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斗

禮斗、拜斗,為道教傳統星宿信仰的一種儀式,為道教特有的一種祈福、禳災科儀。

歷史

在道教吸收佛教部分經典內容並完善人們對於北斗信仰後,原先醮祭北斗以消災延壽習俗被逐漸發展為一種祈福消災的儀式。[1]

後來,道教逐漸發展出完整的星斗信仰,將原先的北斗與南斗信仰擴大為五斗信仰,並認為人的受生命運皆掌握於斗府;因此,道教按照每個人出生時所屬干支分屬北斗七星,並將之稱作「本命元辰」,且各由「元命真人」轄管。

隨著道教信仰逐漸普及中國,星斗信仰又在唐代宋代呼應秘密大乘佛教經典的翻譯引入;同時,秘密大乘佛教也發展出其北斗信仰。 接著,《北斗本命延生妙經》、《太上說南斗六司延壽度人妙經》、《東斗經》、《西斗經》及《中斗經》等(合稱《五斗經》)[2]一一出現流傳,並由此逐漸發展出五斗經誦唸儀式。[3]另外,因吸取大量印度教神祇的佛教存在摩利支天信仰,傳入中國後與原先早已存在道教裡的「斗母(斗姆)化生五斗」信仰逐漸統合,並陸續發展出《太上玄靈斗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先天斗母奏告玄科》等經典,進而形成在三元八節誦唸斗經的習俗[4]。此外,北斗七星與輔弼二星從此被稱作「九皇」[5],《北斗九皇隱諱經》也由此產生;同時,因為斗母信仰的流行,九月初一初九被稱為「九皇」。[6]

習俗

現今,大多道觀每年定期舉行禮斗儀式,信眾也會委請道士以禮誦唸《北斗醮科》。

臺灣地區,信眾經常委請道士為其進行斗科;在斗科的壇場上,通常會懸掛三清道祖聖像及南斗與北斗星君像,有時更設有斗母殿供奉斗母元君

在朝真禮斗期間,壇內人員必須注意斗內燈火不使其熄滅,以象徵合境、合堂及合家的共同命運得以元辰煥彩。[6]

禪和派

二次世界大戰後,道教禪和派自福州傳入臺灣本島,隨後於島上南北都會地區設有數座本堂及分堂,並延續其「拜月斗」(即「穹窿玉斗科」)的習俗與儀式。在其儀式舉行時,舉辦者會於壇前安奉斗燈,再誦經禮請紫微星君及南北斗等諸星君為該月出生者消災祈福;該儀式因此另有「斗堂」之稱呼。[6]

相關諺語

  • 「佛教不拜斗,道教無燄口」[6][2][3]

參見

外部鏈結

參考資料

  1. . www1.siksikyuen.org.hk. [2017-10-11].
  2. . nrch.culture.tw. [2017-10-11].
  3. . religion.moi.gov.tw. [2017-10-11].
  4. . nrch.culture.tw. [2017-10-11].
  5. Administrator. . www.yuhlonggong.com. [2017-10-11] (中文(台灣)‎).
  6. . religion.moi.gov.tw. [2017-10-1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