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神社

豐田神社臺灣日治時期官營移民村豐田村(今臺灣花蓮縣壽豐鄉豐裡、豐山、豐坪等三個村)的神社,落成於1915年,二次大戰後被改為碧蓮寺[4]。神社遺跡包括鳥居、石燈籠與狛犬等物,於2009年8月13日以「豐田神社參道與遺構(碧蓮寺之週邊設施)」的名義公告為花蓮縣歷史建築[2]

豐田神社
日文
平假名
羅馬拼音 Toyota Jinjya
基本
所在地 花蓮港廳花蓮郡壽庄豐田村森本[1]
(花蓮縣壽豐鄉豐裡村民權街與中山路交叉口及民權街與豐正路交叉口[2]
主祭神 大國魂命
大己貴命
少彥名命
能久親王[1]
社格 無格社[1]
創建年份 大正四年(1915年)
拆毀年份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3]
例祭 6月5日[4]
10月25日[1]
碧蓮寺
豐田神社參道與遺構
碧蓮寺

沿革

日治時期

豐田村為臺灣日治時期的日人移民村之一,豐田村在1913年開村後隔年,即由村內的代表上野二三、金子義敦、石內傳三郎和小松間太郎等人於1914年10月底向臺灣總督府申請設立豐田神社,作為豐田村大平、中里、森本、山下聚落的民眾所祭祀的神社[5]。豐田神社於大正三年(1914年)12月獲准興建,於隔年1月完成本殿、拜殿與鳥居,6月5日舉行鎮座式,例祭日亦定於這一天,但因此時為農忙期且天氣炎熱,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將例祭日改為10月25日[4]。豐田神社後於1937年6月5日舉行改建完工後的遷座式[6]

戰後

二次大戰後,豐田神社建築在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年底改供奉釋迦牟尼佛不動明王,隔年暫定改稱「豐田碧蓮寺」,於佛誕節中元節下元節舉行祭祀活動[3]。後來原神社建築於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7月毀於溫妮颱風,之後當地居民就地取材蓋小屋繼續供奉釋迦牟尼佛及不動明王,民國五十年(1961年)參考宜蘭縣羅東鎮東山寺新建大殿,次年3月落成並增祀五穀爺,正式定名為「豐田碧蓮寺」,不久又擴建地母娘宮媽祖娘宮[3]

神社社掌

豐田神社社掌一覽[7]
姓名 任期 備註
小松兼太郎 1930年至1937年 於1930年兼任林田神社社掌,後於任內去世[8]
立川虎之助 1938年至1942年 林田神社社掌兼任[9],後依願辭官
小松石夫 1942年至1945年 小松兼太郎之子[10]

建築

豐田神社鳥居

豐田神社坐南朝北,與其他臺灣的神社坐北朝南的方位不同。目前神社拜殿已改建成碧蓮寺,於豐裡村中山路與民權街交叉口留有一座改為該寺山門的鳥居,自鳥居往南為昔日參道,而在碧蓮寺還保有狛犬與石燈籠,此外還有臺灣總督長谷川清署名的「開村三十週年紀念碑」[4]

祀神

豐田神社時期供奉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能久親王,改為碧蓮寺後主祀釋迦牟尼佛、不動明王、五穀爺、地母娘娘、天上聖母關聖帝君

相關條目

臺灣的其他日人移民村神社:

參考來源

  1. 臺灣總督府社會課編. .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 1943: 18頁 (日语).
  2.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3-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 . [2013-08-24].
  4. 潘繼道. . 《臺灣文獻別冊》1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2-06-30: 48─53頁.
  5. 臺灣總督府. . 臺灣總督府檔案. 1914.
  6. 臺灣農林新聞社. . 臺灣農林新聞. 1937-06-23, (18).
  7.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8. 臺灣總督府. . 臺灣總督府報. 1937-09-10.
  9. 臺灣總督府. . 臺灣總督府報. 1938-04-05.
  10. 楊, 富民. . 大塊文化. 2019. ISBN 978986540640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