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進制

毅進制英語:,縮寫:)是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中的示威者出於對香港警務處(下稱「警方」)的遊行人數估算數字過低的不滿,而對其演算方法的嘲諷,語源為用於揶揄警員學歷不高的詞語「毅進仔」。香港的網民分別為「毅進制」創造了雙對數線性關係及數字移位演算方法、轉換器,以及介紹「毅進制」的维基百科頁面。

毅進制
雙對數座標軸呈現2003年以来非建制派遊行的數字,講述十進制與「毅進制」的關聯。线条表示时间順序,最右者为2019年6月16日舉行的「譴責鎮壓,撤回惡法」大遊行
繁体字
简化字
英语名称
英语

詞源及歷史

民間人權陣線(民陣)指2019年6月16日舉行的「譴責鎮壓,撤回惡法」大遊行的遊行人數有近200萬,警方則指人數最高峰期有33.8萬。

香港,遊行主辦單位與警方公佈的遊行人數數字往往有很大的差距[1]。2015年1月下旬發生的旺角清場及驅散行動期間,一名警員疑因脾氣暴躁,被一名女子嘲笑其為「毅進仔」,從此「毅進仔」用以揶揄警員學歷不高[2][註 1]

在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所引起的衝突中,遊行主辦單位與警方公佈的數字差距過百萬,例如在6月9日「守護香港反送中」大遊行中,街道水洩不通、多個港鐵站有大量人潮,民間人權陣線(民陣)宣佈有達103萬人上街遊行,警方則指遊行人數最高峰期有24萬;而在一星期後的6月16日「譴責鎮壓,撤回惡法」大遊行,民陣指遊行人數有近200萬,警方則指人數最高峰期有33.8萬[5]。為了諷刺警方方面的遊行人數估算數字過低,有網民特意在維基百科寫下對「毅進制」的解釋的頁面[2][註 2]。也有網民為「毅進制」特意製作了其與十进制的轉換器[1][2]

演算方法

連登網民「愛情波函數」發現,「毅進制」數值與十進制數值分別作出对数時,兩者之間存在線性關係。「愛情波函數」以一個雙對數座標軸圖表表示其演算方式,其中x軸代表民陣公佈的遊行人數的對數,而y軸則代表警方公佈的遊行人數的對數。「愛情波函數」更稱,以後只要有民陣公佈的遊行人數,把數字代入圖標的紅線後,就會得到警方公佈的遊行人數的約數[6][7]。「愛情波函數」後來使用迴歸分析的方法編寫「毅進制」計算器,收集過往遊行集會警方和主辦單位的遊行數字,在座標上得出線性方程,可於網上直接轉換,得到10%以內誤差的估算數字[8]

另一網民「新數學-毅進制」戲稱只要對數字進行移位,即可轉換十進制數字為「毅進制」。他以6月16日反對《逃犯條例》修例的遊行人數「2,000,001」舉例,首先將4個「0」字重疊變成兩個「8」字,再以最後的「1」字將其中一個「8」分開,就可以得到「23,380」,最後將萬位數的「2」字化成兩個「0」,就計得出警方的「338,000」。[6]

反應

二維坐標系統圖表示的毅進制五次方程

無綫新聞主播伍家謙看到維基百科頁面的介紹後,直言:「好認真,連登仔好厲害[註 3],請受小弟一拜」,而其他網民的留言則有「給他頒個諾貝爾數學獎[註 4]」、「已經很多年沒用過的公式[註 5]。好懷念」、「連公式也有,很厲害[註 6]」等。[2]

一名數學教師「賭sir」曾拍攝短片,利用6月16日遊行中民陣和警方分別公佈的遊行人數,示範由十進制轉換到「毅進制」的計算,最後計出「毅進制」可能是14.3848進制。「賭sir」所運用的算式涉及五次方程,不存在公式解,需要以電腦解方程。[8]

據《蘋果日報》報導,於7·7九龍區大遊行期間,網上流傳一段影片,可見一名便衣女警手持計算器,起初看着遊行隊伍時,大約每秒僅按1次,但當發現被人拍攝時,開始迴避鏡頭;當她望向鏡頭時,更連續按下2次計算器。網民形容她的計算方式如數蚊,又諷刺是「高科技」[9]。警方於8月19日中的記者會表示,他們所估算的總人數,並不代表參加公眾活動的總人數。而所點算的總人數,主要是為警隊內部調配警力用途,並不是主動公開的數字[10]

2019年香港區議會選舉翌日,人稱「光頭警長」的劉澤基在微博上載兩幅Excel試算表截圖,聲稱全香港候選人總得票經統計只有125萬,但總投票人數為294萬,並反問其餘「160萬選票去了哪?是廢票?……我們要求所有地區重點票!」求驗傳媒於11月26日發帖,稱其僅直接複製官方網頁數據在Excel相加,卻不知道Excel不會相加本身附有星號的數字,結果漏了計算部分選票。選舉事務處也在Facebook和經新聞處發稿,澄清其指控無稽,影響市民對選舉制度的信心。《蘋果日報》則形容此事為「毅進制的錯」。[11]

註釋

  1. 不少成績不理想的人選擇透過報讀毅進文憑的警察實務課程投考警隊[3];警員一職主要是聘請持專上、中學或毅進學歷的考生,並佔整體新聘警員的81%[4]
  2. 該頁面為維基百科用戶頁,見am730的報導中的截圖,其中有「使用者頁面」(繁體)的字樣[1];惟U Lifestyle的報導誤稱其為「條目」[2]
  3. 原文為「連登仔好嘢」,屬於粤语口語。[2]
  4. 原文為「頒個諾貝爾數學獎俾佢」,屬於粤语口語。[2]
  5. 原文為「已經n年冇用過的公式」,屬於粤语口語。[2]
  6. 原文為「有埋formula好勁」,屬於粤语口語。[2]

参考文献

  1. . am730. 2019-07-09 [2019-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0).
  2. Siu Yeung. . U Lifestyle. 2019-06-19 [2019-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0).
  3. . 明報. 2019-06-29 [2019-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1).
  4. 鄭秋玲. . 香港01. 2017-10-14 [2019-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0).
  5. 呂諾君. . 香港01. 2019-07-01 [2019-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0).
  6. . TOPick (香港經濟日報). 2019-06-19 [2019-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2).
  7. 謝茜嘉. . 香港01. 2019-06-20 [2019-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0).
  8. . 蘋果日報. 2019-06-22 [2019-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1).
  9. . 蘋果日報. 2019-07-08 [2019-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7).
  10. . 眾新聞. [2019-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2).
  11. . 蘋果日報. 2019-11-27 [2020-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8).

參見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