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會計

成本會計英語:),是指運用財務會計中的原則原理、紀錄、分類、彙總及分析產品在產銷過程中的有關成本,以確定產品或服務的總成本及單位成本。

成本會計又可分為管理財務兩個方面,成本會計協助管理計劃控制公司的經營,制定長期性或策略性的決策,並且建立有利的成本控制方法、降低成本與改良品質

成本會計的涵義

成本會計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特定經濟環境下的產物,成本會計即受當時經濟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又服務於當時的經濟社會,所以,成本會計的涵義也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變化。

在早期成本會計階段,研究成本會計的專家勞倫斯(W.B.Lawrence)對成本會計的定義是:“成本會計就是應用普通會計的原理、原則,系統地記錄某一工廠生產和銷售產品時所發生的一切費用,並確認各種產品或服務的單位成本和總成本,以供工廠管理當局決定經濟的、有效的和有利的產銷政策時參考”。

到了近代成本會計階段,成本會計又被英國會計學家傑·貝蒂(J.Batty)定義為:“成本會計是用來詳細描述企業在預算和控制它的資源(指資產、設備、人員及所耗的各種材料和勞動)利用情況方面的原理、慣例、技術和制度的一種綜合術語”。

在現代會計階段,成本會計的涵義又有了新的發展,一般認為,“現代成本會計是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的直接結合,它根據成本核算和其他資料,採用現代數學和數理統計的原理和方法,針對不同業務,建立起數量化的管理技術,用來幫助人們按照成本最優化的要求,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預測、決策、控制、分析、考核,促使企業的生產經營實現最優運轉,從而大大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和適應能力”。

成本會計的產生與發展

成本會計的產生

成本會計是隨著商品經濟的形成而產生的。

  生產成本產生於資本主義的簡單協作和工場手工業時期,完善於資本主義大機器工業生產階段。隨著資本主義簡單協作的發展,引起了工場手工業的產生,這時各種勞動的結合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係的完善,對生產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資本家為了獲取更多的剩餘價值,對生產過程中的消耗和支出更加註意核算,因此生產成本核算提上議事日程。

成本會計的發展狀況

成本會計是隨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

  20世紀初美國和西方國家的許多企業推行泰勒制度,不僅推動了生產的發展,也促進了管理和成本會計的發展,產生了用於成本控制和分析的標準成本法,使成本會計的職能從成本計算進而擴展到成本控制和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生產力水平迅速提高,企業生產經營能力高漲,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促使企業成本會計不僅要精打細算,還要為降低產品成本而獻計獻策。

成本會計發展的階段

成本會計的發展的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1880-1920): 原始的成本會計

  原始的成本會計,起源於英國,當時認為成本會計就是彙集生產成本的一種制度,主要是用來計算和確定產品的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在這期間,英國會計學家已經設計出定單成本計算和分步成本計算的方法(當時應用的範圍只限用工業企業),後來傳往美國及其他國家。

  第二階段(1921-1950): 近代的成本會計

  近代的成本會計,主要是美國會計學家提出了標準成本會計制度,在原有的成本積聚的基礎上增加了“管理上的成本控制與分析”的新職能。在這種情況下,成本會計就不僅是計算和確定產品的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還要事先制訂成本標準,並據以進行日常的成本控制與定期的成本分析。正因為成本會計擴大了管理職能,於是應用的範圍也從原來的工業企業擴大到商業企業、公用事業、以及其他服務性行業。

  第三階段(1951年以後) : 現代成本會計

  今天對於成本的定義已不再僅僅局限於產品成本的範疇,例如美國會計學會與標準委員會就如此定義成本:成本是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貨幣測定的價值犧牲。從這一定義看,成本的外延除了產品成本的概念與內容,它還可以包括:勞務成本、工程成本、開發成本、資產成本、資金成本、質量成本、環保成本等等。

  除此之外由於成本管理的不同目的,則形成對成本信息的不同需求,使成本有各種各樣的組合。同時人們對它的認識也是日趨深化的。於是,目標成本、可控成本、責任成本、相關成本、可避免成本等新的成本概念源源不斷地涌現,形成了多元化的成本概念體系。

成本會計的內容、對象、特征和職能

成本會計的內容

現代成本會計拓寬了傳統成本會計的內涵和外延,其涉及的內容廣泛,以我國會計界目前的共識來看,現代成本會計的基本內容是: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成本檢查。

成本會計的對象

成本會計的對象可以概括如下:

  1. 各行業企業經營業務的成本。企業經營業務的成本因行業特點而具有不同的內容。產品製造成本、商品購銷成本、建築施工成本、客貨運成本等等。

  2. 經營管理費用

  3. 各種專項成本。如質量成本、責任成本等。

成本會計的特征

1. 計算產品成本。

  2. 有助於企業資源的詳細計劃和有效的控制利用。

  企業如何安排、使用上述資源,必鬚根據企業生產經營的任務來計劃資源的投入、使用以及測算這些資源投入使用後的效率和效益,這就需要細緻地觀察分析企業周圍的環境和企業內部的狀況,充分掌握正確的信息,完善情報體系是制定成本計劃的基礎。同時改善企業素質,改善企業經營環境,是改善企業成本計劃的重要條件。要提高素質、改善環境,必須深化改革,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按照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和項目以及按生產經營期限,分別制定出生產經營各個環節和分期的費用預算及成本計劃,組成有機的成本計劃體系。

成本會計的職能

成本會計的職能,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不斷地擴大。

  1. 反映職能: 最初、最基本的職能。

  反映職能就是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一切耗費,運用專門的會計方法進行計量、記錄、歸集、分配、彙總,計算出各成本對象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通俗地講,這項職能就是進行實際成本的計算,把生產經營過程的實際消耗如實地反映出來,達到積聚成本的目的,並用積累的成本資料反映企業的實際生產耗費和補償價值的情況,從而判斷企業經營效果的好壞。

  2. 計劃與預算職能:主要包括全部商品產品的成本計劃、主要產品單位成本計劃和生產費用預算。

  3. 控制職能:包括投產前的成本控制和投產後的成本控制。

  4. 分析、評價職能。

成本會計的基礎工作

成本會計的組織工作

  成本會計的組織工作主要包括:

  1、設置成本會計機構;

  成本會計機構是處理成本會計工作的職能單位。它是根據企業規模和成本管理要求來考慮,在專設的會計機構中是單獨設置成本會計科、室或組等,還是只配備成本核算人員來專門處理成本會計工作。

  2、配備必需的成本會計人員;

  成本會計人員是指在會計機構或專設成本會計機構中所配備的成本工作人員。對企業日常的成本工作進行處理。諸如:成本計劃、費用預算成本預測、決策、實際成本計算和成本分析、考核等。成本核算是企業核算工作的核心,成本指標是企業一切工作質量的綜合表現,為了保證成本信息質量,對成本會計人員業務素質要求比較高。

  (1)會計知識面廣,對成本理論和實踐有較好的基礎;

  (2)熟悉企業生產經營的流程(工藝過程);

  (3)刻苦學習和任勞任怨;

  (4)良好職業道德。

  3、確定成本會計工作的組織原則和組織形式;

  任何工作的組織都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成本會計工作也不例外,它的組織原則主要有:

  (1)成本核算必須與成本管理相結合;

  (2)成本會計工作必須與技術相結合;

  (3)成本會計工作必須與經濟責任制相結合。

  成本會計工作的組織形式,主要是從方便成本工作的開展和及時準確地提供成本信息的需要,而按成本要素劃分為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間接費用成本組織核算。

  (1)材料組:一般由企業廠部成本會計人員與倉庫材料管理人員共同負責,主管材料物資和低值易耗品的採購、入庫、領用、結存的明細分類核算,定期盤點清查,計算材料成本費用,並對全過程進行控制和監督。

  (2)工資組:主管應付職工的工資、獎金的計算與分配的明細分類核算,並對全過程進行嚴格的控制和監督。

  (3)間接費用組:間接費用的核算一般是由廠部成本會計人員負責進行,這部分費用可按成本習性分為變動費用和固定費用,而變動費用以彈性預算進行控制,固定費用則用固定預算進行控制。

  4、制定成本會計制度。

  成本會計制度是指對進行成本會計工作所作的規定。它的內涵與外延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在不斷發展變化。商品經濟條件下,現代企業的成本會計制度內容包括成本預測、決策、規劃、控制、計算、分析和考核等所作出的有關規定,指導著成本會計工作的全過程,這也稱作廣義的成本會計制度。

  具體的成本會計制度有:關於成本預測、決策制度;關於計劃(或標準成本)成本編製的制度;關於成本核算制度;關於成本控制制度;關於成本分析、考核制度等。

[編輯]

成本會計的基礎工作

  成本會計的基礎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健全原始記錄;

  原始記錄是指按照規定的格式,對企業的生產、技術經濟活動的具體事實所做的最初書面記載。它是進行各項核算的前提條件,是編製費用預算,嚴格控製成本費用支出的重要依據。成本會計有關的原始記錄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反映生產經營過程中物化勞動消耗的原始記錄。

  (2)反映活勞動消耗的原始記錄。

  (3)反映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費用支出的原始記錄。

  (4)其他原始記錄。

  原始記錄是一切核算的基礎,成本核算更是如此。因此,原始記錄必須真實正確,內容完整,手續齊全,要素完備,以便為成本計算、控制、預測和決策提供客觀的依據。

  2、健全存貨的計量、驗收、領退和盤點制度;

  為了保證入庫材料物資數量與質量,必須搞好計量與驗收工作,準確的計量和嚴格的質量檢測是保證原始記錄可靠性的前提;為了保證領、退的材料物資準確無誤,還必須及時辦好領料和退料憑證手續,使成本中的材料費用相對準確。由於材料物資等存貨品種、規格多,進出頻繁,儘管嚴格管理,但由於種種原因,賬面不符還經常存在,所以對材料物資還得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盤點,進行賬面調整,以保證庫存材料物資的真實性,確保成本中的材料等費用更加準確。

  3、實施有效的定額管理;

  定額是指在一定生產技術組織條件下,對人力、財力、物力的消耗及占用所規定的數量標準。科學先進的定額,是對產品成本進行預測、核算、控制和考核的依據。與成本核算有關的消耗定額,主要包括:工時定額、產量定額、材料、燃料、動力、工具等消耗的定額,有關費用的定額如製造費用的預算等。消耗定額的制定是作為企業產品生產發生耗費應該掌握的標準。但由於消耗定額服務於不同的成本管理目的,可表現為不同的消耗水平。當企業編製成本計劃時,是根據計劃期內平均消耗水平所制定的定額;當定額作為分配實際成本標準時,是以能體現現行消耗水平的定額為依據來衡量的;當企業為實現預期利潤而控製成本時,是根據企業實現預期利潤必須達到的消耗水平作為衡量的尺度。定額制定後,為了保持它的科學性和先進性,還必鬚根據生產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進行不斷的修訂,使它為成本管理與核算提供客觀的依據。

  4、建立適合企業內部的結算價格;

  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企業內部各單位之間往往會相互提供半成品、材料、勞務等等,為了分清企業內部各單位的經濟責任,明確各單位工作業績以及總體評價與考核的需要,應制定企業內部結算價格。

  制定結算價格的主要依據有:

  (1)內部轉移的材料物資等,應以當時的市場價格作為內部結算價格;

  (2)材料物資、勞務等也可以以市場價格為基礎,雙方協商定價,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議價”,作為內部的結算價格;

  (3)企業生產的零部件、半成品等在內部轉移時,可以用標準成本或計劃成本作為內部結算價格;

  (4)在原有成本的基礎上,加上合理的利潤(即一定利潤率計算)作為內部的價格。

  除上述計價方法外,企業也可以根據生產特點和管理要求以及結算上具體情況來確定其合理的結算價格進行結算。

  5、頒佈科學、完善的規章制度。

  規章制度是企業為了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和管理而制定的有關制度、章程和規則。規章制度是人們行動的準繩,是實施有效的成本管理的保證。

  企業內與成本會計有關的規章制度主要包括:計量驗收制度、定額管理制度、崗位責任制、考勤制度、質量檢查制度、設備管理和維修制度、材料收發零用制度、物資盤存制度、費用開支規定以及其他各種成本管理制度等。各種規章制度的具體內容應隨著生產發展、經營情況的變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客觀條件和變化,不斷改進,逐步完善。

預算規劃

管理層當局應當在料想未來發展時,做出預算案規劃,使得公司政策得以釐清,計畫具體,使管理者與員工目標可以配合一致。

  • 設定目標
  • 告知員工職責
  • 鼓勵達到預定績效
  • 績效評估
  • 行為與修正

控制成本

發派給員工的職責限於可控制成本與收入,不可控制成本在預算上難以計量,在管理上與現實容易發生偏差。

以實際收入與預算及成本相較,稱為績效評估,而所採行的制度為責任會計制度

訂價

為在計算成本後,評估獲利與市場現狀所定的價格。

計算利潤

製造成本分攤到各個製造期間或會計部門,計算成本及利潤。

  • 直接成本法相同會計期間下,所有固定成本與收益配合。
  • 歸納成本法固定製造成本與生產的產品單位相合,而其餘轉入銷貨成本

分批成本制

分批成本制( Job-order costing )以作業批次或訂單為成本標的以彙總最終產品成本,採用之產業如印刷業、家具業及營造業。[1]:178分批成本制之流程,從原料請購開始,經過原料訂購、原料驗收、生產通知至領料加工結束,當原料從倉儲轉至生產時,會計部門編製分批成本單( job cost sheet )以記錄原料成本(直接原料及間接原料);會計部門於工作日結束後,依據員工之計工單( time ticket )記錄人工成本(直接人工及間接人工)。[1]:185分批成本制之製造費用分攤,可分為三種分攤率:實際製造費用分攤率、預計製造費用分攤率及標準製造費用分攤率。實際製造費用分攤率為實際製造費用,以實際作業水準分攤。預計製造費用分攤率( predetermined overhead rate )為大多數企業所採用,將當年年初預估之製造費用(稱已分攤製造費用),以預估之作業水準分攤。標準製造費分攤率,將企業按特定程序制定之製造費用,以制定之作業水準分攤。[1]:187當企業生產批次完成生產後,製成品自工廠轉移至倉庫,會計部門則將在製品帳戶轉移至製成品帳戶。當產品送交客戶後,會計部門開立銷貨發票,並將製成品轉入銷貨成本。當實際發生之製造費用與預計發生之製造費用(已分攤製造費用)產生差異時,將產生多分攤或少分攤製造費用( overapplied or underapplied overhead)。多或少分攤製造費用,大多數企業通常將其金額轉入銷貨成本(或本期損益)帳戶;亦可依據在製品、製成品及銷貨成本帳戶之比例,分攤入此三帳戶。[1]:192

分步成本制

分步成本制( Process costing )以企業作業程序或部門以累積最終產品之成本。[1]:179分步成本制採用部門之生產成本報告單( production cost report ),以累積各部門之成本至最終產品。加工模式為分步成本制,將原料轉換為最終產品之過程。分步成本制通常每月結算一次,生產部門之會計人員於月底時編製部門之生產成本報告單。分步成本制下,常見有三種加工模式:連續式( sequential processing )、平行式( parallel processing )及選擇式( selective processing )。分步成本制之每一加工部門皆設制在製品帳戶,每一部門皆可依需要投入直接原料,除第一部門外,每一部門皆有前部轉來成本( transferred-in costs ),除最後部門外,每一部門皆有轉入後部成本( transferred-out costs )。[1]:225分步成本制下,為將製造成本合理歸屬至在製品及製成品,會計部門須估計約當產量,此現象通常存在於製造業中。約當產量( equivalent units of production )為製成品之數量,即在製品之完工比率,約當產量常用加權平均法及先進先出法計算。[1]:228加權平均法( weighted-average method )下,期初在製品完工及本期生產完工之製成品,一併合併平均計算為本期製成品約當產量。先進先出法下( first-in, first-out method )下,期初在製品至完工尚需投入之約當產量、本期開始生產且完工之約當產量及期末在製品之完工比率,三者之和為月底之製成品約當產量。[1]:229

服務部門成本分攤方法

服務部門又稱後勤部門或支援部門( supporting department ),如研發部門、人資部門及會計部門等。服務部門之成本分攤方式分為三種:直接分攤法( direct method )、逐步分攤法( step method )及交互分攤法( reciprocal method )。直接分攤法將服務部門成本直接分攤至生產部門,服務部門間並不交互分攤。逐步分攤法將服務其他部門之成本最多之部門成本,優先分攤至其他服務部門,並依此順序分攤。交互分攤法(reciprocal method),又稱連續分攤法、代數分攤法或聯立方程式法。所有交互提供服務之部門,其服務成本均需相互分攤,本方法可彌補逐步分攤法無法完全考慮部門間相互提供服務之限制。[2]:7-2當服務部門超過兩個以上時,由於計算過程複雜,需採用電腦處理。多數情況下採用交互分攤法之結果與逐步分攤法雷同,因此本法僅在直接分攤法及逐步分攤法之結果不甚理想時,才值得適用。[3]:346

成本-數量-利潤分析

成本-數量-利潤(Cost-volume-profit)分析(簡稱CVP分析),探究產品之價格、銷售量及成本等變數之關係。損益兩平點(break-even point)為CVP分析之應用,又稱盈虧平衡點,為總收入相等於總成本之銷貨水準,亦即零利潤之銷貨水準。[3]:115

邊際貢獻法(contribution margin method)

損益兩平點為邊際貢獻與固定成本相同。邊際貢獻(contribution margin)為銷貨收入減除變動成本。

(單位售價 - 單位變動成本)*Q - 固定成本 = 0

損益兩平銷售量(Q) = 固定成本/單位邊際貢獻[2]:3-3

邊際貢獻率(contribution margin ratio),又稱利量率(profit volume ratio),為每一單位銷貨收入所創造之邊際貢獻。變動成本率(variable cost ratio),為每一單位銷貨收入當中所含有之變動成本。

單位邊際貢獻/單位售價 = 邊際貢獻率 = 1 - 變動成本率

損益兩平銷貨額 = 固定成本/邊際貢獻率 = 固定成本/(1 - 變動成本率)[3]:117

方案抉擇

成本會計提供管理者在不同方案中的利潤及成本資訊,使得管理者在釐清之後能適時的對於短期、長期計畫做出修正或提出新的方案,以適應市場變遷。

製造技術

隨著科技演進,製造技術因科技有所變革,而成本的性質也跟著變化。自動化生產、電腦系統使得人工成本減少,固定成本逐漸增加。

參考書目

  • 盧文隆編著,《成本會計(上)》,華立圖書,1998年,ISBN 957-784-050-7

參考文獻

  1. 鄭丁旺、汪泱若、張錫惠著. .
  2. 蕭靖著. . 志聖教育文化出版社. ISBN 978-986-128-155-1.
  3. 汪泱若、張錫惠、鄭美愛著; 鄭丁旺博士審定. . 指南書局有限公司. ISBN 978-986-6085-50-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