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

桃園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位於臺灣桃園市觀音區新屋區海岸一帶,桃園觀新藻礁保護區是屬於全球少見的藻礁最南邊區塊的藻礁地形。與一般常見由珊瑚蟲(生物學上歸類為動物)形成的珊瑚礁不同,桃園藻礁是以無節或殼狀珊瑚藻(生物學上歸類為植物)為主要的造礁生物,經由其體內鈣化作用沉積碳酸鈣所建造之生物礁體。

桃園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
IUCN分类IV(生境和物种管理保护区)
桃園藻礁海岸
位置桃園市觀音區新屋區
面积315公頃(野生動物保護區)
396公頃(重要棲息環境)
建立时间2014年7月7日
主管团体 桃園市政府

綜觀全世界的生物礁生態系,桃園藻礁不僅是全世界少見以殼狀珊瑚藻為主所建構的生物礁[1],也是台灣目前以殼狀珊瑚藻為主所建構的生物礁中面積最大且殼狀珊瑚藻純度最高的現生藻礁生態系[2]。曾擁有27公里藻礁海岸的桃園,因為北邊的工業污染填海造陸的影響,僅存南邊約7公里較為健康的藻礁區域,由北而南分別包含:白玉藻礁大潭藻礁觀新藻礁(目前被規劃為桃園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3]

歷史

為保護尚存健康的桃園藻礁,2014年7月7日,桃園縣政府針對觀新藻礁約4公里區域,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劃定野生動物保護區及重要棲息環境[4][5],稱為桃園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

由於桃園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的設立,在南邊7公里較為健康的藻礁區域,目前僅有觀新藻礁(桃園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有較多的定量生態研究資料,保護區內含豐富海洋生物及鳥類生態:根據調查發現,藻礁具有高度的物種生物多樣性,動物密度為新竹香山溼地的八倍、臺中高美溼地的五倍[6]。2017年,相較於白玉藻礁,除了發現大潭藻礁具有許多疑為新種的殼狀珊瑚藻,也發現一級保育類動物柴山多杯孔珊瑚,顯示大潭藻礁生態系統非常豐富,與觀新藻礁(桃園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的生態相比可說是並駕齊驅[3]。因此,在桃園藻礁南邊7公里較為健康的藻礁區域,整體的生態功能及生物多樣性,仍有待學界進一步的研究。

桃園在地民間團體認為,應將桃園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劃設為保護等級更高的自然保留區[7][8]。但桃園縣政府花費新台幣920萬元請台灣濕地學會調查,建議「明智利用」劃設為野生動物保護區。後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審議通過劃設為分區經營管理的野生動物保護區,核心區禁止改變或破壞原有自然狀態,未經許可禁止進入,民眾進入緩衝區必須提出申請,每日承載量限制200人[9]

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興建案爭議

2017年,為了達到蔡英文政府「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台灣中油計畫在觀新藻礁北邊的大潭藻礁建蓋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工業港,工業港的建蓋範圍達900公頃,將覆蓋大潭藻礁約230公頃的藻礁面積。由於所施作的工業港剛好位於桃園藻礁南邊7公里健康藻礁的中間區域,所帶來的港區突堤效應,將造成南北兩邊的藻礁區域泥沙淤積更為嚴重,進而危害白玉藻礁及觀新藻礁(桃園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生態。而這樣的工程規劃,再次受到以台灣濕地學會為窗口收受台灣中油諮詢費新台幣300萬元的學者認為大潭藻礁生態不好、應「明智利用」[10][11],不僅受到桃園在地民間環保團體及超過百位生態學者反對,也替桃園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是否能維持生態系健康蒙上一層陰影[12]

2018年10月5日,行政院院長賴清德表示,如果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通過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興建案環境影響評估天然氣發電能滿足電力需求,行政院會同意經濟部重新評估要不要興建深澳發電廠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行政院是說「重新評估」、沒說「不蓋」深澳發電廠,2018年九合一選舉前不蓋、選後再蓋,都是一貫的欺騙與誤導民眾的說法;當初民主進步黨所堅持的台灣價值,現在為了選票及永續執政,就要完全丟棄「永續台灣」的承諾[13]。2018年11月23日,環保人士洪輝祥表示,大潭藻礁生態系七千五百年來守護台灣,未來還要哺育台灣無數的下一代;民進黨卻要摧毀大潭藻礁,這種政黨號稱「本土」,是對「本土」最大的侮辱[14]

2018年10月8日,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環評通過,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請辭。

參見


參考資料

  1. Liou C.-Y., Yang S.-Y., Chen A.C. 2017. Unprecedented calcareous algal reefs in northern Taiwan merit high conservation priority. Coral Reefs (DOI 10.1007/s00338-017-1619-0)
  2. 劉少倫. . 環境資訊中心. [2017-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8).
  3. 劉靜榆、陳昭倫。2017。臺灣存有的全球少見生態系桃園藻礁。《科學月刊》9月號第573期第679頁。
  4.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6-07-13 [2018-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4).
  5.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7-03-20 [2018-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4).
  6. 湯雅雯. . 中國時報. 2014-04-08 [2014-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5).
  7. 楊宗灝. . 中國時報. 2014-05-05 [2014-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5).
  8. 謝文華、薛翰駿. . 自由時報. 2014-04-16 [2014-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5).
  9. 江睿智. . 經濟日報. 2014-10-06 [2014-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5).
  10. . 桃園有線新聞. 2017-05-31.
  11. 洪敏隆. . 蘋果即時 (台灣蘋果日報). 2017-10-16 [2018-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1).
  12. 黃義書. . 聯合報系攝影中心. 2017-09-28 [2017-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7).
  13. 彭宣雅. . 聯合報即時新聞. 2018-10-05 [2018-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3).
  14.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 . 苦勞網. 2018-11-23 [2018-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3).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桃園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