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薩爾加德

帕薩爾加德波斯語پاسارگاد英語Pasargadae)位於伊朗境內,為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的首都之一,目前被列為世界遺產,是伊朗目前24個世界遺產的其中之一[1]

帕薩爾加德
世界遗产
帕薩爾加德宮殿的一部份
官方名稱(英文)
(法文)
位置 伊朗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標準 (i) (ii) (iii) (vi)
登录年份2004年(第28屆大會
網站UNESCO的记录(英文)

位置與歷史

帕薩爾加德的遺跡位於波斯波利斯東北方87公里(54英里),也就是現在伊朗法爾斯省境內,也是阿契美尼德帝國第一個首都。居魯士二世從前546年(或更晚)開始這個城市的建設,不過因為居魯士二世於前530或529年去世而並沒有完成。不過帕薩爾加德仍然是阿契美尼德帝國的首都,直到大流士一世計畫在波斯波利斯建都為止。帕薩爾加德這個名稱是從希臘語而來的,不過也可能是從阿契美尼德帝國時期一個比較早期的名稱(Pâthragâda,意為波斯的花園)演化來的。

帕薩爾加德的遺跡範圍為1.6平方公里,包括一個普遍被認為是居魯士二世陵墓的建築、坐落在附近山丘上的堡壘與2座皇宮與花園的遺址。這些花園也包括已知最早的四重的花園設計。

在帕薩爾加德建築結構工程的最新研究顯示: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工程師为這座城市設計的建築可以抵擋劇烈的地震,能承受大約是目前芮氏7.0級的地震。而地基相当于今天的耐震補強設計,这种设计不久之前在許多國家被採用,例如核能發電這種需要減低地震影響的建築。

居魯士二世的陵墓

帕薩爾加德最重要的遺蹟是居魯士二世的陵墓,外側總共有6階寬闊的階梯,墓室長3.17公尺、寬2.11公尺、高2.11公尺,並且有一個低而狹窄的入口。雖然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這是居魯士二世的陵墓,不過根據希臘歷史學家的紀錄,亞歷山大大帝將它視為是居魯士二世的陵墓。亞歷山大大帝劫掠與破壞了波斯波利斯,並曾造訪這座陵墓。在阿利安的著作中,紀錄亞歷山大大帝曾經命令一位士兵進入這座陵墓,並發現一具黃金打造的床鋪、一張擺著器具的桌子、一具黃金棺材、一些用珍貴珠寶裝飾的擺飾與陵墓的銘文,不過這些銘文並沒有保存到現在。

根據一些古典學者的看法,這座陵墓的形式與建築與相同時期烏拉爾圖的陵墓有密切的關係[2]。尤其,帕薩爾加德的陵墓幾乎跟里底亞國王阿利亞特克羅索斯的父親)的陵墓大小相同,不過許多學者並不認同這個看法。一些學者認為居魯士二世可能「引進」里底亞的工匠來建造這座陵墓。陵墓主要的設計則是位於山牆內部門扉上的玫瑰設計[3]。大體來說,帕薩爾加德可以當成許多波斯傳統文化的集合體(承襲埃蘭巴比倫亞述古埃及),並受到一些里底亞影響。

在阿拉伯人統治伊朗期間,他們的軍隊曾經試圖破壞這座陵墓,認為它違反伊斯蘭教的教義。不過陵墓的管理人則讓阿拉伯統治者相信這座建築不是為了居魯士二世而建的,而是作為所羅門母親的墳墓,因此這座建築免於被毀。


帕薩爾加德(Pasargadae)(古希臘語為 Πασαργάδαι,古波斯語為 Pāθra-gadā,古波斯語可能有 “保護俱樂部” 或 “強壯俱樂部” 的意思;[4][5] 現代波斯語為 پاسارگاد Pāsārgād)是居魯士大帝統治下的阿契美尼德帝國的首都(公元前559年 – 公元前530年),這個城市是他下令建造的。今天,它是一個考古遺址,也是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認定的世界遺產之一 [6],帕薩爾加德 (Pasargadae)距離現代城市設拉子(Shiraz)東北約90公里。這兒用石灰石建築的陵墓被認為是居魯士大帝的陵墓


歷史

[圖標] 本部分需要擴展。您可以通過添加幫助。 (2019年1月)

居魯士大帝於公元前546年或更晚開始建造首都。當他在公元前530或529年在戰役中去世時,建設尚未完成。居魯士之子和繼位者岡比西斯二世 (Cambyses II)的陵寢以及遺體在托爾斯塔赫特 (Toll-e Takht)要塞附近的帕薩爾加德 (Pasargadae)被發現,並在2006年被確認。[7]

帕薩爾加德 (Pasargadae) 一直是阿契美尼德王朝 (Achaemenid) 的首都,直到岡比西斯二世 (Cambyses II)將其遷至蘇薩 (Susa) 為止。後來,大流士波斯波利斯創立了另一個首都。帕薩爾加德的考古遺址佔地1.6平方公里,包括一個通常被認為是居魯士大帝的陵墓,托爾斯塔赫特 (Toll-e Takht)要塞坐落在附近山頂,那兒還有兩個宮殿和花園的遺跡。帕薩爾加德 (Pasargadae) 的波斯花園提供了最早的波斯四重花園 (即四重花園設計) 範例 (請參見波斯園林)。

R門位於宮殿區的東邊緣,是已知最古老的獨立式拱門。它可能是波斯波利斯萬國門的建築設計模式的前身。[8]

居魯士大帝之墓

主條目:居魯士大帝的陵墓

帕薩爾加德最重要的紀念性建築物是居魯士大帝的陵墓。它有六個通向墳墓的寬闊台階,腔室長3.17米,寬2.11 米,高2.11 米,入口低而狹窄。儘管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該墓為居魯士墓,但希臘歷史學家說亞歷山大大帝相信它是。亞歷山大大帝掠奪並摧毀波斯波利斯時,他參觀了居魯士的陵墓。阿里安 (Arrian) 在公元二世紀的寫作,記載了亞歷山大 (Alexander)指揮他的戰將之一阿里斯托布魯斯 卡桑最亞 進入那座陵墓。他在裡面發現了一張金色的床,一張擺著飲水器的桌子,一副金棺材,一些鑲有寶石的裝飾品和墳墓上的銘文。但是沒有任何此類銘文的痕跡得以留傳下來,並且人們對於文本的確切措詞也存在很大分歧。 斯特拉波 (Strabo) 說其內容為:

路過的人,我是居魯士 (Cyrus),他給波斯人一個帝國,是亞洲之王。
請不要對這座紀念碑怨恨。

但是在《波斯:不朽的王國| (Persia: The Immortal Kingdom)》這本書中記載的另一種寫法是:

路人啊,無論您是誰,無論您來自何處,因為我知道您將來到,我是居魯士,他建立了波斯帝國。
因此,不要對這個覆蓋我身體的一抔黃土怨懟。


居魯士陵墓的設計被說是源自美索不達米亞埃蘭王朝的金字形神塔,但內室的設計通常源自更早時期的烏拉爾圖陵墓。[9] 特別是帕薩爾加德 (Pasargada) 陵墓的大小與阿呂亞泰斯(Alyattes)的陵墓大小幾乎完全相同,阿呂亞泰斯呂底亞王朝國王 (Lydian King) 克羅伊斯(Croesus) 的父親。但是,有些人駁斥了這一說法 (根據希羅多德 (Herodotus) 的說法,克羅伊斯在居魯士征服呂底亞時被赦免,並成為居魯士朝廷的成員)。墓上的主要裝飾是山牆門上方的玫瑰花環設計。[10] 一般而言,在帕薩爾加德 (Pasargadae) 發現的藝術和建築是波斯各種傳統的混合表現,借鑒了埃蘭巴比倫亞述帝國和古埃及的先例,並加上了一些安納托利亞的影響。

考古研究

帕薩爾加德 (Pasargadae) 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一個首都,現今是一片廢墟,距離波斯波利斯40公里,兩個地方都在伊朗的法爾斯省[11]

帕薩爾加德 (Pasargadae) 最早於公元1905年由德國考古學家恩斯特 赫茲菲爾德 開始進行考古探索,並於1928年與他的助手菲德烈 克利夫特(德文資料) 在一個發掘季節一起工作。[12] 自1946年以來,原始文件,筆記本,照片,早期發掘中的壁畫和陶器碎片被保存瑞在華盛頓特區史密森尼學會弗瑞爾藝廊(Freer Gallery of Art)。在恩斯特 赫茲菲爾德 之後,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爵士 (Sir Aurel Stein) 於1934年完成了帕薩爾加達 (Pasargadae) 的當地發掘工作。[13] 1935年,埃里希 施密特拍攝了整個建築群的一系列空照圖。[14]

1949年至1955年,由阿里·薩米(Ali Sami)領導的伊朗小組在那裡工作。[15]大衛 斯特羅納奇 領導的英國波斯研究學院小組在1961年至1963年間恢復了發掘。[16][17][18] 大約在1960年代,在該工地 “ Pavilion B”地基附近挖出了一個名為帕薩爾加達寶藏 (Pasargadae Treasure) 的陶質容器。該珍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至4世紀,由華麗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的珠寶組成,這些珠寶由黃金和珍貴的寶石製作,現存放於伊朗國家博物館大英博物館[19] 有說法提出,當年一旦亞歷山大大帝與他的軍隊接近時,波斯人便將寶藏埋藏,

而那些埋藏的寶物並未再度挖出來,顯示後來接續時期仍有暴亂發生。[20]

經過一段時間空檔之後,伊朗文化遺產組織和法國里昂大學東方學院和地中海文學博物館 於公元2000年恢復挖掘工作。[21][22] 該建築群是伊朗旅遊業的重要文化遺址之一。[23]

西凡德水壩的爭議

擬議的以附近城鎮西凡德 (Sivand) 命名的西凡德水壩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儘管計劃已進行了10年之久,但伊朗自己的伊朗文化遺產 手工藝 旅遊組織在這段時間的大部分時間裡並未意識到洪水氾濫的範圍。

許多考古學家和伊朗人都擔心該水壩將淹沒置於帕薩爾加德 (Pasargadae) 和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 遺址之間的這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遺產,儘管參與該工程的科學家說淹沒的可能不明顯,因為這些地點位於計劃的水線以上。在這兩個地點中,帕薩爾加德 (Pasargadae) 被認為是風險更大的地點。專家們認為,伊朗未來水壩項目的規劃將應該對文化資源財產的風險進行更早的研究。[24]

考古學家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是湖泊造成的濕度增加的影響。[25] 所有人都同意,由此產生的濕度將加速帕薩爾加德 (Pasargadae) 的破壞,但是能源部的專家認為,通過控制水庫的水位可以部分補償這種風險。

水壩的建設始於2007年4月19日,水線的高度受到限制,以減輕對遺址的破壞。[26]

參見

注释

  1. 古帕薩爾加德受到大坝施工威胁 存檔,存档日期2007-03-11., 伊朗迈赫尔通讯社, 2004年8月28日, Accessed Sept. 15, 2006
  2. C. Michael Hogan, Tomb of Cyrus, The Megalithic Portal, ed. A. Burnham, Jan 19, 2008
  3. 罗纳德·费里尔(1989年)的波斯艺术,耶鲁大学出版社,344页 ISBN 0-300-03987-5
  4. "BATRAKATAŠ," Encyclopædia Iranica, online edition, available at http://www.iranicaonline.org/articles/batrakatas-place-name-which-appears-on-the-elamite-fortification-tablets-found-at-persepolis-apparently-the-same-as-pasarga
  5. David Stronach and Hilary Gopnik, "PASARGADAE," Encyclopædia Iranica, online edition, 2009, available at http://www.iranicaonline.org/articles/pasargadae
  6. , Mehr News Agency, 28 August 2004 [Sep 15,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March 2007).
  7. , Mehr News Agency, 28 August 2004 [Sep 15,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March 2007).
  8. electricpulp.com. . www.iranicaonline.org. [4 April 2018].
  9. Hogan, C Michael, , The Megalithic Portal (Surrey, UK: Andy Burnham), Jan 19, 2008.
  10. Ferrier, Ronald W,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 ISBN 978-0-300-03987-0.
  11. Lendering, Jona, , Livius.
  12. Herzfeld, E, 1, Archäologische Mitteilungen aus Iran: 4–16, 1929 (德语),
  13. Stein, A, 3: 217–20, 1936.
  14. Schmidt, Erich F, (PDF), University of Chicago Oriental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0, ISBN 978-0-918986-96-2.
  15. Ali-Sami, 4, Rev. RN Sharp transl 2nd, Shiraz: Learned Society of Pars; Musavi Print. Office, 1971 [March 1956].
  16. Stronach, David, , 1: 19–42, 1963.
  17. , , 2: 21–39, 1964.
  18. , , 3: 9–40, 1965.
  19. . British Museum. [4 April 2018].
  20. . Livius.
  21. Boucharlat, Rémy, 40: 279–82, 2002.
  22. Sébastien Gondet et al, Field Report on the 2015 Current Archaeological Works of the Joint Iran-French Project on Pasargadae and its Territ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ranian Heritage Studies, vol. 1, no. 1, pp. 60-87, 2018
  23. Butler, Richard; O'Gorman, Kevin D.; Prentice, Richard.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12-07-01, 14 (4): 323–338. ISSN 1522-1970. doi:10.1002/jtr.862 (英语).
  24. , Cultural Heritage News Agency, 26 February 2006 [Sep 15,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March 2007).
  25. , Cultural Heritage News Agency, 29 May 2006 [Sep 15,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March 2007).
  26. .

參考资料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