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圓環站

牛津圓環站英語:)是英國倫敦地鐵車站,得名自攝政街牛津街交叉路口的牛津圓環,路口四側都設有入口。此站有貝克盧線中央線維多利亞線交會[1]。同時此站是英國最繁忙的城市軌道交通車站,2014年有9851萬人次進出[2]。中央線站體位於龐德街托登罕宮路之間、貝克盧線站體位於攝政公園皮卡迪利圓環之間、維多利亞線站體於綠園華倫街之間。此站位於倫敦第1收費區[1]

牛津圓環
貝克盧線地面大樓
位置西敏市
牛津圓環
地理坐标51.51519°N 0.1416°W / 51.51519; -0.1416WGS84
管辖机构倫敦交通局
机构倫敦地鐵
6個
重要事件
1900年中央倫敦鐵路通車
1906年貝克街及滑鐵盧鐵路通車
1969年維多利亞線通車
服务
收費區1
車站列表
牛津圓環站
 牛津圓環站在Central London的位置
位置

中央線站體於1900年7月30日啟用、貝克盧線站體則於1906年3月10日啟用。兩者都是二級。車站於1912年興建以減少擠擁。1923年因仍舊太擠擁而進行再興建。此外,新工程計劃進行了許多改善工程,並加強了防水措施。後來興建維多利亞線時,再興建了一個新的票務廳以容納增加的乘客。維多利亞線車站於1969年3月7日啟用,並可以和貝克盧線進行跨月台轉乘

歷史

中央線

牧者叢至康希爾(銀行)的原初路線圖

1890年代,中央倫敦鐵路發表了一個私人法案並在1890年度國會會期提交至國會 [3]。法案規劃了一條地下鐵路連接牧者叢[4]康希爾(現時銀行站[5][6][lower-alpha 1]。這些計劃最後在1891年8月5日分別在上下議院獲得通過 [9][lower-alpha 2]

中央倫敦鐵路聘用了工程師詹姆斯·亨利·格雷哈特約翰·福勒爵士班傑明·貝克爵士設計鐵路[11][lower-alpha 3]中央倫敦鐵路在1900年6月27日由威爾斯親王揭幕[14];並在7月30日對外開放[15][16]。牛津圓環作為該線第一段的車站,介乎牧者叢和銀行[15][lower-alpha 4]。作為1935-1940年新工程計劃,中央線中央部分隧道不對齊以致減慢車速的問題修正[19][lower-alpha 5],而月台亦延長以容許更長的列車[15]

貝克盧線

顯示貝克街到滑鐵盧的原初路線圖

1891年11月,貝克街及滑鐵盧鐵路(現時貝克盧線)的興建私人法案提交至國會[21]。鐵路在馬里波恩站以後將完全位於地下[22]貝克街滑鐵盧前往象堡[23][21]。路線於1900年獲批[24][25]。工程在班傑明·貝克爵士、W·R·加爾布雷斯和R·F·徹奇的指示下於1898年8月展開[26][27]。這些工程由堡區Perry & Company of Tregedar Works進行[27][lower-alpha 6]。牛津圓環在貿易局檢查後改變了地下部分,在1905年末開始進行測試運行[31]。貝克街及滑鐵盧鐵路於1906年3月10日由埃德溫·康沃爾爵士揭幕[32]。貝克街及滑鐵盧鐵路第一段於貝克街蘭貝斯北(當時名為「肯寧頓路」)運行[33]

維多利亞線

一個新的由維多利亞前往沃瑟姆斯托的地下鐵路在1948年由英國交通委員會成立的小組計劃[34],但當時大致跟從1946年計劃由東克羅伊登至芬斯伯里公園線的規劃[35][lower-alpha 7]。1955年路線獲批,並以後再決定將來的延線[38][lower-alpha 8]。但工程的資金直到1962年前都未獲政府批出[40]。沃爾瑟姆斯托至維多利亞段工程於1962年開工[41]。維多利亞線月台於1969年3月7日啟用[36]。車站作為由華倫街到維多利亞的第二延線啟用[36]。貝克盧線和維多利亞線可提供跨月台轉乘,維多利亞線月台與貝克盧線平行[33][36]

事故和意外

1984年11月23日翻新工程期間,車站發生嚴重大火,焚毁了維多利亞線北行月台[39]。一般相信火災因吸煙物料經通風格子進入儲物室,並導致一些物料着火[39]。這導致維多利亞線介乎華倫街至維多利亞段停運直至同年12月18日[36]。此事發生以後的1984年7月列車開始全面禁煙[42] 1997年3月3日,貝克盧線北行介乎皮卡迪利圓環和牛津圓環的列車發生脫軌,以致該段需停運12天[33]

車站結構

大廳 穿堂層 地面出入口、自動售票機驗票閘門
貝克盧線、維多利亞線月台 6號月台   維多利亞線沃爾瑟姆斯托中央華倫街
島式月台,維多利亞線右側開門,貝克盧線左側開門
4號月台   貝克盧線哈羅及威爾德斯通攝政公園
3號月台   貝克盧線象堡皮卡迪利圓環
島式月台,維多利亞線右側開門,貝克盧線左側開門
5號月台   維多利亞線布里克斯頓綠園
中央線月台 2號月台   中央線埃平/伍德福德托登罕宮路
側式月台,右側開門
側式月台,右側開門
1號月台   中央線伊靈大道/西萊斯里普龐德街

服務

貝克盧線

列車班次大約每4至9分鐘雙向運行,比中央線與維多利亞線稍疏。[43][44]

中央線

一般離峰時段班次如下:

  • 每小時9班往埃平[15]
  • 每小時6班往海諾特[15]
  • 每小時3班往勞頓[15]
  • 每小時3班往伍德福德(經海諾特)[15]
  • 每小時3班往紐貝利公園[15]
  • 每小時9班往西萊斯里普[15]
  • 每小時9班往伊靈大道[15]
  • 每小時3班往諾霍特[15]
  • 每小時3班往白城[15]

維多利亞線

一般離峰時段班次如下:

  • 每小時12班往七姊妹[36][45]
  • 每小時9班往沃爾瑟姆斯托中央[36][45]
  • 每小時21班往布里克斯頓[36][46]

圖片

接駁交通

倫敦巴士3、6、7、10、12、13、23、25、55、73、88、94、98、137、139、159、189、390、453、C2[47],以及夜間路線N3、N7、N8、N13、N18、N55、N73、N98、N109、N113、N136、N137、N207[47][48]服務此站。此外,6、10、12、23、25、88、94、139、159、189、390、453、C2提供24小時服務[47][48]

車站周邊

相鄰車站

註解

  1. 最初的法案在下議院獲得通過,卻被上議院拒絕,聲稱在城市及南倫敦鐵路通車以前不作任何決定[7]。這項計劃還受到大都會區域鐵路的強烈反對,中央線與兩間公司營運的內環線(現時環線[8]分別在南面和北面平行,新線將會奪去客源[7]
  2. 加入了在蘭斯蘭士登路、諾丁山門、戴維斯街(中倫鐵希望北延連接牛津街)和法院巷[10]
  3. 法院巷工地的大廈拆除工程於1896年4月展開,而工程軸在1896年8月和9月開始在法院巷、牧者叢、斯坦霍普台和布盧姆茨伯里興建。[12]隧道鑽挖在1898年末完工。[13]
  4. 這包括大英博物館站的啟用,但在1933年關閉,由霍本站取代。)[17][18]
  5. 由於起初計劃安裝的鑄鐵隧道環內的混凝土襯裡並無安裝,隧道原初直徑為3.56公尺[15][20]。然而,隧道並無對齊排列,而列車要比預計小很多(原先中央倫敦鐵路的列車無法進入隧道,直至改用較扁的路軌)[15]。受隧道擴大的方式影響,隧道並沒有很圓,而且為了淨空原因,軌道供電的外側正極軌道有特殊形狀,比平常高了4公分[15]
  6. 1899年11月,北行隧道已經挖至特拉法加廣場,部分車站已經開始施工,但L&GFC於1900年倒塌導致工程停滯不前。1902年4月倫敦地下電氣鐵路公司成立,當時已經完成50%隧道以及25%車站工程[28]。在帶有資助下,工程重新開工,並以每周73英呎速度推進[29]。時至1904年2月,大部分象堡至馬里波恩之間的隧道和地下部分已經完工,車站大樓的工程亦已開展[30]。工程進行期間加入了一些新車站[31]
  7. 這些規劃包括「8號線-由東克羅伊登至芬斯伯里公園的南北連接」,是一條主線服務以隧道方式來往諾爾伯里霍恩西[35],一條前往倫敦東北介乎科爾斯頓北桑德斯特德沃爾瑟姆斯托(豪街)沃爾瑟姆十字[36]。好幾個可行性研究合併成為一條「C線」,來往沃爾瑟姆斯托經牛津圓環到維多利亞[36][37]
  8. 路線原先避開了牛津圓環,經龐德街托定罕宮路[39]。然而後來發現此站可提供一個「令人滿意的跨月台轉乘」,但受此處空間所限,只可使用標準地鐵列車[39]

參考資料

  1. Transport for London. (PDF) (Map). Not to scale. Transport for London. Jan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1-03).
  2. . Transport for London. June 2015 [2016-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8).
  3. . 倫敦憲報. 1889-11-26: 6640–6642 [2015-07-17].
  4. Badsey-Ellis 2005, p. 47.
  5. Badsey-Ellis 2005, p. 43.
  6. . 倫敦憲報. 1890-11-25: 6570–6572 [2015-07-17].
  7. Badsey-Ellis 2005, pp. 44–45.
  8. Feather, Clive. . Clive's Underground Line Guides. [2015-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2).
  9. . 倫敦憲報. 1891-08-07: 4245 [2015-07-17].
  10. Day & Reed 2008, p. 52.
  11. Day & Reed 2010, p. 52.
  12. Bruce & Croome 2006, p. 6.
  13. Wolmar 2005, p. 149.
  14. Bruce & Croome 2006, p. 7.
  15. Feather, Clive. . Clive's Underground Line Guides. [2015-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0).
  16. Day & Reed 2010, p. 56.
  17. Rose 1999.
  18. . 倫敦憲報. 1913-11-25: 8539–8541 [2007-09-18].
  19. Bruce & Croome 2006, pp. 37–38.
  20. Day & Reed 2010, p. 53.
  21. . 倫敦憲報. 1891-11-20: 6145–6147 [2015-07-15].
  22. . 倫敦憲報. 1896-08-11: 4572–4573 [2015-07-15].
  23. Badsey-Ellis 2005, pp. 84–85.
  24. Badsey-Ellis 2005, p. 56.
  25. . 倫敦憲報. 1900-08-07: 4857–4858 [2015-07-15].
  26. Wolmar 2005, p. 168.
  27. Lee, Charles E. . The Railway Magazine. March 1956: 149–156.
  28. . The Times. 1902-04-10, (36738): 12 [2015-10-25].
  29. Day & Reed 2008, p. 69.
  30. . The Times. 1904-02-17, (37319): 14 [2015-07-15].
  31. Wolmar 2005, p. 173.
  32. Horne 2001, p. 17.
  33. Feather, Clive. . Clive's Underground Line Guides. [2015-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0).
  34. Wolmar 2005, p. 298.
  35. Railway (London Plan) Committee 1946
  36. Feather, Clive. . Clive's Underground Line Guides. [2015-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0).
  37. Day & Reed 2010, p. 148.
  38. Day & Reed 2010, p. 153.
  39. Day & Reed 2010, p. 160.
  40. . Modern Railways (Shepperton, Middlesex: Ian Allan Ltd.). October 1968, XXIV (241): 532.
  41. . BBC News. 1984-11-23 [2015-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1).
  42. . Transport for London. [2015-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7).
  43. . Transport for London. [2015-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7).
  44. . Transport for London. [2015-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7).
  45. . Transport for London. [2015-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7).
  46. (PDF). Transport for London. 2014-10-26 [2015-02-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7-10).
  47. (PDF). Transport for London. 2014-10-26 [2015-02-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7-1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