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齊斯坦省

胡齊斯坦省波斯語:استان خوزستان Ostān-e Khūzestān)是伊朗的31個行省之一,位於西南部,與伊拉克接壤,臨波斯灣,省會是阿瓦士,面積63,238平方公里。在 2014年6月,伊朗將全國劃分為五個區域(參考:伊朗的五個區域),胡齊斯坦省屬於第4區。[1]

胡齊斯坦省
استان خوزستان
地图
相关数据
行政中心
  地理坐标:
阿瓦士市
  31.3273°N 48.6940°E / 31.3273; 48.6940
面积 :64,055 km²
人口(2005年):
  人口密度 :
4,345,607
  67.8/km²
行政区数:18个郡
时区:UTC+3:30
语言波斯语
巴赫蒂亞里語
阿拉伯语
盧爾語
卡什加語
恰高·占比爾金字形神塔,公元前13世紀。
胡齊斯坦省的縣。
胡齊斯坦省在伊朗的位置。
像這樣的圓頂建築在胡齊斯坦省到處可見,這樣的形狀是當地建築工藝的商標。相片中的圓頂,屬於在胡齊斯坦省的馬赫夏赫爾港亨迪詹之間 的 Imamzadeh Hamzeh 陵寢。

這個省有伊朗最悠久的歷史,常被稱為“國家的誕生地”,因為這是埃蘭文明歷史肇始之地。從歷史上看,胡齊斯坦是古代近東最重要的地區之一,歷史學家將這裡定為古埃蘭王朝的所在,他們建都在蘇薩阿契美尼德帝國古波斯語中稱呼埃蘭(Elam)為 Hujiyā,阿契美尼德人征服這個現稱為埃蘭地方,建立帝國。

胡齊斯坦的意思是“ 胡齊人的土地(the Land of the Khuz)”,指的是這個省的原始居民,即“ 蘇薩人(Susian)”(古波斯語 “ Huza” 或 Huja,如在納克什·羅斯塔姆大流士大帝陵寢上的銘文所示) 。這地區的名字在希伯來語的資料,把 Shushan 這個地方記錄為 “ Hauja” 或 “ Huja” 。在中古波斯語中,字又演變為“ Khuz” 和 “ Kuzi”。伊斯蘭之前的安息帝國薩珊王朝的銘文將這個省的名稱寫為 Khwuzestan。

這個省的所在地,在其歷史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當地的北部,首先是在蘇薩(Shush),然後是舒什塔爾。在薩珊王朝的一個短暫期間裡,這個省的都會曾經建在當地的地理中心,河鎮霍爾木茲·阿達瑟(Hormuz-Ardasher),這個地方是王朝創建者阿爾達希爾一世在公元三世紀在古老的 Hoorpahir 的基礎上建立的,這個城鎮就是現在的阿瓦士。但是,在後來的薩珊王朝時期,和整個伊斯蘭時代,這個省的省會所在是遷回,並留在舒什塔爾,直到卡扎爾王朝時代晚期才有所改變。

隨著抵達胡齊斯坦海岸的國際海上貿易的增加,阿瓦士成為更適合作為省會的地點。卡倫河可以由海上一直通航至阿瓦士(再往上,就是急流,不利船舶航行)。因此卡扎爾王朝國王納賽爾丁·沙重新再造阿瓦士這個城市,並以他的名字納塞里(Nâseri)重新命名(到1930年代,再改回阿瓦士的名字)。 舒什塔爾很快的沒落,而阿瓦士 /納塞里則繁榮到今日。

胡齊斯坦省以其種族多樣而聞名。 當地的人口包括盧爾人阿拉伯裔伊朗人卡什加人阿夫沙爾人,本地波斯人,和亞美尼亞裔伊朗人[2] 胡齊斯坦省的人口主要是什葉派穆斯林,但有少數的基督教猶太教遜尼派穆斯林,和極少數的曼達安教信徒。[2] 胡齊斯坦人口的一半是巴赫蒂亞里人(盧爾人的一個分支)。[3]

自1920年代以來,基於宗教和種族原因所產生的緊張局勢,常常引發暴力和分裂的企圖,包括1979年的暴亂(參考:胡齊斯坦省1979年暴亂),2005年的動亂(參考:阿瓦士2005年動亂),2005-06年的炸彈襲擊(參考:阿瓦士2005-06炸彈事件),和2011年的抗議(參考:胡齊斯坦省2011抗議事件),引起了國際人權組織對伊朗的批評。 1980年,該地區被伊拉克復興黨政權入侵,從而引發了兩伊戰爭。目前,胡齊斯坦省在伊朗議會(伊斯蘭議會)中有18名代表,同時,它在專家會議上有六名代表。


名詞來源

主條目:胡齊斯坦名字的由來

胡齊斯坦的意思是“ 胡齊人的土地(the Land of the Khuz)”[4],指的是這個省的原始居民,即“ 蘇薩人(Susian)”(古波斯語“ Huza”,中古波斯語“ Khuzi” 或 “ Husa” )[5] 城市阿瓦士(Ahvaz)的名稱也與胡齊斯坦(Khuzestan)的名稱具有相同的起源,是阿拉伯文中不規則複數名稱 “ Suq al-Ahvaz”(胡齊人的市場)- 中世紀時對這個城鎮的稱呼,取代了伊斯蘭時期之前的薩珊人的波斯名稱。

在薩法維王朝塔赫瑪斯普一世(1524-1576年)統治期間,以及整個16世紀,這個省仍被稱為 Khudhi 或 Khooji。該省的南部一半 - 阿瓦士嶺的南部和西南部,到17世紀就以阿拉伯斯坦(Arabistan)之名為人知 (至少是薩法維王朝的貴族)。同時代的歷史,由伊斯坎達·貝格·芒什 撰寫的歷史作品《阿拉瑪拉伊·阿巴貝》(Alamara-i Abbasi,阿拉瑪拉伊·阿巴貝的歷史),在國王阿拔斯一世 (1588年–1629年)統治期間寫成,通常將胡齊斯坦省南部稱為“阿拉伯斯坦”。北半部仍被稱為胡齊斯坦。 1925年,整個省重獲舊名稱,阿拉伯斯坦的名稱被廢除。

還有一種很古老的民間的名詞來源,它用“ khouz”代表糖,用“ Khouzi” 代表製作原糖(紅糖)的人。自薩珊王朝時代以來,這個省一直是蔗糖產區,例如迪茲富勒迪茲河一側的甘蔗田。 Khouzhestan一直是 Khouzhies (根據民間說法 - 製糖人)的土地,即使到今日,人們仍在 哈夫特·提埤種植甘蔗。 有很多嘗試,想尋找其他線索來佐證這種名詞的來源,但沒有一個被證明是站得住腳的。

地理和氣候

胡齊斯坦省位於伊朗西部;北面與伊拉姆省洛雷斯坦省伊斯法罕省為鄰,東面與恰哈馬哈勒-巴赫蒂亞里省科吉盧耶-博韋艾哈邁德省布什爾省接壤,西面連接伊拉克,南面瀕臨波斯灣。東部及北部多高山,西部及南部則為平原氣候較潮濕及炎熱。

胡齊斯坦省基本上可分為兩個地區;阿瓦士嶺以北,連綿起伏的丘陵和山區,以及以南的平原和沼澤地。該地區由卡倫河,卡克赫河賈拉希河,和馬龍河提供灌溉水源。北部地區存有非波斯裔的巴赫蒂亞里人少數民族,而南部地區則始終擁有稱為 Khuzis 的各種少數民族。自1940年代以來,大量來自伊朗各地的求職者湧向波斯灣沿岸的石油和商業中心,使得這裡講波斯語的人越來越多。目前,胡齊斯坦省仍保持其多樣化的族群,有阿拉伯人,波斯人,巴赫蒂亞里人,還有卡什加人和盧爾人。

胡齊斯坦省具有巨大的農業發展潛力,是伊朗其他省份難以比擬的。一年四季不斷的大河遍布全省,為肥沃土地做了貢獻。伊朗水量最大的卡倫河,長850公里,跨過全省,流入波斯灣。然而,這些河流中的大多數(尤其是在其下游地區)的農業潛力,因為受到河水攜帶鹽分而有阻礙,鹽分的含量隨著河水遠離發源的山地和丘陵,越往下游,累積越多。

以卡倫河為例,它有一條支流,叫 Rud-i Shur(“鹹水河”)在舒什塔爾上方注入卡倫河,卡倫河絕大部分的鹽分都由這條支流而來。因此,如果可以將 Rud-i Shur 河水引開,不注入卡倫河,則可以大大提高卡倫河淡水的水量。賈拉希河和卡爾凱河越往下游也是越有鹽分的問題,。只有馬魯恩河無此問題。

胡齊斯坦省的氣溫通常很高,偶爾潮濕,特別是在南部,而冬季則寒冷又乾燥。夏季幾乎每天氣溫都超過攝氏45度(華氏113度),而冬季則可能降至零度以下,偶爾降雪,最南到阿瓦士為界。 這個省可能是地球上最熱的地方之一,因為夏季最高溫度可升至攝氏55度(華氏131度)。但是衛星影像顯示,伊朗最熱的地方,是位於伊朗東方的盧特沙漠。在城市中,可靠的測量範圍為攝氏−5至53度(華氏23至127度)之間。胡齊斯坦省有沙漠條件,每年經歷過許多沙塵暴

主要城市

省會是阿瓦士,其他主要城市包括:阿巴丹霍拉姆沙赫爾迪茲富勒安迪梅什克舒什舒什塔爾貝赫貝漢霍梅尼港歐米迪耶伊澤巴赫·馬列克馬赫夏赫爾港蘇桑蓋爾德拉姆霍爾木茲沙代甘馬斯吉德蘇萊曼,和霍韋伊澤

胡齊斯坦省的縣

全省有26個縣。其中的17個的波斯語名稱及英語譯名分別如下:

波斯語 英語譯音 漢語譯音
شهرستان آبادان Abadan County 阿巴丹郡
شهرستان اندیمشک Andimeshk County
شهرستان اهواز Ahvaz County 阿瓦士郡
شهرستان ایذه Izeh County 伊澤郡
شهرستان باغ‌ملک Baghmalek County
شهرستان ماهشهر Mahshahr County
شهرستان بهبهان Behbahan County 貝赫貝漢郡
شهرستان خرمشهر Khorramshahr County 霍拉姆沙赫尔郡
شهرستان دزفول Dezful County 迪茲富勒加纳郡
شهرستان دشت آزادگان Dasht-e-Azadegan County
شهرستان رامهرمز Ramhormoz County 拉姆霍爾木茲郡
شهرستان شادگان Shadegan County
شهرستان شوش Shush County 舒什郡
شهرستان شوشت Shushtar County 舒什塔爾郡
شهرستان لالی Lali County 拉利郡
شهرستان مسجد سلیمان Masjed-Soleyman County 馬斯吉德蘇萊曼郡
شهرستان هندیجان Hendijan County 亨迪詹郡

歷史

主條目:胡齊斯坦的歷史

古代

恰高·占比爾金字形神塔,在埃蘭帝國時期建築而成。

胡齊斯坦省是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在蘇薩一帶,也是古代近東地區裡最重要的地區之一。在此建立的第一個大型帝國,是公元前四千年的強大的埃蘭帝國。

考古遺址證實胡齊斯坦全省是埃蘭文明,而非猶太人,和非講印歐語的王國,以及“"波斯最早的文明"”的發源地。[6] Khuzestan (胡齊斯坦)這個名字來源於埃蘭 (Elamite)古波斯語寫為 Ūvja 。[7] 實際上,用伊朗研究學者埃爾頓·丹尼爾的話來說,埃蘭人是“第一個地理意義上的'伊朗'帝國的創始人”。[8] 因此,胡齊斯坦是伊朗第一個帝國的所在地。[需要引用]

公元前640年,埃蘭人被亞述國王亞述巴尼拔所擊敗,在亞述人的統治下,埃蘭的城市蘇薩和恰高·占比爾被摧毀。但是在米底王國80年的統治之後,阿契美尼德帝國居魯士大帝公元前538年得以重新征服原來是埃蘭人的領土。蘇薩隨後被宣佈為帝國首都之一。大流士大帝於公元前521年在那裡建立了一座宏偉的宮殿,稱為阿帕達納宮。但是,由於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阿契美尼亞王朝的輝煌燦爛時期結束。蘇薩集體婚禮是亞歷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24年在蘇薩舉行的盛大婚禮,馬其頓人迎娶波斯女性。[9] 在亞歷山大大帝時期之後,由塞琉古帝國統治這個地區。

隨著塞琉古王朝的衰落,米特里達梯一世 (帕提亞)(公元前171年到137年)在這個地區取得優勢。在薩珊王朝時期,該地區恢復元氣,並且蓬勃發展,薩珊王朝時期許多宏偉建築在阿瓦士,舒什塔爾,和安迪梅什克北部興建。

沙普爾二世(在位期間公元309/310年到379年)統治初期,阿拉伯人從巴林越過波斯灣,到達法爾斯的“阿達希爾-霍拉(Ardashir-Khora)”,並向內陸突襲。為了報復,沙普爾二世率領一支遠征軍,穿越巴林,擊敗了“ Taghleb”,“ Bakr bin Wael”和 “ Abd Al-Qays” 阿拉伯部落的聯合部隊,並短暫進入內志中部的阿爾雅馬馬。薩珊王朝把這些部落遷往克爾曼和阿瓦茲安置。這場戰爭之後,阿拉伯人將沙普爾二世稱為為“ Shabur Dhul-aktāf”(英譯有"he who pierces shoulders","the man of the shoulders","The Possessor of Shoulder Blades",因為他會將敵對的阿拉伯領導者或者殺死,或者將肩胛骨給破壞,讓他們永遠無法執武器作戰)。[10]

例如當時設立像甘迪沙布爾學院這樣著名的科學和文化中心,聚集從埃及拜占庭帝國和羅馬而來的傑出醫藥科學家,顯示了這個地區在此時代的重要性和繁榮程度。甘迪沙布爾學院(醫學院)是奉沙普爾一世之命建立,由沙普爾二世修葺和復原,並在霍斯勞一世統治期間完成,並擴建。

穆斯林征服胡齊斯坦

主要文章:穆斯林征服胡齊斯坦

迪茲富勒聚禮清真寺

由統治巴士拉阿布·穆薩·阿什哈里指揮下的穆斯林阿拉伯人,在公元639年征服胡齊斯坦,他將波斯總督 霍姆贊趕出阿瓦士,接著蘇薩淪陷,霍姆贊逃往舒舒塔爾。在那裡,他的部隊被阿布·穆薩·阿什哈里圍困了18個月。舒舒塔爾最終在公元642年淪陷。 《胡齊斯坦紀事》記錄說,一個住在城裡不知名的阿拉伯人,與阿拉伯軍人結識,他挖隧道穿過城牆,以換取城破之後三分之一的戰利品。阿拉伯征服者將聶斯脫里派教會信徒殺死 - 包括這座城市的牧師和霍爾米茲德的主教,及其所有學生 - 但霍姆贊保住一命。[11]

隨後是貢德沙布爾底格里斯河沿線其他許多地區的淪陷。納哈凡戰役後,穆斯林軍隊終於奪下整個胡齊斯坦。.[12] 在穆斯林征服期間,薩珊王朝與非穆斯林阿拉伯部族結盟,這意味著這些戰爭是宗教性的,而不是民族性的。例如,在633-634年間,穆斯林軍隊的將領哈立德·本·瓦利德,在 'Ayn Al-Tamr 擊潰薩珊王朝旗下的幾個阿拉伯部族(Bakr, 'Ejl,,Taghleb, 以及 Namer)的輔助部隊就是一個例子。[13]

在伊朗南部駐軍的穆斯林定居點很快就伴隨著其他類型的擴張。例如,一些家庭藉此機會獲得私人地產的控制權。[14] 像伊朗其他地區一樣,穆斯林的征服,將胡齊斯坦人置入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的阿拉伯王朝統治,直到來自伊朗東南部的 雅庫伯·本·萊什薩法 再次揭竿起義,最終建立短暫的薩法維王朝,重新取得對胡齊斯坦以及伊朗其他地區的控制。從那時起,伊朗人所建立的王朝,將繼續統治這個身居伊朗重要部分之一的胡齊斯坦。

在倭馬亞王朝時期,有兩次伊斯蘭內部鬥爭,第一次是在公元661年到665年,第二次是在年公元680年到684年(第二次伊斯蘭內戰),大批游牧民族,有哈尼法(Hanifa),巴努·塔米姆,和阿卜杜勒·蓋斯越過波斯灣,佔領了阿瓦士和法爾斯附近的一些最富庶的巴斯拉地區。[15]

在10世紀下半葉的阿拔斯王朝時期,阿薩德(Assad)部族利用白益王朝治下的紛亂,滲透進入胡齊斯坦,在伊斯蘭時代之前,就有一支巴努·塔米姆一直在這裡定居。[需要引用] 阿巴斯王朝滅亡後,阿拉伯人向波斯移民的數目逐漸減少,但未曾停止過。在16世紀後期,來自科威特巴尼·喀博部族(在波斯灣當地方言中發音為 Chaub)移到胡齊斯坦定居。[16] 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中,更多的阿拉伯部族從伊拉克南部遷移到胡齊斯坦。[17] [18]

卡扎爾王朝時期

根據伊朗百科全書中的克利福德·埃德蒙·博斯沃思所說,在卡扎爾王朝時期,“在薩法維王朝時期,這省被稱為阿拉伯斯坦,在卡扎爾時期,這個省由總督府統治。” 胡齊斯坦的另一半則沒被稱為阿拉伯斯坦。 這個省的北部,人口較多的地區,首府在舒什塔爾,保留了胡齊斯坦的舊名稱,但由於在這一半,有數量龐大的巴赫蒂亞里人人口,偶爾也被當作大盧爾人區域的一部分。

1856年,在針對伊朗赫拉特而發動的英國-波斯戰爭中,英國海軍部隊沿著卡倫河航行,一直攻到阿瓦士。但是,在隨後的協議,英國人從胡齊斯坦撤離。戰爭期間,在霍拉姆沙赫爾的酋長謝赫·賈比爾·阿爾·卡比領導的部落部隊在抵抗入侵的英軍方面,比中央政府所派遣,表現軟弱的部隊,表現得更英勇。但是,英國人入侵波斯的胡齊斯坦,以及伊朗南部其他沿海地區的重點是迫使波斯人撤離赫拉特,而不是永久佔領這些地區。

巴列維王朝時代

更多信息:胡茲斯坦衝突(即在胡齊斯坦的阿拉伯分離主義) 在1925年之前的二十年中,胡齊斯坦西部雖然名義上是波斯領土的一部分,但當地作為被稱為“阿拉伯斯坦”的自治酋長國,已經有效地運作了許多年。胡齊斯坦東部則由巴赫蒂亞里人的酋長所統治。巴勒維王朝的禮薩汗登基,推動中央政府集權,針對此,酋長謝赫·賈比爾·阿爾·卡比發動叛變,被迅速弭平,傷亡不多,胡齊斯坦西部地區的酋長國,以及波斯的其他自治區於1925年被禮薩汗政府解散。此後,伊朗中央政府與當地阿拉伯民族主義者之間的低度衝突仍持續發生。

“ 胡齊斯坦”這個名字在1936年開始使用在整個省的稱呼。[19] 在日後巴列維王朝統治的後幾十年中,胡澤斯坦省保持相對平靜的狀態,並逐步獲得重要的經濟上,和防禦性的戰略地位。

革命之後

隨著1979年初發生的伊朗伊斯蘭革命,地方性的叛亂席捲了全國,胡齊斯坦省也不例外。 1979年4月,該省爆發了由阿拉伯分裂主義團體 - 阿拉伯政治和文化組織(APCO)領導的叛亂(胡齊斯坦省1979年暴亂),試圖擺脫伊朗新的神權政治政府的統治。[20]

阿拉伯分離主義團體在1979年在胡齊斯坦省發動叛亂之後,在1980年又在英國倫敦發起伊朗大使館人質事件,這是分離主義者對伊朗政府在胡齊斯坦地區所做鎮壓行動的回應。最初,恐怖分子希望擁有胡澤齊斯坦省的自治權。後來他們要求釋放在伊朗監獄裡被關押的91名同志。.[21][22] 聲稱對倫敦伊朗使館人質行動負責的組織(參考:胡齊斯坦衝突)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舉行了多次新聞發布會,稱伊朗在胡齊斯坦省的統治是“霍梅尼的種族主義統治”。

它威脅要採取進一步的國際行動,作為爭取胡齊斯坦省自治的運動的一部分。但是由於這個團體與巴格達的聯繫,破壞了關於它是一個純粹的伊朗反對派團體的論點。有指控稱它得到了伊朗在同一地域性競爭對手 - 伊拉克的支持。他們的首領(“薩利姆”-艾恩·阿里·穆罕默德(Awn Ali Mohammed))和該小組的其他四名成員被殺,第五名成員 Fowzi Badavi Nejad 被判處無期徒刑。[22]

兩伊戰爭

在兩伊戰爭期間,胡齊斯坦省是伊拉克入侵伊朗的重點,導致該省數以千計的居民逃離。結果,在戰爭期間,胡齊斯坦遭受了伊朗所有省份中的最大摧殘。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充滿信心,認為胡齊斯坦的阿拉伯人口將對與伊拉克結盟的前景作出積極反應。但是,伊朗對入侵的抵抗異常猛烈,讓伊拉克軍隊的挺進受絆遲滯,最終為伊朗的反攻開了機會之窗。

曾經是伊朗最大的阿巴丹煉油廠被摧毀,迄今仍無法完全恢復。 許多著名的納克斯坦(nakhlestans(椰棗樹林))被摧毀,城市被破壞,歷史遺跡被拆除,該省將近一半被伊拉克軍隊佔領。[23] 導致大量省民逃難其他省份,而這些省份沒有足夠的後勤能力來接納這麼多的難民。

但是,到1982年,伊朗軍隊終於設法將伊拉克部隊逐出伊朗。 “光復霍拉姆沙赫爾”戰役(霍拉姆沙赫爾是戰爭前胡齊斯坦省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伊朗最重要的港口)是戰爭的轉折點,伊朗每年都正式慶祝這個勝利日。 由於伊拉克領導人薩達姆·侯賽因下令實施焦土政策,霍拉姆沙赫爾市在被收復之戰期間,幾乎被完全摧毀。但是,伊朗軍隊因此能夠阻止伊拉克人試圖將焦土政策的執行範圍擴大到其他主要城市。

在1990年代

伊朗政府並未對國內進行任何正式的種族普查,因此很難有確切的人口統計資料。從1990年代初開始,許多血緣上是波斯的胡齊斯坦人開始遷入,導致人口結構改變[需要引用],由於主要城市都在重建和恢復中,這一遷入的趨勢一直持續到今天。

2005年至今

2005年,在2005年阿瓦士暴動事件之後,阿瓦士又發生幾次恐怖襲擊。第一次爆炸發生在2005年6月12日總統大選之前。2011年,阿拉伯部族的另一波抗議浪潮主要發生在阿瓦士市區(請參考:2011年胡齊斯坦抗議事件)。在1980年代的兩伊戰爭之前,胡齊斯坦的阿拉伯人大多居住在西南部卡克赫河和卡倫河沿岸的農村地區,由於多數阿拉伯部族仍過著游牧的生活方式,因而居住在城市中的人數非常有限。[需要引用]但是,在戰爭結束之後,大多數的阿拉伯難民被政府遷往城市中心和較小的城鎮,他們的生活方式從游牧直接轉為城市生活,在社會結構上引起了許多問題和衝突,並最終導致了動盪。

政治

主條目:胡澤斯坦省的政治 胡齊斯坦省是一個種族多元的省份,是許多不同種族的家園。[4]這與胡齊斯坦的選舉政治息息相關,少數民族的權利在該省的政治文化中佔著重要的角色。它與伊拉克接壤的地理位置,及其石油資源,也使其成為一個政治上敏感的地區,特別是考慮到外國干預的歷史,特別是1980年伊拉克的入侵。

一些種族團體抱怨石油資源產生的收入分配問題,聲稱中央政府沒有將石油行業的利潤投資於創造就業機會,戰後重建和福利項目。當地胡齊斯坦人的人類發展指數低下,與當地石油工業所產生的財富形成對比。少數群體權利經常被視為具有戰略意義的問題,伊朗政府認為種族動盪是外國政府為破壞該國的石油工業及其內部穩定而產生的。因此,胡齊斯坦的政治具有國際意義,並超越了選舉政治領域。

根據詹氏資訊集團的說法,“"大多數伊朗阿拉伯人尋求憲法保障的權利,沒有分裂主義的議程……雖然某些阿拉伯激進主義者確實是分裂主義者,但大多數人視自己為伊朗人,並宣示他們對國家領土完整的承諾。"” [24]

人民與文化

安息帝國弗拉特斯四世妻子穆薩的半身像,1939年在胡齊斯坦被發掘出來,伊朗國家博物館收藏。

根據1996年的人口普查,該省人口估計為370萬人,其中約62.5%住在城市中,36.5%為農村居民,其餘1%為非居民。根據2004年的最新人口普查,這個省估計有4,711,000居民。[25] 胡齊斯坦省居住著許多不同的種族;[2] 包括波斯人,阿拉伯裔伊朗人,巴赫蒂亞里人,盧爾人,阿夫沙爾部族的卡什加人曼達安教信徒,和亞美尼亞人。[2]

文學

長期以來,胡齊斯坦一直是波斯許多作家和詩人的主題,並利用其豐富的食糖生產託寓為“甜蜜”。一些流行的詞句是:

“她的嘴唇流淌著蜜糖,
那種在胡齊斯坦流淌的蜜糖。”

尼扎米

“妳的優雅體型像卡什馬爾的柏樹,
妳甜美的嘴唇就像胡澤斯坦的糖。”
註:cypress in Kashmar,卡什馬爾的柏樹瑣羅亞斯德教中的聖樹

尼扎里·古希斯塔尼

“所以薩姆不需要騎馬走太遠
從阿瓦士一直到坎大哈。”

菲爾多西

語言

主條目:胡齊斯坦的波斯方言

根據伊朗文化和伊斯蘭指導部在2010年進行的一項調查,胡齊斯坦省阿拉伯人佔 33.6%,波斯人約佔 31.9%,盧爾人/巴赫蒂亞里人則是 30.2%。.。除波斯語外,胡齊斯坦還使用其他語言/方言。例如,胡齊斯坦的一部分人說阿拉伯語(胡齊斯坦阿拉伯語)。[26][27][28] 另有一部分使用巴赫蒂亞里方言[29][30][31],等等。

胡齊斯坦省的原始居民講胡齊斯坦波斯方言,這是當地特有的,植根於古波斯語埃蘭語言。胡齊斯坦語中使用最廣泛的方言是巴赫蒂亞里方言。除了蘇桑蓋爾德霍韋伊澤之外,到處都有巴赫蒂亞里人。許多當地人都講雙語,既講波斯語,又講以下語言/方言之一:胡齊語(如 Dezfuli / Shushtari,Behbahani,Ramhormozi,Ghanavati 和 Mahshahri)或部族語言,如巴赫蒂亞里方言,胡齊斯坦阿拉伯語,Bahmee 和 Qashqai。少數曼達安人使用現代曼達安語,主要是在阿瓦士和迪茲富勒使用。這是古老的曼達安語,混雜著胡齊語。胡茲斯坦說的阿拉伯語是美索不達米亞阿拉伯語,與伊拉克說的是相同的方言。阿瓦士,蘇桑蓋爾德,霍韋伊澤,沙代甘歐米迪耶,和近來的的霍拉姆沙赫爾是主要使用阿拉伯語的城市。但是主要的阿拉伯裔人是在西南部,伊朗與伊拉克交界的的游牧和農村地區,一直到阿瓦士的市區。胡齊斯坦省西部的波斯人和巴赫蒂亞里人群體都說他們當地獨特的方言。找到能夠說他們自己的語言外,還有能說其他幾種當地方言的人,並不罕見。

傳統與宗教

胡齊斯坦省的民間音樂豐富多彩,充滿歡樂氣氛,每個當地族群在這裡都有自己豐富的傳統和遺產。 當地人主要是什葉派穆斯林,也包括少數的遜尼派穆斯林,猶太人,基督教徒,以及甚小的曼德安人族群。胡齊斯坦人也因熱情好客,和慷慨大方而備受推崇。[2]

美食

海鮮是當地美食中最重要的部分,但也有許多其他菜餚。最流行的胡齊斯坦菜叫Ghalyeh Mahi,這是一種用大量香料,加上洋蔥和香菜烹製的菜餚。菜中使用的魚在當地被稱為 mahi soboor(鯡魚),一種在波斯灣捕撈的魚。其他地方特色菜餚還包括 Ghalyeh Meygu(“砂鍋蝦”),ashe-mohshala(一種在霍拉姆沙赫爾燉煮的早餐),særshir(一種在迪茲富勒提供的重奶油早餐),hælim(一種在舒什塔爾用小麥粉和羊肉絲做的早餐)和 kohbbeh(一種源自阿拉伯的黎凡特羊肉餅 (包有有牛肉餡及香料的油炸米糕)。[32] 另請參閱伊朗飲食

歷史人物

[略]

經濟

新近完成的卡倫河三號大壩

胡齊斯坦省是伊朗的主要產油區,因此是伊朗最富有的省份之一。在伊朗國內生產總值中,排名第三。[33] 2005年,伊朗政府宣布正在計劃在胡齊斯坦省建造該國的第二座核子反應爐。[34] 這座360百萬瓦(請參考:瓦特)反應爐是輕水反應爐[35] 胡齊斯坦省內還有阿凡德自由貿易區[36] 它是伊朗的六個經濟自由貿易區之一。[37] 另外在馬赫夏赫爾港有個石油化工經濟特區。

船運

卡倫河是伊朗唯一可以通行船舶的河流。在英國的奧斯丁·亨利·萊亞德發現之後,直到幾十年前,英國人通過卡倫河的水路,將他們的商品,透過阿瓦士運到舒什塔爾附近的蘭加爾(Langar),然後再經過陸路,將貨物運往馬斯吉德蘇萊曼,在那兒的那納富頓油田有他們首開挖出來的油井。卡倫河道能夠容許相當大的船舶航行到舒什塔爾。

卡克赫河賈拉希河阿拉伯河,Handian 河,Shavoor 河,巴曼瑟河馬龍河|,迪茲河以及許多其他以庫爾(Khurs),潟湖,池塘和沼澤等形式的河流和水源,證明了這個省水資源的豐沛,也是該地區得以開發多樣農產品的主要原因。

阿巴丹島的素描,顯示河流以及椰棗林的分佈。

農業

豐富的水和肥沃的土地,將這個地區變成了一個富饒的區域。各種農產品,例如小麥大麥植物油種籽,稻米桉樹,草藥;當地有許多椰棗柑橘農場;有適合種植橄欖的山地,當然還有甘蔗,在在顯示出這座肥沃平原的巨大潛力。 2005年,甘蔗種植面積為51,000公頃,生產35萬噸蔗糖。.[38]

豐沛的供水,河流,和水壩也影響了該地區盛行的魚類養殖。 阿巴丹島是生產椰棗的重要地區,但是在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軍隊的入侵使它遭受破壞。椰棗林通過潮汐灌溉進行灌溉。[39] 海水漲潮時,河流中的(淡水)水位上升,河流淡水透過運河流進往內陸種植果園的人工灌溉渠道。在退潮時,運河將剩餘的部分水排回到河中。

工業

胡齊斯坦省有幾家蔗糖廠,其中包括舒什塔爾附近的 Haft Tepe 和 Karun Agro Industry。 卡倫河三號大壩卡倫河四號大壩卡克赫河大壩大壩,以及石油儲備為伊朗提供了國家收入和能源的來源。石油化工和鋼鐵業,管線製造,為國家電網供電的發電廠,化工廠和大型煉油廠,是伊朗的一些主要工業設施。

石油

胡齊斯坦省還是亞達瓦蘭油田油田的所在地,該地區本身就是主要油田,也佔了有爭議的阿爾-法卡油田的一部分。胡齊斯坦省擁有伊朗80%的陸上石油蘊藏量,因此是佔伊朗全國石油總蘊藏量的57%,這對伊朗經濟是不可或缺的。[40]

在胡齊斯坦發掘出來的安息帝國王子,年代約公元100年。德黑蘭伊朗國家博物館收藏。

另請參見

参考文献

  1. . Hamshahri Online. 22 June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3 June 2014) (波斯语). 已忽略未知参数|url-status= (帮助)
  2. . Iran chamber.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9).
  3. . Every culture.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5).
  4. See Encyclopædia Iranica, Columbia University, Vol 1, p687-689.
  5. . Statoids.com.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4).
  6. According to: Sir Percy Sykes, A History of Persia, RoutledgeCurzon Publishers. 3rd edition. October 16, 2003. ISBN 0-415-32678-8 p.38
  7. According to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2, 259, ISBN 0-521-20091-1
  8. Daniel, Elton L. The History of Iran.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2001. ISBN 0-313-30731-8. Print. p. 26
  9. Worthington, Ian. . Routledge. 2012: 46 [2020-03-05]. ISBN 978-113664004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30).
  10. . Iranica.com.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6).
  11. Hoyland, Robert G., Seeing Islam as Others Saw It, Darwin Press, 1998, ISBN 0-87850-125-8 p184
  12. Encyclopædia Iranica, p. 206
  13. Encyclopædia Iranica, page 204, under "Arab conquest of Persia"
  14. Encyclopædia Iranica, p. 212
  15. Encyclopædia Iranica, p. 215, under "Arab Tribes of Iran"
  16. See J.R. Perry, "The Banu Ka'b: An Amphibious Brigand State in Khuzestan", Le Monde Iranien et L'Islam I, 1971, p. 133
  17. Encyclopædia Iranica, p. 216
  18. . ISBN 9781460280645. OCLC 978354291.
  19.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studies, Vol. 25, No. 3 (August, 1993), pp. 541-543
  20. . Ucdp.uu.se.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9). 已忽略未知参数|url-status= (帮助)
  21. . BBC News. 2000-04-26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8).
  22. . BBC News. 2000-04-26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5).
  23. . [2006-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10). 已忽略未知参数|url-status= (帮助)
  24. . Janes Information Group. [2009-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08).
  25. .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3).
  26. Iranian Arab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arsine.com Retrieved 24 June 2018
  27. Khuzestani Arab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parat.com Retrieved 24 June 2018
  28. Khuzestani Arabi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sna.ir Retrieved 24 June 2018
  29. Bakhtiari trib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kojaro.com
  30. Bakhtiari 存檔,存档日期2018-07-25. aparat.com
  31. Arab Kamari/Arab-Bakhtiari 存檔,存档日期2018-07-24. rangvarehayeyekrang.ir
  32. Davidson et al.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Foo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OUP Oxford, 21 aug. 2014 ISBN 978-0191040726 pp. 444-445
  33. . [2005-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5-25). 已忽略未知参数|url-status= (帮助)
  34. . BBC News. 2005-12-05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7).
  35. . BBC News.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8).
  36. . Arvandfreezone.ir.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4). 已忽略未知参数|url-status= (帮助)
  37. 存檔,存档日期2006-02-02.
  38. Consultancy report on the Abadan project. Abvarzan Co., Tehran, Iran, 12 September 2004. Download from web pa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under nr. 1, or directly as PDF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9. Facts Global Energy, Iran's Oil and Gas Annual Report 2017 (December 2017). Data duplicated he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