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王朝王室

朝鮮王朝王室,又稱為李氏朝鮮王室大韓帝國皇室,是本貫來自全州李氏的王室家族,主要成員包括朝鮮太祖李成桂(朝鮮王朝始祖)的後代。隨著年代不同,該王室所屬朝代可被稱為朝鮮王朝(1392-1897)或者大韓帝國(1897-1910)。

朝鮮王室/大韓帝國皇室
조선왕실/대한제국 황실

國家 大韩帝国
 朝鮮國
頭銜
創立1392年7月17日,朝鲜王朝成立
創立者李成桂(朝鮮太祖)
最後統治李坧(朝鲜纯宗
現任家長李源
廢位1910年8月22日,日韩合并条约簽訂
分支125支(现存支系约有105支)包括:
民族朝鲜族

在1910年8月22日日韓合併條約簽訂之後,大日本帝國獲得整個朝鮮半島的統治權,部分前大韓帝國皇室成員被納入日本的貴族體系,稱為李王家,直到1947年5月3日,日本廢除貴族身分為止[1]。同時,根據1948年訂定的韓國憲法第十一條規定,「不允許社會的特殊等級制度,亦不得以任何形式建立這一制度」[2],韓國至此也停止承認皇室特權的合法性。儘管如此,從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繼承下來的條款[3],也仍然保障朝鮮的王室後裔可以延續至今;並有比如全州李氏大同宗約院等組織進行對皇室祖先的紀念[4]

其中有一些人物在近代曾引起媒體關注,比如前家族領袖李玖在2005年的葬禮儀式,以及李錫在2019年時紀念三一運動一百周年[5]等等。

歷史

王朝初期

朝鮮太祖御真,1872年趙重默摹本

李成桂即位之初,沿襲高麗的制度,在1392年給自己的兒子、姪兒、女婿等封號都是君。[6]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亂之後,又改訂官職品階,以王子為公、王室宗親為侯、正一品官為伯;[7]不過這套封爵制度又在1401年被革除,理由是不能僭越中國本有的制度,所以又把公改為「府院大君」、侯改為「君」。[8]朝鮮太宗在1412年批准的王室成員品階與稱號規定[9]:王子之中,中宮嫡子封為大君,側室之子封為君,皆正一品;大君、王子君到曾孫以內的後代也授予官品。而根據《朝鮮王朝實錄》的記載,「君」在王室中的封號原本限於王子、王孫,但是之後不斷放寬標準[10][11]。一般而言,近支宗室(國王玄孫以內)按律授職後,即使升至從二品也不會馬上封君;[12]而且宗室以世襲獲得封爵俸祿,原則上以這四代之內為限。[13]

與男性宗室相似,王室女性、宗室女也有相應的位號。國王與王妃之女稱為公主、嬪御所生王女稱為翁主;其他宗室女也有郡主、縣主、鄉主等級的封號。[14][15]而因故被剝奪位號的王室女性,會冠以夫名來稱呼,比如燕山君長女在中宗反正後被稱為「具文璟妻」[16];後世也有所謂「金世龍妻」(廢孝明翁主)、「鄭妻」(廢和緩翁主)。[17][18]

王朝中期

1469年朝鮮成宗以叔父朝鮮睿宗嗣子身分繼位,之後在1475年,請明朝賜生父懿敬世子諡號為懷簡王[19],同年朝鮮又追尊廟號為德宗[20]。1568年,朝鮮宣祖以叔父朝鮮明宗嗣子身分繼位,在大臣奏請下,以宋英宗追尊濮王例,於1569年改追尊生父德興君李岹為德興大院君,由親生長兄河原君奉祀。[21][22]之後按照宣祖開創的先例,除了德興大院君之外,歷史上還有另外三位國王生父被尊為大院君者:定遠君李琈(1623年[23],1634年後追尊為王、廟號元宗[24]),李㼅(全溪大院君,1849年[25]),興宣君李昰應(1863年[26])。

1650年,朝鮮孝宗應清朝攝政王多爾袞要求,將宗室女李愛淑收為養女、破格封為義順公主,把她嫁給多爾袞為繼室。[27]

高宗與純宗時期

大韓帝國高宗皇帝像,1898年由胡博·華士所繪

朝鮮高宗繼位後,下令為歷代大君、王子君等無嗣者挑選昭穆相當、但是生前未必有封爵的宗室作為後嗣而且贈封為君,並命其後代奉祀他們。[28][29]

十九世紀晚期起,大清帝國大日本帝國之間的利益衝突漸增,包含各自在朝鮮半島的利益,導致在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清朝戰敗,馬關條約簽訂,使得朝鮮國停止成為中國的藩屬國並成為獨立國家。這份條約也使日本能更加有效地控制朝鮮,比如1895年的乙未事變,王妃閔氏在宮內被日本浪人等暗殺。

面對強權覬覦,朝鮮王國在1897年改國號為大韓帝國、朝鮮高宗稱帝,以跟中日這兩個鄰近的帝國平起平坐;同時俄羅斯帝國的影響力也被刻意引入以制衡日本。不過在大韓帝國時期,1905年發生的日俄戰爭俄羅斯失利,使其對朝鮮半島的影響力消失[30];中國自鴉片戰爭起不斷衰弱也利於日本將朝鮮作為從東北亞擴張的跳板。

1900年,高宗進封皇子李堈為義親王,李垠為英親王。[31]1907年追封興宣大院君為興宣獻懿大院王[32],又追封皇子李墡為完親王[33]1910年進封高宗的親生兄長、完興君李載冕為興親王。[34]

1907年前後,大韓帝國成為日本的保護國、高宗被迫禪位[35]。1910年8月22日,日韓合併條約簽訂,8月29日正式生效,李氏朝鮮王室喪失在朝鮮半島的實質統治權,朝鮮半島成為日本的殖民地。[30]原大韓帝國皇室有一部份成為王公族,即李王家的構成;部分宗室、外戚以及功臣則被封為朝鮮貴族[36][37][38]

1910年王公族、全州李氏朝鮮貴族列表
類別 日韓合併 大韓帝國時期 備註
爵位 位號 身分 官職 所屬支派 世系 生卒年
李王家 德壽宮李太王 李㷩 太皇帝
朝鮮高宗
朝鮮王朝第26代國王
大韓帝國第1代皇帝
1852年-1919年
昌德宮李王 李坧 皇帝
朝鮮純宗
大韓帝國第2代皇帝
  • 朝鮮高宗嫡次子
1874年-1926年
李王世子 李垠 皇太子
  • 朝鮮高宗庶三子
1897年-1970年
李公家 李堈公 李堈 義親王
  • 朝鮮高宗庶次子
1877年-1955年
李熹公 李熹 興親王 興宣大院君嫡子 延齡君
  • 興宣大院君嫡長子
  • 麟坪大君第九代子孫
1845年-1912年
朝鮮貴族 侯爵 李海昇 淸豐君 全溪大院君奉祀孫 恩彥君 1890年-?
李載覺 義陽君 恩全君 1874年-1935年
李載完 完順君 延齡君 1856年-1922年
李海昌 昌山君 德興大院君奉祀孫 德興大院君 1865年-1945年
伯爵 李址鎔 內政部大臣 延齡君 1870年-1928年
子爵 李秉武 親衛副長官
侍從武官長
茂林君
  • 李肯漢次子
  • 茂林君第十五代子孫[44][45]
1864年-1926年
李完鎔 恩彦君奉祀孫 恩彦君 1872年-1937年
李埼鎔 南延君長曾孫 延齡君 1889年-1961年
李載崑 中樞院顧問 慶昌君 1859年-1943年
李根澤 軍部大臣 景明君 1865年-1919年
男爵 李鍾健 侍從武官長 茂林君
  • 李圭徹嗣子
  • 生父李圭正
  • 茂林君第十三代子孫[50]
1843年-1930年
李鳳儀 扈衛隊總管 孝寧大君
  • 李景宇嗣子
  • 生父李泰純
  • 孝寧大君第十七代子孫[51]
1839年-1919年
李載克 李鎮翼長玄孫 表勳院總裁 綾昌大君
  • 李沇應子
  • 麟坪大君第九代子孫[48]
1864年-1931年
李根澔 制度局總裁 景明君
  • 李敏承長子
  • 景明君第十四代子孫
1860年-1923年
李根湘 中樞院副議長 景明君
  • 李敏承四子
  • 景明君第十四代子孫
1874年-1920年
李容泰 議政府參贊 密城君
  • 李秉路子[52]
  • 密城君第十五代子孫[53]
1854年-1922年
李容元 奎章閣大提學 密城君
  • 李秉殷嗣子
  • 生父李秉植
  • 密城君第十五代子孫[53]
1832年-1911年
李乾夏 宮內府特進官 撫安大君 1835年-1913年
系圖
(1335-1408)
朝鲜太祖
(1357-1419)
朝鮮定宗
(1367-1422)
朝鮮太宗
(1419-1475)
茂林君
(1396-1486)
孝寧大君
(1397-1450)
朝鮮世宗
(?-1491)
新坪副正
(1416-1499)
寶城君
(1417-1468)
朝鮮世祖
(1425-1444)
廣平大君
(1430-1479)
密城君
(1479-1536)
連山守
栗元君(1438-1457)
朝鮮德宗
(1444-1470)
永順君
(1453-1510)
雲山君
(1514-1562)
松山副守
(1527-?)
雲巖副正
呂陽君(1454-1488)
月山大君
(1457-1494)
朝鮮成宗
(1462-1495)
清安君
(1493-1545)
匡城正
(1546-?)
李春榮
(1547-?)
李春祺
(1488-1543)
全城君
(1485-1506)
德豐君
(1486-1544)
朝鮮中宗
(1489-1526)
景明君
(1487-1519)
定安副正
(1514-1568)
廣原君
(1584-?)
李好誼
(1585-?)
李達俊
(1569-1566)
李櫓
(1500-1541)
坡林君
(1530-1559)
德興大院君
(1520-1560)
安南君
(1505-1552)
李漢
(1534-1588)
李克綱
(1607-?)
李弘業
(1624-?)
李弘業
(1549-1623)
李奎賓
(1535-1591)
陽川都正
(1545-1597)
河原君
(1552-1608)
朝鮮宣祖
(1537-1594)
錦川君
(1525-1563)
李仁健
(1553-1617)
李申祿
(1564-1620)
李綏祿
(1634-1679)
李尚稷
(1651-?)
李宗樑
(1582-1628)
李灤
(1562-1599)
李好仁
(1562-1615)
唐恩君
(1580-1619)
朝鮮元宗
(1596-1644)
慶昌君
(1565-?)
昌原正
(1558-1619)
李郁
(1589-1644)
李德輿
(1585-1657)
李敬輿
(1658-?)
李碩培
(1674-?)
李馦
(1610-1671)
李尚淵
(1591-1653)
李希孟
(1585-1658)
密山君
(1595-1649)
朝鮮仁祖
(1614-1639)
昌原君
(1629-1690)
昌臨君
(1586-1616)
李生寅
(1580-1661)
李厚載
(1623-1679)
李敏道
(1633-1688)
李敏敘
(1701-1743)
李永祥
(1708-1787)
李景裕
(1628-1659)
李經漢
(1611-1687)
李碩蕃
(1609-1668)
李翊漢
(1622-1658)
麟坪大君
(1633-1671)
清平君
永平君(1605-1664)
李齊衡
(1603-1656)
李逈
(1654-1703)
李世奭
(1663-1722)
李健命
(1727-1763)
李最彥
(1734-1791)
李章懋
(1645-1703)
李夏齡
(1632-1711)
李綱
(1632-?)
李弘遇
(1639-1670)
福宁君
(1651-1725)
西川君
(1688-1754)
夏溪君
(1650-1706)
李有錫
(1622-1678)
李重輝
(1692-1742)
李匡彥
(1690-1722)
李勉之
(1751-1804)
李光修
(1763-1817)
李光軾
(1674-1733)
李重觀
(1657-1716)
李夏奭
(1652-?)
李載克
(1661-1722)
义原君
(1674-1729)
李廷熽
(1708-?)
李廷烈
(1692-1724)
李義淵
(1645-1721)
李濡
(1724-1779)
李宅祥
(1723-1789)
李得祥
(1786-1853)
李圭和
(1806-1874)
李圭正
(1696-1743)
李養吾
(1676-1750)
李師興
(1669-?)
李舜賢
(1693-1763)
安兴君
(1707-1757)
李垍
(1725-1787)
李著
(1715-1754)
李觀秀
(1682-1732)
李顯應
(1742-1815)
李英白
(1742-1798)
李英麟
(1813-1889)
李鍾德
(1843-1930)
李鍾健
(1714-1796)
李得源
(1702-1764)
李尚謹
(1714-?)
李思迪
(1722-1770)
李思健
(1728-1796)
李鎭翼
(1739-1773)
李惟秉
(1760-1818)
李惟一
(1753-1812)
李宗爀
(1707-1777)
李時中
(1769-1813)
李憲正
(1767-1813)
李憲一
(1843-1905)
李肯漢
(1743-1803)
李明集
(1743-1802)
李熙純
(1734-?)
李德存
(1748-?)
李述存
(1746-1811)
李秉淳
(1752-1822)
李秉源
(1760-1801)
李述初
(1794-1850)
李秉初
(1786-1840)
李亨在
(1744-1800)
李義正
(1801-1850)
李秉植
(1806-1873)
李秉路
(1864-1926)
李秉武
(1803-1859)
李泰純
(1778-1836)
李瑛圭
(1768-1852)
李東植
(1785-?)
李觀植
(1785-1839)
李禾重
(1788-1836)
南延君
(1796-1837)
李道本
(1816-1889)
李道植
(1817-1886)
李鍾俊
(1775-1852)
李伊淵
(1832-1911)
李容元
(1854-1922)
李容泰
(1839-1919)
李鳳儀
(1810-1867)
李錫玄
(1801-1855)
李熿
(1804-1880)
李華應
(1818-1880)
李沇應
(1814-1848)
興完君
(1820-1898)
兴宣大院君
(1824-1870)
李慎應
(1836-1909)
完平君
(1842-?)
李敏承
(1804-1847)
李寅和
(1842-?)
李載淑
(1844-?)
李載經
(1825-1881)
李載衡
(1864-1931)
李載克
(1831-1891)
完林君
(1845-1912)
興親王
(1852-1919)
朝鮮高宗
(1856-1922)
完順君
(1859-1943)
李載崑
(1874-1935)
義陽君
(1860-1923)
李根澔
(1865-1919)
李根澤
(1874-1920)
李根湘
(1835-1913)
李乾夏
(1836-1900)
李熙夏
(1870-?)
李建鎔
(1872-1937)
李完鎔
(1848-1919)
李慶鎔
(1889-1961)
李埼鎔
(1874-1926)
朝鲜纯宗
(1877-1955)
義親王
(1897-1970)
李垠
(1870-1928)
李址鎔
(1890-?)
清豐君
(1865-1945)
昌山君

日本殖民統治與光復後

朝鮮王室「合影」,約1915年。這張照片是王室個別成員的相片所合成的「合影」,因為當時不被允許所有人同時同地聚集,有些人當時並不在朝鮮。由左至右:李堈(高宗第六子)、朝鮮純宗(高宗第二子,最後一位韓國皇帝)、李垠(高宗第七子)、朝鮮高宗(太上皇)、純貞孝皇后(純宗的妻子)、德仁堂金氏(李堈的正妻)、李鍵(李堈長子)。坐在前排者是德惠翁主(高宗第四女)。

高宗皇帝和後宮共有過九子四女,但是只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活至成年:嫡次子李坧(封為王世子、後進為皇太子)、庶次子李堈、庶三子李垠,以及庶四女德惠翁主。李坧就是後來的朝鮮純宗大韓帝國最後一任皇帝。純宗即位為皇帝後,因為沒有任何子女,他的三弟李垠就在1907年被封為皇太子;原本按照長幼順序應以二弟李堈為儲君,但是李堈可能因為生母貴人張氏身分低賤、以及其本人在國內外品行、聲望向來敗壞等因素被排除。[55]當朝鮮純宗在1926年病故,王世子李垠繼位為昌德宮李王。早在王世子時期,李垠就被安排與日本皇室成員結婚,對象是梨本宮守正王的長女方子女王。婚後夫妻育有兩子,李晉李玖

1945年朝鮮半島脫離日本殖民統治、恢復獨立。很快,韓國總統李承晚不許前皇室成員返國,以免挑戰新建立的共和國的統治合法性。同時,原本皇室的財產也被沒入、國有化,原皇室成員也受輿論「導致亡國」等言論指責的壓力。喪失大部分財產和特權後,有皇室成員流亡到美國或拉丁美洲生活。而原本皇室管理宗室的官方機構,也在1955年改制為全州李氏大同宗約院,以負責年度祭祀活動以及王室後代族譜的編修、管理。直到朴正熙總統在位期間,前皇室成員包括德惠翁主才被允許返國。他們居住在昌德宮的樂善齋,最後李垠中風導致的後遺症於1970年病逝。李垠的兒子李玖在1982年,因為烏克蘭裔美國妻子茱莉亞·馬洛克(Julia Mullock)不能生育的理由離婚,儘管兩人有一個養女李恩淑。

高宗皇帝的庶二子李堈,和眾多女人生下十二子九女,他以在殖民地統治時間與韓國獨立人士合作的作為聞名。當李承晚沒收王室財產時,他的宅邸寺洞宫被低價轉讓,立即使他生活陷入困境,並在1955年過世。李堈的子女中,有移民美國後就與家族喪失聯繫。[56]1996年2月20日,朝鮮日報報導李堈的第八子李鉉在當月17日在首爾的一間療養院病逝。[57]自2005年起,李堈的第十子李錫全州大學任教。李堈的第五女李海瓊另取英文名Amy Lee,1956年移民美國後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圖書館員長達27年,1996年退休。[58][59]

二十一世紀

李玖在2005年7月16日病逝於日本。根據全州李氏大同宗約院所述,李玖生前便已認可堂姪李源做为他的繼承人;李玖即將去世前的7月10日,最後一次與宗約院理事長李桓儀[60]見面,正式簽名允許以李源為養子。[61][62]之後,宗約院在同月21日召開會議討論李源的養子事宜,在22日通過以李源作為李玖的繼承人。[63]

然而,李堈的第十子李錫相當不滿這項決定,自稱自己是在李方子的遺囑中的「第一順位繼承人」[64]。李堈的第二女李海瑗也於2006年9月29日,在一個私人舉辦的加冕儀式自稱為「女皇」[65]並邀請李錫等人,不過李錫說自己不知道舉行儀式的人的身分而不出席[64];李海瑗在2020年過世。2018年10月6日,李錫指定一位遠親,時年34歲的韓裔美國人、企業家Andrew Lee為「太子」,他是VPN公司Private Internet Access的創辦人,並在美國加州的Crustacean Beverly Hills餐廳舉行儀式,以李錫傳授一把劍給安德魯作為象徵並宣誓。[66]

參考來源

  1. 皇室令及附屬法令廢止ノ件
  2. . Korean Legisl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27 August 2018].
  3.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617232430/http://english.chosun.com/w21data/html/news/200512/200512070026.html
  4. . 전주이씨대동종약원. [2020-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4-03).
  5. . [2019-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7).
  6. . 朝鮮王朝實錄.(太祖元年八月丙辰)
  7. . 朝鮮王朝實錄. [2020-06-15].(太祖七年九月一日癸酉)
  8. . 朝鮮王朝實錄.(太宗元年正月二十五日乙酉)
  9. . 朝鮮王朝實錄.(太宗十二年四月十五日)
  10. . 朝鮮王朝實錄.(世祖九年十一月五日)
  11. . 朝鮮王朝實錄.(光海元年七月廿九日)
  12. . 朝鮮王朝實錄.(高宗六年一月廿四日)
  13. . 朝鮮王朝實錄.(宣祖二年十一月一日)
  14. . 朝鮮王朝實錄.
  15. . 朝鮮王朝實錄.
  16. .(中宗三年十月七日)
  17. .(孝宗三年一月十五日)
  18. .(正祖即位年四月三日)
  19. . 朝鮮王朝實錄.(成宗六年一月廿九日)
  20. . 朝鮮王朝實錄.(成宗六年十月九日)
  21. .(宣祖二年十一月一日)
  22. .(宣祖十年三月廿四日)
  23. .(仁祖元年五月七日)
  24. .(仁祖十二年七月十四日)
  25. .(哲宗即位年六月十七日)
  26. .(高宗即位年十二月九日)
  27. .(孝宗元年三月廿五日)
  28. . 承政院日記.(高宗九年十二月四日)
  29. .(高宗十年二月廿二日)
  30. Yu-Mei Balasingamchow; Simon Richmond; Cesar G Soriano; Rob Whyte. . Lonely Planet. 1 May 2010: 37 [3 January 2013]. ISBN 978-1-74104-831-5.
  31. .(高宗三十七年八月二十七日)
  32. .(純宗即位年八月廿六日)
  33. .(純宗即位年十月一日)
  34. .(純宗三年八月十五日)
  35. Pae-Yong Yi; Ted Chan. . Ewha Womans University Press. 2008: 190 [3 January 2013]. ISBN 978-89-7300-772-1.
  36. . 國立國會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37. . 國立國會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2020-06-17].
  38. . 朝鮮王朝實錄. [2020-06-17].
  39. .(第十三面、第二十一面)
  40. .(第二十三面)
  41. .(第三十八面)
  42. .(第二十二面、第四十七面)
  43. .
  44. .(茂林君派卷之四第八十四面)
  45. .(第二卷,712頁)
  46. .(第五十二面)
  47. .
  48. .(第十五面、第十六面)
  49. .(第四十五面)
  50. .(茂林君派卷之二第三十二面)
  51. .(第八十七面)
  52. (PDF). [2020-06-17].
  53. .(卷之二第四十二面、四十九面)
  54. .
  55. 黄玹. . (卷之五·隆熙元年丁未)封英親王垠爲皇太子,……嚴貴妃方專寵,欲貴其子,厚賂博文,冀得其力。義親王堈年雖長,多失儀、無人望, 且孤立援少, 上亦不善視之。由是衆議自歸於垠,援定宗朝故事,立爲皇太子。
  56. . [2020-06-15].
  57. . 1996-02-20 [2020-06-15].
  58. 마지막 왕녀 이해경씨 경기전 참배, 《연합뉴스》, 1999년 3월 15일 작성, 2011년 3월 16일 확인.
  59. . 2011-02-28 [2017-12-02].
  60. . 1999-11-27 [2020-06-07].
  61. Sin, Hyeon-jun. . 21 July 2005 [7 June 2020].
  62. .
  63. . 朝鮮日報. 18 August 2005 [7 June 2020].
  64. Park, Sung-ha. . 2006-10-22 [9 July 2020].
  65. http://www.chinadaily.com.cn/world/2006-11/10/content_729514.htm
  66. . PR Newswire. 2018-10-16 [2019-03-02].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