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步
正步,又稱鵝步,是指一种队伍行进的步法,主要应用于阅兵分列式中行进的军人。正步最初是普鲁士军队在19世纪初期在阅兵中使用,也是納粹德國顯示軍威的步法[1],所以極具軍國主義的色彩[2]。如今,各个地区的正步步法有所不同,但行进时的主要特征均为,每个人上身直立,两腿绷直和两脚着地用力,队伍遵循一定节奏整齐前进。这种行进方法意在展现军威,但由于训练费时费力也遭到非议。
历史
正步具体的来源,目前有两个说法:
- 正步起源於中世紀歐洲的一種民間舞蹈,這種舞蹈的特徵是腿高抬至與地面平行。 17世紀時,普魯士十分流行這種舞蹈。 18世紀,腓特烈大帝下的普魯士軍隊,在閱兵中吸取了這種民間舞蹈的步法,稱其為“”,字面意思為“刺步”。英語使用者則稱這種姿勢為“鵝步”()。 諾爾曼·戴維斯在他的《歐洲歷史》一書中提到:在那個軍國主義時期,正步的意義,對普魯士軍隊自身來講,表明他們的紀律性及身體素質足以應付一切命令;對普魯士的平民來講,表明不遵守紀律將被無情地粉碎;對普魯士的敵人來講,表明普魯士軍隊不是穿著制服的農村小伙子,而是超人;對於整個世界來說,正步走象徵著普魯士不僅僅是個強國,而且是個高傲的強國[3]。同時這種行軍模式達到了普魯士所預期的效果。
世界各國
歐洲
歐洲諸多走正步的國家,主要是受到德俄兩國的影響,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歐洲國家已逐步摒棄了正步這一行進形式。受到德國影響的國家有:法西斯時期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土耳其;受到俄羅斯影響的國家有:原蘇聯各加盟共和國、東歐(現多捨棄)的眾多社會主義國家。
德国
德國作為正步的發源地,在普魯士之後統一的德意志政權中得以一脈相承,實際上在二戰結束前德軍一直保留著接受檢閱走正步的傳統。 元首希特勒認為正步走能夠強有力地整頓紀律,於是1920年代,希特勒在納粹黨的衝鋒隊內部率先推行普魯士軍隊的正步走。在1933年,納粹黨執政後,正步正式成為了納粹黨黨衛軍和納粹德國國防軍的步法。 1937年,墨索里尼在訪問柏林期間,對納粹德國的正步走十分崇拜,隨之也把正步帶到了意大利。
二戰結束後,西部的聯邦德國把正步當做納粹主義的象徵之一而徹底廢除,而東部的民主德國仍保留著正步的傳統。 1990年,統一前的民主德國也廢除了正步這一規定。
俄羅斯
在沙俄時期,普魯士正步隨普裔教官傳入俄國,並作為閱兵的唯一正式步法。 十月革命後,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在列寧、史達林相繼領導下稍作修改後繼承了沙俄的正步傳統,並將其發揚光大。隨著超級大國勢力的擴大,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均將正步列入了軍事操練技能中。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仍繼續採用前蘇聯時代的正步,大型的慶典(如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仍保持正步的傳統。
亞洲
蒙古、越南、老撾、柬埔寨、阿富汗、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土庫曼、哈薩克等社會主義國家或原社會主義國家受到的是蘇聯式的影響,日本、泰國、印尼、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敘利亞、葉門、香港特别行政区(警察)受到德國或英國的影響。
中華民國
正步起始于淮军,当时称“鸭步”。袁世凯小站练兵以德国操法编练新军,单兵基本教练制式课目中包括了“慢步”与“正步”两种。慢步就是将正步放慢,每分钟只走64步。正步将慢步加快到每分钟96步至114步,步长80公分。袁世凯练兵集成之《训练操法详晰图说》中拨慢步的规定:
须立正,次双手扠腰。令曰“开慢步数一”:即将左脚跟提起,膝盖微向前弯,脚尖着地,与右脚尖齐。上身须正直不动,两眼向前平看,右膝盖用力向后挺。“二”:将左脚猛向前踢踢出,远近尽骽之长,脚底离地约十生的密达(合工部尺三寸一分五厘),脚尖向下向外,上身仍须正直。右膝盖仍向后挺。“三”:左脚即以踢出原式向前迈步,上身随之脚掌平落于地,两脚尖相距须一密达(合工部尺三尺一寸五分),左脚落地,膝盖即力向后挺,右脚即离地向后伸直,身体微向前俯
黄埔军校教练方式与保定军校的教育方式大致相同,所以也拨慢步。中華民國国民政府於民国十七年(1926年)颁佈《步兵操典新草案》,明令废止拨慢步,只规定正步为:
第四十条 正步一步之长,自前足跟至后足跟,以七十五生的为基准,其速度一分钟以一百一十四步为基准…欲使走正步,下口令如左。开步-走。左腿稍提起,脚向前出,至距右足七十五生的之处,一步伸直,一面抵地,体重即全移于此足之上。同时右足离地,亦如上法,逐次前进,头宜保持正直,两臂自然摆动。
民國24年(1935年)颁佈《步兵操典新草案》规定:
第50条 闻“正步-走”口令,左脚微曲前提,脚尖稍向外方,距后脚跟约七十五公分处,然后伸直着地,再开右脚,依法行进。但不可过度提高,或着地用力过重。两臂自然前后摆动。务需随时保持严格,尤需注意头部之良好姿势,筋肉不可过事紧张。惟此种行进,系在短距离间欲检知军队之精神,或施行敬礼及阅兵式时始用之”。
正步早期被中華民國政府列入「國軍基本教練」之中,民國89年(2000年)民進黨政府首次執政後,對廢除「踢正步」進行,調整與研究,在民國92年(2003年)4月在中華民國總統府軍事會議之中,時任中華民國總統兼三軍統帥陳水扁核定廢止中華民國國軍部隊「踢正步」,中華民國國防部下令以踢正步違反人體工學廢除國軍部隊此項訓練,國軍部隊一體適用。目前只有中華民國三軍儀隊依軍禮需求使用正步。而臺灣女兵走的閱兵步法也相對獨特,是一種稱為“木蘭步 ”的碎步步法[6]。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起先走的是英式齊步,后采用苏联的正步队列条例,這無論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還是最初的四次國慶閱兵上都可以看出來。而後,解放軍感到英式步法與蘇式正步並不適合中國人體形,於是決定沿襲袁世凯北洋新军以來,包括国民革命军的普魯士正步,在增大手臂擺動幅度與行進節奏後就成為了如今的解放軍正步。而后此种正步亦为越南和老挝所采用。具体规定为:
左脚向正前方踢出约75厘米(腿要绷直,脚尖下压,脚掌与地面平行,离地面约25厘米),整个脚掌着地,同时身体重心前移,右脚照此法动作;上体正直,微向前倾;手轻轻握拢,拇指伸直贴于食指第二节;向前摆臂时,肘部弯曲,小臂略成水平,手心向内稍向下,手腕下沿摆到高于最下方衣扣约10厘米处(着夏季作训服时,约与第三衣扣同高;着冬季作训服时,约与第四衣扣同高;着水兵服时,手腕上沿距领口角约15厘米),离身体约10厘米;向后摆臂时(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侧距裤缝线约30厘米。行进速度每分钟110-116步。
日本
日军不踢正步,只有常步、速步与駈步(即跑步)三种步法。日军阅兵使用常步,只是将腿尽量整齐抬高而不踢出,但手臂向前摆动则到90度。
美洲
除古巴受到蘇聯的影響外,美洲的正步主要是受到了德國出色軍事教官的影響,如智利、阿根廷、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厄瓜多爾、薩爾瓦多、危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委內瑞拉等國。
批评
参考资料
- . news.ltn.com.tw. [2020-05-24].
- . global.udn.com. [2020-05-24].
- Goose-stepping, the dance craze of tyrants. - By Mark Scheffler - Slate Magazine(英文)
- . [2010-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15).
- . [2010-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3).
- 兩岸女兵大PK:大陸踢正步台灣踢木蘭步(圖)_政壇八卦_環球網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0-02-18.
- 喬治·歐威爾. . 獅子與獨角獸:社會主義和英國的特質. Secker & Warburg. [2015-01-31].
The goose-step, for instance, is one of the most horrible sights in the world...Beyond a certain point, military display is only possible in countries where the common people dare not laugh at the army.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正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