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音系學

粵語音系包括粵語聲母韻母聲調

聲母

粵語的聲母通常有20個左右。以下是廣州粵語南寧粵語裡出現的聲母:

現代標準粵語聲母表
  唇音 齒齦音 硬齶音 軟齶音 聲門音
單輔音 破擦音 單輔音 唇化輔音
鼻音 m n     ŋ    
爆破音 不送氣 p t t͡s   k ʔ
送氣 t͡sʰ   kʷʰ  
摩擦音 f s         h
近音 w     j      
邊擦音   ɬ          
邊近音   l          
按音質來區分的11個現代標準粵語元音

其中/ɬ/是廣州粵語沒有的,但是南寧粵語和好多其他粵語方言都有。

在廣州和南寧的粵語裡已經沒有了濁輔音,只剩下送氣和不送氣的區別。在其他一些粵語方言(例如四邑話陽江話)裡,還存在濁輔音,但與中古漢語的全濁聲母並無關係。

韻母

現代標準粵語一共有11個元音。有學者認為,粵語元音存在(單純的)長短對立,但是亦都有學者認為,粵語「長元音」和「短元音」之間存在音質的差別,而不單止是長短的區別[1]。此外,對於其中兩個元音,有人認為是/e/和/o/,亦都有人認為是/ɪ/和/ʊ/[2]

韻尾


現代標準粵語的文讀保留了九個韻尾,其中包括/-p̚/、/-t̚/、/-k̚/三個入聲韻尾。

現代標準粵語韻母表[3]
元音 i ɪ/e e ɛ y œ ɵ ɐ a ɔ o o/ʊ u
單元音 i  ɛyœ  aɔ  u
i~y[4]   ei   ɵyɐiaiɔy  uy
u iu  ɛu   ɐuau ou  
m im  ɛm   ɐmam    
n in   yn ɵnɐnanɔn  un
ŋ  ɪŋ/ ɛŋ œŋ ɐŋɔŋ /ʊŋ 
p ip  ɛp   ɐpap    
t it  ɛtytœtɵtɐtatɔt  ut
k  ɪk/ek ɛk œk ɐkakɔk ok/ʊk 

/i//y/韵尾为互补音位,不构成对立。其仅根据韵核是否圆唇而出现变体,没有区分语义(区别不同字)的作用。

聲調

從語義的角度來講,現代標準粵語有六個聲調,分別是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和陽去。由於粵語保留了入聲,有些學者就將入聲分列為單獨的聲調,分別是陰入、中入、陽入。另外,在廣州話裡還有陽平調的入聲字,不過通常只會出現在變讀裡,而這些變讀在南寧白話裡幾乎不會出現。

而在香港,香港市井之間慣用的粵式英語,以及擬態詞也為當地的粵語引入了陽平聲的聲調。例如是Perfect("完美",讀音Poe1Fik4),或是Europe(“歐洲”,讀音Ju1Rop4);擬態詞則有Fi4Li1Fek4Lek1,指某人打扮不整潔,或是生活邋遢。

現代標準粵語聲調
聲調名稱 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上陰入
(短陰入)
(陰入)
下陰入
(長陰入)
(中入)
陽入
調值 55511514331113225515143322
漢字舉例












𨋢
喉核的
葉sir的
黃鹿的鹿


果核的

代表數字 1234561 (7)23 (8)6 (9)
粵拼 wan¹
jim¹
saam¹
wan²
jim²
gau²
wan³
jim³
sei³/si³
wan
jip
ling
wan
jim
ng
wan
jim
ji
wat¹
lip¹
cat¹
wat²
jip²
luk²
waat³
jip³
baat³
wat
jip
luk

同時,在好多種粵語方言裡:

  • 陽平調的調值是31而不是11;
  • 調值55和調值51不是和一個聲調。

歷史變化

與其他語言一樣,粵語也在不斷地經歷聲音變化

精照合流—齿龈音和龈颚音的合并

過去影響廣東話的一個轉變是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發生的齒齦音和齦齶音(有時稱為齒齦後音)的損失。 這種區別在1950年代之前出版的許多廣東話字典和發音指南中有記錄,但在任何現代粵語字典中不再被區分。

記錄這種區別的出版物包括:

  • R. Morrison, D. D., Vocabulary of the Canton Dialect Chinese, 1828(《广东省土话字汇》)
  • 虞学圃、温岐石, 《江湖尺牍分韵撮要合集》, 1838.
  • Williams, S., A Tonic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Canton Dialect, 1856.(《英华分韵撮要》卫三畏)
  • Cowles, R., A Pocket Dictionary of Cantonese, 1914.
  • Hoh Fuk Tsz and Walter Belt, A Pocket Guide to Cantonese, 1929.(《增订粤语撮要》何福嗣、皮泰德)
  • Meyer, B. and Wempe, T., The Student's Cantonese-English Dictionary, 3rd edition, 1947.
  • Chao, Y. Cantonese Primer, 1947.(《粤语入门》,赵元任

噝音的腭化引起許多曾經不同的詞聽起來一樣。 作為比較,這種區分仍然在現代標準普通話中,大多數在廣東話的齦顎音對應於在普通話的捲舌音 。 例如:

擦音類別 漢字 現今粵語 1950年代前粵語 現代官話(普通話)
不送氣塞擦音 /tsœːŋ/ (齒齦) /tsœːŋ/ (齒齦) /tɕiɑŋ/ (齦顎)
/tɕœːŋ/ (齦顎) /tʂɑŋ/ (捲舌)
送氣塞擦音 /tsʰœːŋ/ (齒齦) /tsʰœːŋ/ (齒齦) /tɕʰiɑŋ/ (齦顎)
/tɕʰœːŋ/ (齦顎) /tʂʰɑŋ/ (捲舌)
擦音 /sœːŋ/ (齒齦) /sœːŋ/ (齒齦) /ɕiɑŋ/ (齦顎)
/ɕœːŋ/ (齦顎) /ʂɑŋ/ (捲舌)

儘管上述參考文獻觀察到了區別,但大多數人還注意到,當時已經出現了腭化現象。 Williams(1856)寫道:

The initials ch and ts are constantly confounded, and some persons are absolutely unable to detect the difference, more frequently calling the words under ts as ch, than contrariwise.

Cowles (1914) 寫道:

"s" initial may be heard for "sh" initial and vice versa.

這種顎音化差異的痕蹟有時反映在香港政府粵語拼音。例如,許多名字將拼寫為sh 即使sh(/ɕ/) 不再用作字詞的發音。例子:姓氏 (/sɛːk˨/)通常被羅馬化為Shek,以及地名的名稱沙田 /saː˥ tʰiːn˩/)今作Sha Tin.

泥來合流—/n/和/l/不分

在現代香港,許多讲广东话的年轻人说话时不區分某些音素對,例如/n/ vs. /l/,合并为/l/古泥母/*n/)和来母/*l/)字,今都出现/l/读音,有“你李不分,南蓝同音”的情况。在上面所述的近百年前的粤语材料中,/n//l/ 的区分十分清晰。直到1994年,Yip and Matthews所出版的Cantonese: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中,才正式出现了以/l/取代/n/的现象。但是,年轻粤语使用者在遇到“年莲南篮”等字需要区分时,似乎可以凭直觉分开哪些应读为/n/,哪些应是/l/[5]

這雖然通常被認為是“懶音”(懶音),然而它正變得越來越普遍并正在影響其他粵語地區(見香港粵語。)

疑影交替—软腭鼻音/ŋ/和零声母的交替

软腭鼻音来自中古疑母/*ŋ/),零声母则本多来自中古影母字。疑母和影母清浊并不相同,疑母是浊声母,影母是清声母,所以/ŋ/声母字今读阳调,而零声母字则多为阴调。如“饿”应为/ŋ/声母,读阳去调;而“澳”应为零声母,读阴去调。50年代以后,两者多混为/ŋ/声母,张洪年(1972)指出一批本为零声母的字(除韵母为高元音/i//y/的字),如不读/ŋ/听起来反而不合语感。但三十年后,其在2002年指出,/ŋ/声母在此时逐渐出现失落,变读为零声母。[5]这一变化有可能与浊音清化类似,出现了以声调对立侵蚀清浊对立地位的语音简化现象。

介音/w/的进一步消失

圆唇辅音/kʷ//kʰʷ/来自中古的合口韵,其圆唇部分可视作介音。上述提到的《分韵撮要》最初将/kʷ//kʰʷ/独立为一组声母是由于粤语中仅仅在/k//kʰ/声母后存留有介音/w/。但在六十年代左右,这两个声母中韵母为/ɔŋ//ɔk/的字,如“广光国廓”等的声母渐渐失去了圆唇色彩(介音/w/),变读做“讲江角确”。而后,逐渐扩展到所有韵核为/ɔ/的字。可见于“戈”读/kɔ/、坊间书写“嗰个”为“果个”等等。[5]

/i/和/y/介音的缺位

官话/i//y/前的齿龈音/ts//tsʰ//s/,即官话拼音“z、c、s”)和软颚音/k//kʰ//x/,即官话拼音“g、k、h”)都发生了颚化,合并为龈颚音/tɕ//tɕʰ//ɕ/,即官话拼音“j、q、x”)同时保留了介音/i//y/

粤语则保留了齿龈音软颚音的对立,从而没有出现介音/i//y/

可见于一些典型的例子:

现代粤语

(广州音)

中原音韵

(元代)

现代官话

(普通话)

/ha/ /*xia/ /ɕia/
/sɛ/ /*siɛ/ /ɕiɛ/
/kʰɐu/ /*kʰiəu/ /tɕʰiu/
/kau/ /*kiau/ /tɕiɒu/
/tsʰɛ/ /*tsʰiɛ/ /tɕʰiɛ/
/tsɐu/ /*tsiəu/ /tɕiu/

此处列出中原音韵意在代表十四世纪左右当时共同语的参照,采用宁继福对《中原音韵》的拟音。

參考

  1. 劉叔新:《粵語壯傣語問題:附語法語義詞彙問題探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ISBN 7-100-04660-2。
  2. 馬詩帆葉彩燕《Cantonese: A Comprehensive Grammar》,Routledge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頁話:「(「力」和「拎」的韻核)... is more like the vowel sound in English late but is shorter.」;而第18頁又指出:「熟」的韻核處於/u/和/ɔ/之間。
  3. 本表參考馬詩帆葉彩燕《Cantonese: A Comprehensive Grammar》,Routledge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頁,加上南寧粵語有但是廣州粵語沒有的韻母,和一些見於白讀不見於文讀的元音。
  4. Zee, Eric (1999) 《An acoustical analysis of the diphthongs in Cantonese》,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honetic Sciences, 1101–1105
  5. 张洪年.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2, 24 (2): 25-4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