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濟
李濟(1896年7月12日-1979年8月1日),原名順井,字受之,改字濟之,男,湖北钟祥人,中華民國考古学家、人類學家。是中國考古學史上首次正式進行考古發掘工作的學者,被认为是“中国考古学之父”。所主持震驚世界的河南安陽殷墟發掘,使殷商文化由傳說變為信史。
李濟 | |
---|---|
考古学家、人類學家 |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896年7月12日 大清湖北省鍾祥縣 |
逝世 | 1979年8月1日 中華民國臺北市溫州街 | (83歲)
籍贯 | 湖北省鍾祥縣 |
国籍 | 中華民國 |
政党 | — |
经历
| |
著作
|
生平
1918年,李濟畢業於清華學堂,後前往美國留學,就讀麻省克拉克大學學習攻讀心理學和社會學碩士學位,1920年進入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受民族學家羅蘭·狄克森與體質人類學家恩斯特·虎頓指導,於1923年完成論文《中國民族的形成》,從而獲得人類學博士學位,並於同年返回中國。
1924年開始從事田野考古。
1925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人类学讲师。
1926年,發掘河東道西陰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今山西運城市夏縣尉郭鄉),成為中國考古學史上首次由中国学者独立进行的考古發掘工作。
1928年成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組長,並於1929年接手董作賓的職務,領導日後十年的殷墟發掘工作。
1945年擔任中央歷史博物館首任館長。
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同年底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居台灣,並於隔年創立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並出任首任系主任,先後主持系上工作十二年之久。
1955年接任董作賓的遺缺,擔任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直到1972年為止。
1979年8月1日病逝於臺北溫州街寓所,前後發表考古學著作約150種。其養子李光周亦為重要的考古學家。
家庭
- 李鳳徵(女兒)
- 李鶴徵(女兒)
- 李光謨(兒子)——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翻譯家。
- 李光周(養子)——國立臺灣大學教授,考古學家。
考古成就
1926年10月18日,開始發掘河東道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時代遺址,成為中國考古學史上首次正式的考古發掘工作,也是中國人首次獨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西陰村遺址的發掘有重大的歷史意義。遺址西北隔鳴條崗近涑水河,東南隔青龍河依中條山,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約三十萬平方公尺。遺址內發現有窖穴、灰坑等多處遺跡,並出土各種陶片、石器、骨器六餘箱,特別是在遺址中發現了半個蠶繭證明了遠在六千年前這一帶就出現了植桑、養蠶業 ,仰韶廟底溝類型文化遺跡有半地穴式圓形或長方形房址及不同形狀的灰坑。出土遺物包括石、骨、蚌、陶等類。主要器型有釜、灶、夾砂罐、尖底瓶、直口或斂口缽、斂口甕、缸、彩陶罐等。1928年至1937年,他主持震驚世界的河南安陽殷墟發掘,使殷商文化由傳說變為信史,並由此將中國的歷史向前推移了數百年。直至今日,它依舊被視為人類文明史上最重大的發掘之一。
著作
- 西陰村史前的遺存,清華研究院叢書,1928 。
-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28.
- 城子崖,與傅斯年、董作賓、梁思永、吳金鼎、郭寶鈞、劉嶼霞合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考古報告集之1,1934 。
- 小屯第三本‧殷虛器物甲編:陶器上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考古報告集之2,1956 。
- The Beginning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ree Lectures Illustrated with Finds at Anyang . Seattle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 1957.
- 殷虛出土青銅觚形器之研究,與萬家保合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考古報告集之4‧古器物研究專刊第一本, 1964 。
- 殷虛出土青銅爵形器之研究,與萬家保合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考古報告集之4‧古器物研究專刊第二本, 1966 。
- 殷虛出土青銅斝形器之研究,與萬家保合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考古報告集之4‧古器物研究專刊第三本, 1968 。
- 殷虛出土青銅鼎形器之研究,與萬家保合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考古報告集之4‧古器物研究專刊第四本, 1970 。
- 殷虛出土五十三件青銅器之研究,與萬家保合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考古報告集之4‧古器物研究專刊第五本, 1972 。
評價
李濟對中國考古學的影響是持久與多面向的(張光直 1981)。他在1928年至1937年所主持的殷墟發掘塑造了中國考古學學術體系的雛形。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中國大陸與臺灣考古學的主要領導人物,如夏鼐、尹達、高去尋、石璋如、尹煥章與趙清芳等都曾接受他與梁思永的指導與訓練,並參與殷墟的發掘工作;他在臺灣所栽培的學生,如張光直、許倬雲等,亦為中國考古學與中國上古史界的領導人物。此外,作為中國第一位考古學家,他個人的研究取向與成就產生深遠的影響(張光直 1981;99-100)。他堅持以第一手的材料作為立論依據,並主張考古遺物的分類應根據可定量的有形物品為基礎。同時,他從文化人類學的觀點詮釋考古資料,並不以中國的地理範圍限制中國考古學的研究問題。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曾說:「就中國考古學而言,我們仍活在李濟的時代。」(張光直 1981;100)
參見
- 畢安祺
參考書目
張光直 1996〔1981〕 (中國考古學與考古學)。陳星灿譯,收錄於《考古學的歷史·理論·實踐》。鄭洲:中洲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