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熱帶風暴愛娜斯 (1978年)

強烈熱帶風暴愛娜斯英語:)是1978年太平洋颱風季中其中一個熱帶氣旋,風暴於7月24日形成,在7月30日消散,維持了約六日。愛娜斯是當年少數在南海生成而又能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的熱帶氣旋,形成不久即緩慢北上到汕尾以南海面,然後採取偏西路徑沿華南海岸線行走,並影響珠江口,及後受颱風芸蒂影響及副熱帶高壓脊大幅度東退而扭轉路徑,「回馬槍」向東北移動再次影響珠江口,最終登陸珠江口以東地區及消散。

強烈熱帶風暴愛娜斯
強烈熱帶風暴(日本
熱帶風暴(美國
7月26日的愛娜斯,當時它首次接近香港
形成1978年7月24日 (1978-07-24)
消散1978年7月30日 (1978-07-30)
最高風速10分鐘持續 110公里/小時(70英里/小時)
1分鐘持續 95公里/小時(60英里/小時)
最低氣壓970百帕毫巴);28.64英寸汞柱
死亡3人(香港)
影響地區香港澳門中國大陸
1978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愛娜斯兩度影響珠江口,不單導致皇家香港天文台懸掛熱帶氣旋警告長達五日並創最長紀錄,還兩度為同一熱帶氣旋懸掛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同時天文台也曾因此先後懸掛所有方向(西北、西南、東北、東南)的信號,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紀錄以來至今唯一紀錄。愛娜斯沒有為華南地區帶來顯著破壞,但風暴帶來的連日大雨卻令香港農地嚴重受淹,農民因此遭受不少損失。至於寶安縣(今深圳市)則錄得高達440毫米的總雨量。

氣象歷史

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

愛娜斯是當年少數在南海生成,又能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的熱帶氣旋。據皇家香港天文台的熱帶氣旋年報指出,一個低壓區早於7月22日在南海北部形成。兩日後的下午,天文台經氣象衛星雲圖分析之後,指出這個低壓區已發展成一個熱帶低氣壓,當時此熱帶低氣壓集結在香港以南約570公里處,以時速約16公里北行並趨向華南。[1]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認為,熱帶低氣壓於7月25日下午在東沙群島西南方海面增強成為熱帶風暴,於是將其命名為愛娜斯,[2]皇家香港天文台同日跟隨美方升格,[1]臺灣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亦在同日將其升為輕度颱風[3][註 1]

愛娜斯在同日晚間移到汕尾以南海面,強度繼續增加,初時由於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位置偏東,其西脊點位置在東經120度左右,加上副高沒有西伸,有利愛娜斯向北靠近華南;到了7月26日至27日副高西伸至東經115度左右,愛娜斯受到副高南側的偏東氣流影響,轉為向西緩慢移動,沿著華南海岸線附近趨向雷州半島以東海面。[5]愛娜斯西行同時,環流組織持續完善,皇家香港天文台在7月26日早上,將愛娜斯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並於當日日間掠過珠江口附近並影響當地,不過愛娜斯到晚間在香港以南海面幾乎停留不動,然後恢復緩慢向西移動,逐漸遠離香港,到達上川島以南並繼續趨向雷州半島。[1]

隨著颱風芸蒂在7月27日較後時間,開始進入琉球群島附近太平洋洋面,愛娜斯開始受前者的廣闊環流影響,產生藤原效應,愛娜斯逐漸減慢速度,並再次幾乎停留不動。[1][6]與此同時,副高短時間內再次大幅度東退,到7月29日其西脊點位置已退至東經130度左右。[5]兩個因素加成下,愛娜斯7月28日開始扭轉路徑,先在雷州半島以東海面海面逆時針打轉,再以時速八公里轉向東移動,再次接近珠江口。[7]7月29日,愛娜斯因應副高東退及芸蒂的相關西南氣流影響,再轉向東北移動,速度加快至每小時15公里,趨向香港以東地區。[5]珠江口地區於此日再度受到風暴影響,出現烈風及暴雨,皇家香港天文台當日晚間的雷達觀測顯示,愛娜斯的移動方向再轉為東北偏北,強度稍為減弱。[1]愛娜斯最終在7月30日早上登陸惠東縣平海鎮沿海,進入華南地區;受到地形影響,愛娜斯的結構受到嚴重破壞而迅速減弱,同日美方、香港天文台及中央氣象局皆降格其為熱帶低氣壓,它不久後在廣東省東部消失。[2][3][1]

影響

香港

大澳
83 km/h
長洲
89 km/h
青洲
111 km/h
啟德
67 km/h
橫瀾島
111 km/h
大老山
109 km/h
尖鼻咀
78 km/h
天星碼頭
76 km/h
皇家香港天文台於部分地區錄得之最高每小時平均風速(首次襲港時的數據)。[1]圖例:
代表錄得烈風
代表錄得暴風
大澳
65 km/h
長洲
67 km/h
青洲
74 km/h
啟德
46 km/h
橫瀾島
85 km/h
大老山
89 km/h
尖鼻咀
56 km/h
天星碼頭
57 km/h
皇家香港天文台於部分地區錄得之最高每小時平均風速(第二次襲港時的數據)。[1]圖例:
代表錄得強風
代表錄得烈風
代表錄得暴風
  • 當地評定巔峰強度分級:HKO
  • 當地評定最大持續風速:110每小時(31每秒;59節)(十分鐘)
  • 當地懸掛之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所有方向)
  • 最接近當地時間:1978年7月30日凌晨3時(第二次襲港時)
  • 最接近當地位置:天文台總部以東約60公里(第二次襲港時)

皇家香港天文台在7月25日上午7時半懸掛一號戒備信號,隨著愛娜斯於當日下午成為熱帶風暴及第一次接近香港,天文台在當日晚上10時50分改掛三號強風信號[1]愛娜斯於翌日早上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並直趨廣東省沿岸,境內風力逐漸加強,天文台在早上9時改掛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再在下午3時45分改掛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持續接近一日。[1][8]因愛娜斯向西遠離,天文台在7月27日下午1時半改掛三號信號,[1][9]不過愛娜斯停滯不前,而且又有折返趨勢,對香港的威脅仍在,結果三號信號懸掛超過兩日(近52小時),是歷年來懸掛時間第二長​的三號信號。[10][11]當時天文台警告,因風暴可能再次來襲,市民切勿鬆懈。[12]

結果愛娜斯受到颱風芸蒂影響,一如天文台所料折返珠江口[13]天文台在7月29日下午5時25分再次改掛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表示烈風再次影響香港,天文台因應香港風向改變,到7月30日分別在凌晨2時半及4時40分,改掛八號西北及八號西南信號。[1][14]愛娜斯最終登陸惠東縣,威力減弱,天文台到同日早上7時10分因而改掛三號信號,所有信號於下午3時10分除下。[1][15]愛娜斯兩度影響珠江口,天文台由7月25日懸掛一號信號到7月30日除下所有信號,熱帶氣旋警告維持時間長達五日,是自二戰後有紀錄以來,總懸掛時間最長的熱帶氣旋警告;天文台更兩度為同一熱帶氣旋懸掛八號信號,並懸掛所有方向(西北、西南、東北、東南)的信號,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紀錄以來至今唯一紀錄。[10]

因為愛娜斯來襲,香港海陸空交通大受影響,所有港內及來往澳門中國大陸的渡輪暫停,山頂纜車香港電車及大部分巴士路線自7月26日下午3時起陸續停駛,九廣鐵路如常服務,[16]隨著愛娜斯遠去,境內交通曾經一度在7月27日正午前後恢復。[17]不過及後愛娜斯折返珠江口,海陸空交通7月29日起再度受影響,渡輪、巴士及班機再次停止服務,可是因正值週末而對社會影響輕微,且到翌日日間逐漸恢復。[18]啟德機場在風暴兩次襲港期間,合共有176班航班遭取消、延誤或改飛往他處。[1]

香港整體災情方面不算嚴重,但其間持續有雨並維持很長時間。天文台共錄得519毫米雨量,是自1884年以來,為香港帶來最多雨量的熱帶氣旋之第五位,排在1965年同名風暴之後。[19]長時間的大雨令新界農民受到嚴重損失,漁農處表示,有515英畝,即大約2.08平方公里的農田遭水淹,以大埔區佔最多,預料香港蔬果將減產一半,相關產品市場價格會大漲最多五倍。[20]新田牛潭尾村有八成魚塘滿瀉,數以十萬計生魚被沖走,而菜田也需要一個月時間恢復,故此期間香港人不能進食新界蔬菜。[21]市區方面,大雨同時令不少舊樓出現破損,先後有20座舊樓抵不住風雨,被當局宣佈為危樓並立即封閉,這些危樓多數位於港島中區西區[22]荃灣市中心沙咀道一帶在7月30日出現嚴重水浸,水深一度達0.6至1.2米,在同區柴灣角村,有一條引水道突然崩塌,大量泥石及洪水向下直掃木屋區,導致三間木屋被沖走,另有近40間木屋受損,事件中無人受傷。[23]另外,風暴總共造成三人死、134人受傷,其中兩名死者是沙田政府街市菜販夫婦,在7月29日搭乘的士時,的士在沙田火炭村一帶失控並掉進水坑,司機及時逃出但該夫婦溺斃;[24]而另一名死者則是黃大仙馬仔坑村木屋區內一名走避不及而遭山泥活埋的老婦。[25]

澳門

澳門方面,氣象局曾在7月26日上午10時45分懸掛八號風球​,受風暴影響,當地逸園賽狗活動取消,澳氹大橋關閉,交通服務需要暫停,來往港澳間的渡輪停航。[26]氣象局到翌日下午5時45分除下八號風球,並指出未有收到任何傷亡報告,市面未受嚴重破壞,不過澳氹大橋仍需關閉。[27][28]隨著風暴再度接近澳門,氣象局再次發佈風暴訊息,並曾在7月29日下午5時起懸掛三號風球​,交通再度停頓,逸園賽狗再次取消,不過風暴吹襲期間仍然沒有明顯破壞,僅一座空置木製樓宇倒塌。[29]三號風球最終在翌日上午6時半除下,市面隨即回復正常,惟遊客人數因風暴緣故而大為減少。[30]

中國大陸

  • 當地評定巔峰強度分級:CMA
  • 當地評定最大持續風速:40每秒(78節;140每小時)(二分鐘)
  • 當地評定中心最低氣壓:960百帕斯卡(28.35英寸汞柱)

中國大陸廣東省氣象台在7月26日為該年「第七號颱風」(指愛娜斯)發布緊急警報,指出颱風在之後24小時內在珠江口附近海面打轉,或登陸廣東省中部,其中惠陽佛山汕頭三個地區將有暴雨。[31]隨著愛娜斯在海面打轉,及後折返香港附近,廣東省氣象台在7月29日指,颱風將會在寶安縣惠來縣之間沿海地區登陸。[32]颱風最終在7月30日早上7時許登陸珠江口東部的惠東縣平海鎮,寶安縣在颱風登陸當日出現226毫米大暴雨,而整個風暴期間總雨量則達440毫米,是廣東省眾縣市中最多,[7]但當地沒有嚴重的災情報告。[33]較早前廣東省受到自1834年以來最嚴重熱浪及旱災,新華社報導認為,隨著颱風到來,當地熱浪及旱災暫時得到紓緩。[34]

參見

註腳

  1. 包括日本氣象廳在內的全世界大部分區域專責氣象中心採用十分鐘持續風速衡量熱帶氣旋強度,但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採用一分鐘持續風速,兩個數值的換算比約為1比1.14。[4]

參考

  1. (PDF). Hong Kong Royal Observatory. 1979 [2020-09-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06).
  2.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Naval Pacific Meteorology and Oceanography Center. (PDF). United States Navy,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1979 [2020-09-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9-25).
  3. (PDF).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20-09-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19).
  4. Christopher W Landsea;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 .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s 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 2004-04-26 [2020-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19).
  5. 孔宁谦. . 广西气象. 1980, (04): 28–33.
  6. . 香港工商日報. 1978-07-30: 1.
  7. 罗树森. . 广西气象. 1982, (03): 7–8.
  8. . 工商晚報. 1978-07-26: 1.
  9. . 工商晚報. 1978-07-27: 1.
  10. . 警告及信號資料庫. 香港天文台. [2020-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6).
  11. . 工商晚報. 1978-07-28: 1.
  12. . 工商晚報. 1978-07-29: 1.
  13. . 華僑日報. 1978-07-30: 5.
  14. . 華僑日報. 1978-07-30: 5.
  15. . 香港工商日報. 1978-07-31: 1.
  16. . 工商晚報. 1978-07-26: 1.
  17. . 大公報. 1978-07-27: 4.
  18. . 大公報. 1978-07-30: 4.
  19. . (PDF). 香港天文台. 2020年 [2020-09-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06).
  20. . 大公報. 1978-08-01: 4.
  21. . 工商晚報. 1978-07-31: 2.
  22. . 香港工商日報. 1978-08-01: 8.
  23. . 大公報. 1978-07-31: 4.
  24. . 大公報. 1978-07-31: 4.
  25. . 大公報. 1978-07-30: 4.
  26. . 工商日報. 1978-07-26: 1.
  27. . 香港工商日報. 1978-07-27: 1.
  28. . 大公報. 1978-07-27: 4.
  29. . 香港工商日報. 1978-07-30: 7.
  30. . 華僑日報. 1978-07-31: 6.
  31. . 大公報. 1978-07-27: 4.
  32. . 大公報. 1978-07-30: 4.
  33. 江彥文. . 中國北京: 氣象出版社. 2006. ISBN 750294155X (中文(简体)‎).
  34. . 工商晚報. 1978-07-29: 8.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