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

新加坡人城邦國家新加坡的公民[2] ,新加坡為多種族多元文化的國家,種族包括華裔馬來裔印度裔和其他較小的族裔社群。在19世紀,新加坡已是各民族聚集的城邦。[3]根據2006年AsiaBarometer 調查,大多數新加坡人認為自己是“新加坡人”,而少數人認同自己的種族群體。[4] 目前,新加坡人口為3,439,200人,海外新加坡人口為214,700。[5]

新加坡人
Orang Singapura
Singaporean
சிங்கப்பூரரும்
總人口
3.7 million
新加坡華人新加坡印度人新加坡馬來人
分佈地區
 新加坡 3,439,200
 澳大利亚新加坡裔澳大利亞人63,077[1]
 马来西亚42,474[1]
 英國新加坡裔英國人41,143[1]
 美國新加坡裔美國人37,106[1]
 中國21,952[1]
 印尼19,681[1]
 加拿大新加坡裔加拿大人11,731[1]
 新西蘭5,370[1]
 印度新加坡裔印度人4,308[1]
 荷蘭3,382[1]
 泰國2,962[1]
 日本2,796[1]
 法國2,395[1]
 文莱2,285[1]
 瑞士1,838[1]
語言
宗教信仰
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基督宗教

概況

原居民

新加坡島上最早的定居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紀,新加坡被確定為貿易港口,是連接東南亞印度地中海貿易中心的一部分。[6]最早在新加坡的族群為屬於馬來族群的羅越人,在三佛齊王國時期。之後新加坡島經歷朱羅王朝新加坡王國柔佛蘇丹王朝。居民大致上都是馬來族群,也有少數華人。[7]

近代新加坡

今天的大多數新加坡人都是移民的後代,在1819年新加坡被萊佛士成立為英國貿易港口的時候移居至新加坡的。[8] 布吉人爪哇人土生華人印度人哈德拉米阿拉伯人的商人聚集在新加坡島,再新加坡成為自由港後。[9]在新加坡成立自由港六個月後,新加坡人口增至五千人;到1825年,人口已經超過一萬人。 在新加坡獲得英國的自治後,新加坡公民身份即獲得批准,根據1957年新加坡公民條例,新加坡居民或居住兩年的馬來亞聯邦的所有居民均可獲得公民身份,和其他已經居住了十年的人。至今,新加坡公民身份是通過出生,血統或登記授予的。[10]

種族族裔

華裔(包含土生華人)佔新加坡人口的74.1%,馬來人佔13.4%,印度人佔9.2%,其他族裔居民佔常住人口(包括持久居留人口)在內的3.3%。[11] 為了避免多種族社會中出現物理上的種族隔離和民族聚居區的形成,新加坡政府於1989年實施了“民族融合政策”(EIP), 種族和諧日為紀念1964年新加坡種族騷亂期間遭遇的種族不和諧的後果。[12]

新加坡的其他少數族裔包括阿拉伯人亞美尼亞人仄迪人歐亞人斯里蘭卡人菲律賓人日本人韓國人尼泊爾人巴基斯坦人

文化

新加坡文化融合了亞洲和歐洲文化,並受到馬來人,印度人,華人和西方文化的影響。並反映在不同的民族聚居區建築風格和語言上,如小印度牛車水甘榜格南建築和新加坡式英語新加坡式英語融合英語馬來語福建話潮州話廣東話淡米爾語,被新加坡人用於不太正式的場合。

新加坡主要節日包括由不同種族和宗教慶祝的節日,包括華人新年開齋節屠妖節衛塞節聖誕節耶穌受難日新曆新年等,這些節日都被新加坡訂定為公眾假期。

宗教

新加坡是世界上最具宗教信仰的多民族國家[13],新加坡人因各種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組合而有各種宗教信俗。在新加坡,有33%的人信奉佛教,5.1%的人信奉印度教。許多新加坡人也是亞伯拉罕宗教的信徒,18.3%的人為基督徒,14.7%為穆斯林。新加坡人的其他主要信仰包括道教(10.9%),中國民間信仰錫克教耆那教也有小部分人信仰瑣羅亞斯德教猶太教。只有0.9%的新加坡人是無神論者

語言

新加坡有四種官方語言——英語馬來語漢語普通話淡米爾語[14] 馬來語是新加坡的國語,也是占了新加坡馬來族群(站新加坡人口13%)的母語。[15] 儘管大部分新加坡人不會說馬來語,但馬來語被用於新加坡的國歌,也被用於引用在新加坡榮譽制度以及軍事演習指揮。[16] 新加坡英語是新加坡人主要使用的語言。[17]除了母語課以外,它是新加坡學校所有學科的主要教學語言,也是行政管理的共同語言,並被提升為國際商業的重要語言。[18] 英語是新加坡事實上的通用語言。

参考文献

  1. . Iom.int. [January 8,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3).
  2. Josey, Alex. . Marshall Cavendish International Asia Pte Ltd. 2013-02-15: 457. ISBN 9789814435499 (英语). By legal definition the Singaporean is a citizen of Singapore.
  3. . One World Nations Online. [August 29, 2015].
  4. Siok, K.T. . Routledge. 2012: 100. ISBN 9781136177088.
  5. (PDF). Strategy Group Singapore. [January 26, 20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1-27).
  6. Hack, Karl. .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ingapore. [2006-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April 26, 2006).
  7. Vasil, R K. . Allen & Unwin. 2000: 96. ISBN 978-1-86508-211-0.
  8. Jenny Ng. . Ministry of Defence (Singapore). 1997-02-07 [March 1,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06).
  9. . U.S. Library of Congress. [2006-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3).
  10. Lepoer, Barbara Leitch (ed.). . Washington, D.C.: GPO for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1989 [2018-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5)., ch. 10 ("Road to Independence").
  11. (PDF). SingStat. [March 1, 20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3-28).
  12. . MOE, Singapore. [March 1,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3月19日).
  13. . Pew Research. [15 April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5).
  14. .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2010-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27, 2007).
  15. Tan, P.K.W. (2014). Singapore's balancing 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in Southeast Asia, 29(2), 438-436.
  16. Singapore Arms and Flag and National Anthem Act (Cap. 296, 1985 Rev. Ed.)
  17. Gupta, A.F. Fischer, K. , 编. .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Particles (Amsterdam: Elsevier): 244–263. [2018-05-14]. (原始内容 (DOC)存档于2011-02-05).
  18. . Moe.gov.sg. [2011-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3月6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