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棄生
洪棄生(1866年12月17日-1928年),原名攀桂,字月樵,臺灣清末、日治時期重要文學家。彰化鹿港人,臺灣割讓後改名洪繻,字棄生, 以字行。清朝光緒十年(1884年)以第一名入學生員,光緒廿一年(1895年)馬關條約後,絕意仕進,不再科舉,遂潛心於詩詞、古文,把臺灣歷史與社會刻劃於詩文中,發揮了不屈不撓的反殖民精神。楊雲萍評洪:「近代學人之中,博聞篤學,抱樸守貞,儼然有古大師之風。」著有《寄鶴齋詩矕》、《寄鶴齋文矕》、《臺灣戰紀》、《中東戰紀》等,著作甚豐,其〈鹿港乘桴記〉被選入臺灣高中國文文言文教材。
洪棄生 | |
表記 | |
---|---|
漢字 | |
白話字 | |
臺羅拼音 | |
本名 | |
漢字 | |
白話字 | |
臺羅拼音 | |
表字 | |
漢字 | |
白話字 | |
臺羅拼音 |
洪在世時,堅持衣髮如舊。將原屬滿人的薙髮留辮,作為其認同中華文化與反日的作法。後來雖遭日本警察強行剪去辮髮,仍留下「我生跼蹐何不辰,垂老乃為斷髮民,披髮欲向中華去,海天水黑波粼粼」、「長嘆無天可避秦,中華遠海總蒙塵,本為海島埋頭客,更變伊川披髮人。」等詩作。
其子為作家洪炎秋,以散文名世[1],在二二八事變時被誣指「鼓動暴動,陰謀叛國」,後獲平反。
注:其詩,為日本作家佐藤春夫所稱道。略如:“…連讀都讀不來的人,固然無法論其詩,不過從此片麟隻句而言,其高踏的世外人的高邁氣魄,讓我覺得如同讀到用漢字寫成的波特萊爾詩集之類的感覺。”
參考資料
-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