSN 0256-1891.
  8. 王义康. . 西北民族研究. 1997, (1997年第2期). ISSN 1001-5558. doi:10.16486/j.cnki.62-1035/d.1997.02.014.
  9. 王钦若. . 卷四百三十二 将帅部·矫命而胜·立後效. 周勛初等校訂.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06435861.
  10. 王钦若. . 卷四百三十八 将帅部·无功奔亡. 周勛初等校訂.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06435861.
  11.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二·唐紀七十八. 中華書局 (中文).
  12.  舊五代史·卷十六·梁書十六: 列傳六 葛從周 謝彥章 胡真 張歸霸 張歸厚 張歸弁. 中華書局 (中文).
  13.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六 後梁紀一. 中華書局 (中文).
  14. 王钦若. . 卷八百四十六 总录部·善射. 周勛初等校訂.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06435861.
  15.  舊五代史·卷二十七·唐書三: 莊宗本紀一. 中華書局 (中文).
  16. 王钦若. . 卷一百三十五 帝王部·愍征役·好边功. 周勛初等校訂.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06435861.
  17.  舊五代史· 卷三十二·唐書八: 莊宗本紀六. 中華書局 (中文).
  18. 屈卡乐. 卢地生. . 安徽史学: 26-35页.
  19.  舊五代史·卷三十六·唐書十二: 明宗本紀二. 中華書局 (中文).
  20.  舊五代史·卷三十八·唐書十四: 明宗本紀四. 中華書局 (中文).
  21.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六·後唐紀五. 中華書局 (中文).
  22.  舊五代史· 卷四十一·唐書十七: 明宗本紀七. 中華書局 (中文).
  23.  舊五代史· 卷四十二·唐書十八: 明宗本紀八. 中華書局 (中文).
  24.  舊五代史·卷四十四·唐書二十: 明宗本紀十. 中華書局 (中文).
  25. 王钦若. . 卷一百十四 帝王部·巡幸第三. 周勛初等校訂.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06435861.
  26.  舊五代史·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本紀上. 中華書局 (中文).
  27. 王钦若. . 卷八百二十·总录部·立祠. 周勛初等校訂.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06435861.
  28.  舊五代史·卷四十八·唐書二十四: 末帝本紀下. 中華書局 (中文).

延伸阅读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官衔
前任者:
李存璋
大同军节度留后
924–925
繼任者:
高行珪
前任者:
赵德钧
沧州横海军节度使
925-926
繼任者:
王景勘
前任者:
霍彦威
徐州武宁军节度使
926-927
繼任者:
房知温
前任者:
刘训
襄州山南东道节度使
927-930
繼任者:
康义诚
前任者:
赵延寿
宋州归德军节度使
930-933
繼任者:
刘仲殷
前任者:
卢文进
潞州昭义军节度使
934–936
繼任者:
皇甫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