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憲義

張憲義1943年),生於廣東省海口市(今屬海南省)。擁有中華民國美國雙重國籍,前中華民國陸軍上校,專長為核子工程。曾參與中山科學研究院核武研發,但他隨後被美國人勸誘為內諜,將相關情報交給美軍而被中華民國政府視為叛國者,在1988年在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安排下潛逃至美國並取得美國國籍。同時根據他的洩漏的情報,美國政府得以介入台灣核武研發,設備被破壞、文件遭銷毀、核材料被美國沒收,被迫中止了接近完成的相關研發。

張憲義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943年(77-78歲)
 中華民國廣東省海口市
国籍 中華民國
 美國
亲属父:張曜能
兄弟:張憲振、張憲勇
职业核能物理學家
美國原子能委員會
宗教信仰基督教

張憲義叛逃事件的追溯期至2000年期滿,已經撤銷通緝。

生平

年幼隨父母回到台灣。台灣省立台中第二高級中學(今臺中市立臺中第二高級中等學校)畢業後,張憲義於1963年進入陸軍理工學院(今國防大學理工學院)物理學系就讀,期間因理工學院與清華大學合作,曾在清華大學接受訓練。1967年取得理學士學位,派任至中科院籌備處任職[1]

當時為了對付已擁有核武的中國共產黨,在已故前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指示下,以研發核能發電為掩護,中科院秘密進行核武的研發[2],至總統蔣經國國防部參謀總長郝柏村上將時代持續進展。張憲義1967年起參與核武研發。於1969年,被選派到美國田納西大學攻讀核子工程,取得碩士博士學位[1][3]。學成回到台灣,進入中科院一所(今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的前身)。1984年晉升為該所上校副所長[1][3]。自1982年起,被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吸收,開始將台灣核武的機密研發資料,偷偷帶出交付美國[4][5][3]

1987年6月至10月,東崗慘案曝光[6][7],翌年1月8日,張憲義向其妻子謊稱有一美國公司要聘僱,準備將全家移民,其妻先帶三個小孩去出境至日本,被CIA人員直接帶去美國與先生會面。1月9日,張憲義在自己辦公桌留下辭職信,在 CIA 的安排下,以假的新加坡護照,在高雄小港機場出境赴美[8][5]

張憲義全家赴美國初期,原居於華府,1988年核研所一名駐美專員通過追蹤其小孩就讀學校的途徑查出其住址,立刻通知媒體記者前往其家門採訪,張憲義全家在美國保護下再度搬家,這位駐美專員也在美國要求的壓力下返台[3]

在1990年之後國際情勢轉變,因為叛逃事件的緊張關係已解除,張憲義至爱达荷州国家实验室繼續從事研究,主要從事第四代核電廠技術的開發,也在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13年退休[8][9]

叛逃事件

張憲義持續向美軍洩漏台灣核武研發相關資料[10]三七事件發生後,於1988年叛逃赴美並在國會秘密聽證會中作證。1月13日,總統蔣經國過世,美國總統雷根隨即指派美國在臺協會主席丁大衛中華民國副總統李登輝進行會談,談判中李登輝向美國保證會終止核武計劃,但美國擔心參謀總長郝柏村上將掌握核武[9]。1月15日,美國私自會同國際原子能總署到核研所突擊檢查[3],並要求核研所拆除與發展核武有關的所有設施[11],除此之外還欲將最重要的濃縮核原料立即運回美國,同行的特工駕駛多輛水泥車、貨車載著偽裝人員長驅直入,過程中6度引發氫氣爆炸,之後強行灌漿封閉實驗室[12]。在美國發動多次搜索後,中華民國國防部調查內賊,發現張憲義早為美國中情局勸誘當了廿年秘密間諜,在1988年1月9日帶走機密出逃美國作證,阻止蔣經國秘密發展核武的計畫,使台灣失去了嚇阻中共武力進犯的能力,並改變了中華民國國軍與中國人民解放軍之間的軍事平衡。中華民國政府遂對張憲義發佈通緝令。

1988年7月2日,參謀總長郝柏村上將在中正理工學院畢業典禮演講上,指責張憲義出賣國家。在1998年出版的《教戰記》中,稱張憲義是外國間諜、是個漢奸。

張憲義在1998年曾傳真給《聯合報》,稱:

張憲義於1988年1月9日滯美不歸逃亡,所涉為「軍中逃亡」罪,經國防部發布通緝,追訴權時效為12年6月。2000年7月11日,追訴權時效完成,由國防部最高軍事法院檢察署撤銷通緝。2000年,張憲義已經轉向研究民用核能,曾兩度致信總統陳水扁,第一封信內容支持核四續建,認為台灣應繼續發展核能發電;第二封信則是討論「決戰境外」的戰略方向。

2016年,已退居美國養老的張接受中研院研究員陳儀深訪談時,認為自己當年不是背叛國家,沒有違反台灣人民的利益。他表示當時實際掌握軍權者主要是參謀總長兼中科院院長郝柏村上將,無人能預知李登輝順利接班並開啟台灣民主化的契機[13]。張憲義的訪談內容於同年12月出版為《核彈!間諜?CIA:張憲義訪問紀錄》一書。

評價

張憲義叛國案被視為中華民國國軍建軍史上傷害最大的事件之一,綜觀事件結果使台灣方面對中國大陸解放軍的原子彈缺乏嚇阻性戰略武器。張憲義認為自己並無背叛,至今仍辯解當年的行為只是遵從蔣經國先生「有能力但絕不製造」的原則。

参考文献

  1. 中新网. . 中国网. 2007-08-08 [2011-04-25].
  2. 紐時記者韋納新書:張憲義臥底20年,"張憲義一個人廢掉了台灣的武功,使台灣嚴重內傷",轉載中國時報,2007-08-08
  3. 許紹軒. . 自由时报. 2005-01-17 [2011-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7).
  4. 羅添斌. . 自由時報. 2017-01-09 [2017-01-09].
  5. 盧禮賓. . 上報. 2017-01-07 [2017-01-08].
  6. 管仁健. . . 文經社. 2008年3月7日 [2013年8月5日]. ISBN 978957663649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8日).
  7. 永遠 《三七事件相關報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原始剪報資料,巴哈姆特,2015 年 11 月 15 日
  8. 羅添斌. . 自由時報. 2016-04-27 [2017-01-08].
  9. 陳儀深. . 風傳媒. 2017-01-08 [2017-01-08].
  10. Legacy of Ashes: The History of the CIA,作者:提姆.韋納/著,出版社:Doubleday,出版日期:2007年06月28日,ISBN:038551445X
  11. 《材料也神奇:科技學者許樹恩的一生傳奇》,作者:許樹恩/著,出版社:秀威資訊,出版日期:2004年08月13日,ISBN:9867614399
  12. 黃啟洞、陳柔安、黃淳璟. . 東森新聞. 2014-04-24 [2017-01-08].
  13. 羅添斌. . 自由時報. 2016-04-26 [2016-04-26].

相關條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