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與西班牙關係史

台灣與西班牙關係史是指台灣信史以來至今與西班牙雙方在歷史上不同階段的關係。最早於1626-1642年西班牙短暫統治北台灣。随着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后,实际上與其国家外交关系重疊。

西治時期

臺灣被西班牙文獻稱為「艾爾摩沙」(Isia Hermosa),意即「美麗島」,位於呂宋島北方七百公里處。在16世紀後期的文獻顯示,西班牙官員總是把臺灣島當作菲律賓群島的一部分,因此認為臺灣也屬西班牙王室管轄。1586年,馬尼拉總督與五十個西班牙居民簽署請願書上呈西班牙國王菲立普二世,敦促他出兵前往艾爾摩沙島以及菲律賓群島中較偏遠的島嶼,因為「他們的情況日趨腐敗......為了他們好,也為了我們自身的安全,必須由我們伸手去安撫他們,再晚一些就會來不及了。」國王雖然回說馬上會去收服艾爾摩沙等地,旦菲律賓官員在1596年以前沒有急迫的理由要到臺灣設立據點。[1]:16317世紀,與西班牙打八十年獨立戰爭荷蘭抵達東亞。1618年,菲律賓總督派遣道明會神父馬蒂涅(Bartolmé Martinez)去警告明國當局小心荷蘭人截擊開往馬尼拉的中國商船,他在旅途中兩次躲到臺灣西南平原避難,並根據此一經驗指出西班牙應將此島併入帝國中,返菲後他在1619年的備忘錄中建議當局占領福爾摩沙島一個叫北港(Pacan)的港口。[1]:164[2]:881624年,荷蘭於大員(今臺南)落腳時,同時也在封鎖馬尼拉的貿易。[1]:1651625年,西班牙菲律賓總督施爾瓦(Fernándo de Silva)決定在艾爾摩沙島設立據點。1626年2月,西班牙出軍北征。[1]:165

1626年,菲律賓總督命令伐爾得斯(Antonio Carreño de Valdes)率領大划船隊及300人進攻臺灣。[2]:88由於荷蘭已統治南臺灣,所以施爾瓦的艦隊北上,於雞籠灣內的小島(今和平島)登陸。[1]:1695月12日進入雞籠港,5月16日在社寮島舉行占領典禮。[2]:88

開啟西班牙統治北臺灣時期,並建立聖薩爾瓦多城作為統治中心,此島也連帶被命名為聖薩爾瓦多島。

1637年,菲律賓總督科奎拉(Sebastián Hurtado de Corcuera)為了減少開支,削減北台灣的軍力,拆除淡水的聖多明哥城。引起荷蘭人的覬覦。

1642年8月,荷軍發動雞籠之戰,並奪取了雞籠島上的制高點。西班牙軍因無力抵抗,遂向荷軍投降,從此退出臺灣。

西班牙統治期間,亦帶來天主教道明會來臺對原住民傳教,被視為天主教在臺灣的濫觴。1631年,道明會神父耶士基佛(Jacinto Esquivel,1592-1633)來臺宣教。[2]:88他利用羅馬拼音來拼寫「淡水語」。編有《淡水語辭彙》,並翻譯《淡水語教理書》,此外還在1632年設立「神學院」(學林)。

清治時期

1858年(清咸豐八年),清政府在第一次英法聯軍戰敗後與英國等國簽訂《天津條約》,臺灣開港。同時解除教禁。同年西班牙屬地菲律賓馬尼拉的天主教道明會派遣西班牙籍的郭德剛(Fernando Sainz)及洪保律(Angel Bofurull)二位神父到台灣傳教。[3]:1311864年(同治三年)九月初十日,西班牙與清政府立約,臺灣、淡水開港。

1859年(清咸豐九年),道明會神父郭德剛與洪保律、三位中國籍傳教士從廈門抵達打狗(今高雄市)。[3]:131在打狗前金購置一筆土地搭蓋傳教所,為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前身,1863年完工。

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郭德剛自打狗(今高雄)步行往返萬金(今屏東縣萬巒鄉萬金村)傳教。隨著信徒增多,良方濟神父在1869年(清同治八年)10月購入堂區用地,開始興建新堂,即萬金聖母聖殿。該教堂仿西班牙堡壘式建築構造,在費時一年後終於在1870年12月8日進行落成祝聖典禮。1874年(同治十三年)1月12日,清帝頒賜「奉旨」照准,及「天主堂」聖石。[4]

除傳教外,亦有西班牙籍商人Joaquin Malcampo(生卒年不詳,中文通常譯寫為「瑪甘保」)登記開設瑞記洋行 (Malcampo & Co.),[5]並在滬尾(今淡水)從事樟腦、糖的貿易。[6]

戰後時期(1945年迄今)

1973年3月10日,西班牙與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斷交。4月9日,關閉大使館。

2019年,基隆市政府邀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臧振華西班牙考古學者Maria Cruz Berrocal組成的考古團隊調查聖薩爾瓦多城和修道院遺址的正確位置,5月開始考古挖掘,先後發現了墓葬、遺骸、空穴及十字架等物。[7][8][9][10]

参见

参考文献

  1. 歐陽泰(Andrade, Tonio). . 臺北市: 遠流出版. 2007年2月一版. ISBN 978-957-32-5940-4.
  2. 翁佳音、黃驗.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9年10月25日初版六刷. ISBN 978-957-32-8033-0.
  3.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 . 臺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初版一刷. ISBN 978-957-11-2738-5.
  4.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9-07-20] (中文(台灣)‎).
  5. . 中央研究院明清推動委員會. [2019-07-20] (中文(台灣)‎).
  6. riotamsui. . 台灣歷史探索之旅. 2017-04-29 [2019-07-20] (中文(台灣)‎).
  7. 林欣漢. . 自由時報. 2019-04-24 [2019-08-06].
  8. 游明煌. . 聯合新聞. 2019-06-19 [2019-08-06].
  9. 游明煌. . 聯合新聞. 2019-07-31 [2019-08-06].
  10. 游明煌. . 聯合新聞. 2019-07-31 [2019-08-06].

參考書目

  • 歐陽泰(Tonio Adam Andrade)原著,鄭維中譯。《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2月一版。ISBN:978-957-32-5940-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