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紅樓

西門紅樓位於臺灣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上,在臺灣日治時期俗稱八角堂,緊鄰西門町徒步區。建築為兩層高的直轄市定古蹟紅磚洋樓,其外觀為每正立面8公尺,1908年所建。今為臺北市著名的文創藝文場所、展演空間同志酒吧聚集處。

西門紅樓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登錄名稱西門紅樓
舊稱西門市場(新起街市場、八角堂)
滬園劇場
紅樓書場
紅樓劇場
紅樓戲院
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公告日期1997年2月20日
位置 臺灣10845 臺北市萬華區成都路10號
建成年代 日治臺灣明治41年(1908年)
官方網站www.redhouse.taipei
詳細登錄資料
紅樓劇場
Red House Theater
位置臺北市萬華區成都路10號
坐標25.042018°N 121.506853°E / 25.042018; 121.506853
公共交通 板南線 松山新店線西門站
類型劇院
建造
完工1908年
建築師近藤十郎
網站
www.redhouse.taipei

簡介

西門紅樓夜景

八角堂主建築體後面連接著的是十字型外觀的一樓磚造樓房,而結構不太相似的這兩棟建物合稱西門市場,紅樓則為市場入口。日治晚期,該市場範圍拓展到周圍成都路西寧南路內江街圍成的梯形區域,並維持此一格局至今。

戰後,接收八角堂的商業者因建築的紅磚外觀,改名為「紅樓劇場」。1963年後,紅樓劇場改映電影,因此又被稱為「紅樓戲院」或簡稱「紅樓」。1997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將紅樓列為三級古蹟,定名為西門紅樓

西門紅樓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以公辦民營方式委由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經營,為知名的小型藝文表演場所,2007年9月30日合約到期;2007年11月交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接手營運,2008年榮獲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第七屆臺北市都市景觀大獎歷史空間活化獎。西門紅樓以扶持藝文與創意團隊為精神,持續為台北市西區的文創發展注入活力。2008年8月,引進茶餐廳於八角樓提供茶品與茶點,提供觀光客體會在古蹟中飲茶的特色文化。而後方十字樓部份,前端部分隔成16間小型創意工作室,供台灣自創品牌的創意設計家進駐,統稱為「16工房」;後端則由livehouse經營團隊進駐,邀請獨立樂團入內表演。

歷史

日治時期

1939年台北西門市場及台北稻荷神社
台北西門市場

1895年,台灣進入日治時代,大量日籍移民進入台北市。考慮其城內建築分布與艋舺大稻埕已成形的街市地緣,台灣總督府規劃台北城西門附近空地為日人居住處所。而為因應包含末廣町新起町大和町乃木町築地町壽町濱町泉町(今台北市中華路一、二段兩側及西門町徒步區)等地的日人生活機能需要,西門旁的「新起街」於1896年出現以簡單木造房舍為主的市場建築,此市場主要目的就是供應當地新移民的生活日常必需品。1907年,於市區改正過程中順利拆除台北城牆與西門的台灣總督府,則進一步委由知名建築師近藤十郎興建正式的西門市場以提供更完善的市場來替代本有的木造舊市場。

也稱為「新起街市場」的西門市場正式落成於1908年12月20日,為台灣第一座官方市場。該市場入口為每立面8m八角形的兩層樓洋樓建築,另一邊則為「直」約65m「橫」約45m,內部「寬」約15m的「十字形」紅磚磚造一樓樓房。日治時代的中後期,市場週邊陸續增建多處私人平房店舖與攤販;1911年,市場附近也設供日人祭拜的稻荷神社及橢圓型小公園;均在今台北捷運西門站附近。

西門市場入口的兩層洋樓,即為現今紅樓。因其外觀為八角形,因此被當地日人居民稱為八角堂。八角堂從立面可見有八面「老虎窗」,每立面外牆的女兒牆裝飾突出的三角形的「山頭」,另外,外牆則以洗石子仿造山石充作橫帶裝飾。在內部方面,八角堂採用八角形樑柱系統為鋼筋混凝土構造,上面為鋼鐵支架稱起的八角形屋頂。以空間論,約可包含二樓的八角形大廳,與一樓入口大廳與分居八角落的八間小店舖。

1908年落成後,西門市場一直都是台北當地日本移民的主要消費市場。除了充當傳統菜市場的十字型西門市場外,八角堂的紅樓建築的一樓共八間小店舖也分別販賣休閒文教用品與西藥等用品,八角堂二樓則販售臺灣土產、明信片及日本土產。

戰後至1990年代

1945年二戰結束,連同八角堂的西門市場都轉由新政府經營。除了後方十字型建築與週遭店舖繼續擔任傳統市場外,1949年,移居台灣的上海知名商人陳惠文連同數人向政府承租八角堂,並改名為滬園劇場。陳惠文於滬園劇場二樓添置戲台與三百餘座位後,以表演京劇為主。不過,該表演並不受當時由中國大陸移居台灣的新移民所歡迎。

1951年,陳惠文將滬園劇場改名為紅樓書場,表演內容也從京劇變成了說書相聲。而取其「紅樓」名,一則是因為該建築的紅磚洋樓建築,一則為配合說書的雅致別號。

由表演京劇轉變成說書相聲的紅樓,因其來自中國大陸移民增多及大小場地適合,頗受歡迎。1956年,陳惠文增設越劇表演,同時將紅樓書場正式更名為紅樓劇場

1963年,因應電影於台灣日漸普及,紅樓再度改名為紅樓戲院(紅樓電影院),開始播放《江山美人》等黃梅調電影與其他國語電影。紅樓戲院也為西門町早期電影街的起始點之一。

1970年代初期,西門町大型的電影院數量急遽增多,空間座位與聲光設備無法與新電影院相比的紅樓戲院日漸沒落。1970年代中期至1997年正式歇業為止,紅樓除了成為二輪電影院之外,還以播放色情電影著稱。

大火與紙風車加入

2007年的西門紅樓

1994年,包括樂山基金會等文化團體開始關注西門紅樓的發展情形,並要求政府將西門紅樓收回並加以整修維持。1997年,內政部將西門紅樓列入三級古蹟,同時台北市政府收回紅樓戲院的承租權。1999年台北市政府開始大幅首度整修西門紅樓內部,將其定位於「電影博物館」;不過因建物定位與週遭西門市場尚未改建等問題,而仍持續閒置。2000年7月22日,遲遲未見改建的西門市場發生大火,紅樓雖未被嚴重波及,但市場及週遭廣場林立的攤販與違建嚴重毀損。[1]

2002年3月,台北市政府以公辦民營方式委託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經營西門紅樓。同年7月26日,柯一正導演主持的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在投入大筆資金整修後,重新以「紅樓劇場」為名啟用西門紅樓。重新開張的西門紅樓八角堂「紅樓劇場」,一樓經營咖啡廳及精品店(現以台灣特色商品為主),並免費供市民參觀。而最主要營業項目,則是於二樓定期上演相聲戲曲舞台劇舞蹈音樂會等藝文活動。

另外,在2003年紅樓後端西門市場整建完整後,西門紅樓與十字建築旁的ㄇ字型公共空間,也經常於星期例假日舉行藝人的簽唱會或專輯發表會。諸如蔡依林陶喆王力宏林俊傑等等藝人都曾於西門紅樓廣場舉行相關活動。

2007年2月,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營運紅樓劇場的5年合約到期,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請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繼續營運直到招到新的營運團隊。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基於文化使命,繼續營運至同年9月30日,正式結束5年又60多天的經營。

轉型為文創中心

西門紅樓八角樓2018年修復完成的外貌

2007年11月,西門紅樓因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營運管理而再更名為「西門紅樓」,藉由舉辦文創性的活動內容重新塑造:包含有八角樓內的二樓劇場、中央展區、百寶格、西門紅樓茶坊、西門紅樓精品區和十字樓直段的16工房、文創孵夢基地和十字樓橫段的河岸留言西門紅樓展演館以及北廣場的創意市集、月光電影院、南廣場的露天咖啡區等多元性區塊,成功轉型為台北市西區新生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心。2008年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第七屆臺北市都市景觀大獎”,西門紅樓榮獲“歷史空間活化獎”。2009年西門紅樓接手管理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並規畫「都市藝術方塊」(Urban Show Case)公共藝術裝置;此藝術裝置於2010年臺北市都市更新處“2010都市空間改造方案—都市彩妝徵選活動”獲得“公共開放空間類”金獎。2010年西門紅樓於十字樓二樓的直段空間打造另一展售平台「文創孵夢基地」,邀請創意店家在此進駐。

2018年,西門紅樓八角樓修復工程完工,移除頂樓張炳煌題字的「西門紅樓」字牌。

相片集

參見

參考文獻

  1. 張嘉君、葉耀天、呂學善、陳昭仁. . 華視新聞網 (臺北市). 2000-07-22.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西門紅樓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