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紺

發紺(,「紺」音「gàn」),或稱紫紺蒼藍症,是因在接近皮膚表面的血管出現脫後的血紅蛋白,令皮膚或黏膜青色的徵狀。根據Lundsgaard和Van Slyke的著作[1],當去氧血紅素的濃度達到5.0 g/dL以上時,就會開始發紺[2],但常常被忽略的是,這個數字是從動脈及周圍靜脈的血氧濃度估計來的。[3]因為缺氧的評估是以動脈血氣分析或是脈搏血氧飽和度,可能會有高估的情形,去氧血紅素濃度達到2.0 g/dL是比較可靠會有發紺的條件[4]不過是否出現發紺和去氧血紅素絕對的量有關,若血紅素的量比貧血下的量要多很多,發紺的青色會更加明顯。若膚色較深的人,比較不容易看到發紺的情形。若發紺的症狀剛開始在嘴唇或是手指出現,需在三至五分鐘內進行干預,因為發紺可能是因為缺氧或嚴重的循環衰竭所造成。

發紺
手部發紺
类型abnormal skin coloration[*], skin and integumentary tissue symptom[*]
分类和外部资源
ICD-10R23.0
ICD-9-CM782.5
DiseasesDB17332
eMedicinemed/3002
Patient UK發紺

定義

發紺被定義為帶藍色的變色,尤其是皮膚和黏膜,由於脫氧血紅蛋白引起的脫氧血濃度過高。

發紺分為兩種主要類型:中心性發紺和末梢性發紺。

種類

發紺可以是在手指,包括指甲,及其他四肢部位(稱為「末梢性發紺」),或是在嘴唇及面部(稱為「中心性發紺」)。

中心性發紺

中心性發紺,或稱中央性發紺是因空氣循環或通風的問題,導致在肺部缺少氧合血液,或是因在皮膚表面血管內血液循環的減慢,令較多氧氣被抽離。激烈的發紺可以引起窒息哽塞,是最明顯呼吸被阻礙的徵狀。發紺的基本原理是脫氧的血紅蛋白呈現青色,而血管收縮更令情況明顯。因此,缺氧導致嘴唇及其他黏膜呈現青色。

其他亦會引起發紺徵狀的疾病:

末梢性發紺

末梢性發紺是在四肢或末端的發紺,成因是微血管血液循環不良,例如在天氣冷時手會出現發紺。另外,情緒緊張、驚嚇、休克等狀況下,亦可以導致末梢性發紺,皮膚會冰冷發黑。但是,這種徵狀並非長久,有時只要在正常體溫下就能回復。

但是,現時有一種稱為「手足發紺」(或「手足紫紺症」)的病症,它有著末梢性發紺的徵狀,但若不適當處理這種病症是會致命的。

診斷方法

以雙目視之。

參考文獻

  1. Lundsgaard C, Van Slyke DD. Cyanosis. Medicine. 2(1):1-76, February 1923.
  2. 7th. : 56.
  3. Cyanosis. Lundsgaard C, Van SD, Abbott ME. Cyanosis. Can Med Assoc J 1923 Aug;13(8):601-4.
  4. Goss GA, Hayes JA, Burdon JG. Deoxyhaemoglobin concentrations in the detection of central cyanosis. Thorax 1988 Mar;43(3):212-3.

參見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