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鳶無人機
銳鳶無人機是為中華民國中科院研發製造的無人航空載具。中科院以戰蒐計劃代號開發[1],原名「中翔二號」無人機(UAV),量產後更名為銳鳶。銳鳶為戰術型UAV。具有快速部署、長時滯空巡偵、目標監偵定位、電子反干擾與即時影像傳輸等功能[2]。目前以本島部署,進行戰場偵蒐、不對稱作戰與提供天然災害救災資訊為主,原配屬中華民國陸軍2017年9月1日起移交中華民國海軍海上戰術偵蒐大隊[3]。
銳鳶無人機 | |
類型 | UAV |
生產公司 | 中山科學研究院 |
首次飛行 | 2002 |
使用狀態 | 現役 |
主要用戶 | 海軍艦隊指揮部 |
生產年份 | 2010– 2012 |
生產數量 | 32(共8套系統) |
方案耗資 | 37億新台幣(包含地面裝備與設施) |
單位造價 | 4億新台幣(每套4架UAV、導控與支援裝備) |
發展自 | 2002-2010 |
衍生機型 | 中翔二號 |
簡介
中科院研發無人飛行載具的時間從1990年代末期開始。由於IDF計畫結束,航發改制,中科院內有關航空工程的第一研究所實際上處於研發能量閒置狀態,當時也缺乏後續研發計畫,中科院開始了研發無人飛行載具的工程,外界得知中科院開發無人機的訊息則是在1999年9月3日由軍聞社發佈中科院「中翔無人機」墜機之新聞[4],命名者為當時的副總統連戰。但除了航空所外,同時間負責飛行控制的第三研究所(資通所)也在經濟部的軍民通用科技研發計畫中製造了「天隼系列無人機」,且在1998年底試飛。由此可見在當時沒有詳細的工作分配讓兩個不同單位作同類裝備的開發,中科院內對於開發UAV一案橫向連結相當混亂,也讓外界難以釐清中科院發展無人載具的實際狀況。
2002年起,中科院開始公開其研發的無人機成果,到2007年以前多讓「中翔系列」與「天隼系列」兩種機種共存,但是到2007年10月10日中華民國國慶兼國防展演時陸軍推出的機種名稱定名為「中翔002」,間接證明了航空所在國軍UAV開發案中取勝。日後媒體報導中科院在中翔計畫花費10年,共20億元的開發預算。不過所謂自製的無人機系統仍然無法擺脫需要向國外外購引擎的老問題,中科院在「2012軍民通用科技軍品釋商成果展」表示未來將編列8億台幣嘗試將銳鳶上使用的氣冷式轉子引擎逆向工程試圖達成國產化[5]。同時轉子引擎的噪音過大導致訓練基地附近的民眾抗議,中科院為此開發UAV消音器來解決相關民怨問題。
量產
在2010年,中華民國陸軍以銳鳶專案為名,編列預算近三十七億元新台幣向中山科學研究院委製8套銳鳶無人機系統,共32架銳鳶無人機、8套地面導控、支援裝備與設施工程等,佈署在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之戰術偵蒐大隊,下轄4個中隊分佈全台, 北、中、南、東四個駐地及恆春、台東訓場。
銳鳶無人機服役後,曾利用其光電偵蒐設備擔負海上不明目標監偵,效果較過去單用岸基雷達監控要更能掌握海上狀態與目標獲得即時回傳;因此行政院海岸巡防署在民國105年(2016年)評估向行政院爭取經費在民國107年(2018年)建案向中科院採購銳鳶無人機或等同規格機種,配合岸基雷達遂行國境海岸監控任務[6]。而後改採以旋翼型無人機作為岸巡主力裝備。
2018年立法院預算中心披露海軍將編列1億元修繕銳鳶機,2016年至2019年1月底止銳鳶無人機及紅雀無人機均有事故發生,銳鳶折損6架,26架服役[7]。紅雀折損3架,27架服役。[8]
失事紀錄
- 2008年3月:二架中翔1號在台東太麻里墜毀[9]。
- 2012年3月7日:編號9731銳鳶無人機在臺東太麻里外海失聯墜海[10]。
- 2013年1月8日:一架編號SK07訓練機在台東太麻里進行接裝測試,起飛後準備加速爬升時,忽然失速,直接墜落靶場內,機身全毀。
- 2016年3月12日:編號9715銳鳶無人機在臺東引擎轉速異常墜海。
- 2016年10月27日:編號9730銳鳶無人機在嘉義阿里山山區進行演訓時在竹崎撞山墜毀[11],2016年11月8日於嘉義縣竹崎鄉水社寮火車站西北方約3公里處尋得殘骸[12];2017年5月自由時報披露內部調查結果認為是人為疏失,判斷為操作手不熟悉裝備性能限制讓無人機進入訊號遮障區域失控所釀成[13]。
- 2017年10月3日:編號9723銳鳶無人機在屏東水溫節溫器故障引擎超溫失效墬海。經打撈後於2018年5月3日由中科院修復。
- 2018年3月8日:編號9718銳鳶無人機導航儀失效致使非控電腦無法控制飛機,墜落屏東縣泰武鄉武潭國小平和分校旁雜林地[14]。
- 2018年5月30日:編號9721銳鳶無人機在臺東高度保持不足主輪碰撞河堤墜毀。
- 2019年1月10日:編號9701銳鳶無人機執行春巡專案任務引擎熄火失效於台東縣海域墜海。
- 2019年3月28日:不明編號的銳鴛無人機因飛控電腦失效於屏東縣海域墜海。
失事紀錄來源立法院預算中心披露[15]。
可用性質疑
2017年中旬起隨著採購案成為現實,國軍退役海軍參謀長李皓中將開始大聲疾呼銳鳶案必須中止,因為真相是一徹頭徹尾「騙局」,只為陳列給老百姓一個新東西吃信心安慰藥,而實戰價值趨近於零。
李皓分析銳鳶為UHF頻段控導的小無人機,真相是有效作業距離其實只在30海浬之內,與官方宣傳差距很大,且科技水準問題導致抗干擾能力極差,所以實戰距離更短,這也是連連墜機的主因,許多民用信號的問題都足以讓其失控,若是遭蓄意軍用電子戰手段攻擊,幾乎沒什麼價值,已經與世界一流的無人機及反無人機戰爭領域相比極為陽春,當初根本是決策錯誤,如今尾大不掉只能「銷耗預算」和「矇混戰備」。[16]
就算在日後些許升級達到勉強可用30海浬的情境假設下,李皓認為這種遙控距離僅及於近海的慢速飛行偵搜器,在灘岸決戰前,是一無所用,一個國家的海空軍離海岸30浬以內,如果還搞不清目標性質還需要出動這種飛機拍照辨認,那表示其他偵蒐手段都被破壞殆盡,也不用再打了。到了灘岸決戰階段則因無航控據點、無作戰數據鍊聯結,形成聾子的耳朵,其實也無必要存在。當年中科院就曾經對海軍簡報過銳鳶的研發樣機與概念(中翔機),最後全案遭國防部退回,不是沒有理由,直到國防部長李傑時代突然不明原因的力推,才由陸軍以「銳鳶專案」為名認為在地面內陸作戰階段可用,建案編列37億餘元新台幣加以採購,現在陸軍已有人員訓練,又突然復活移交海軍做海戰,他感到匪夷所思。2018年初中國時報以未附來源純由記者敘事的方式,類似社論的報導稱:「銳鳶的部分零件廠商已經消失,後續生產維修的著落和專業性有問題,成了『流浪機』。」[17]
近年服役狀況[18]
中華民國海軍海上戰術偵蒐大隊曾公開「銳鳶」無人機起降與衝場操演,更主動公布該機型曾監偵中國解放軍八一五型電子偵察艦「北極星號」的「戰果」,藉此證明軍方對周遭海、空情的掌握度。原屬陸軍的海軍海上戰術偵搜大隊,2017年9月起移編海軍艦隊指揮部,現分駐於屏東、恆春、台東等地,為重要海、空軍聯合情監偵任務的關鍵角色。 為展現國軍對本土或周遭海域監偵能力,海軍2019年1月首度展示銳鳶無人機起降、衝場等動態操演課目,並派一架銳鳶機飛往外海,掌握基隆級驅逐艦蘇澳艦、康定級巡防艦昆明艦演訓狀況,二艦發射干擾絲、防空接戰等畫面,皆能透過國軍情傳鏈路,順暢傳輸即時影像。海軍主動公開該機種於106年11月間、在台東外海約100km處曾監偵「AGI-851」軍艦動態的畫面。經比對,「AGI-851」艦為中國八一五型電子偵察艦「北極星號」。
海軍目前持續收整該機種運作參數,供原設計單位中山科學研究院進行系統研改,執行可靠度提升方案後操作情形已越來越好,飛行時數與任務執行狀態亦優良。[19]
銳鳶系統組成
- 無人飛行載具(UAV)
- 起降操控台(LRS)
- 地面導控站(GCS)
- 可攜式影像接收器(RVT)
- 情資後傳系統(IDT)
- 飛行模擬器(UEIS)
- 戰術運裝輪車(GDT)
銳鳶無人機規格-諸元[20]
基本特徵
- 機身全長:5.3(17英尺)
- 機翼翼展:8.6(28英尺)
- 高度:1.6(5英尺3英寸)
- 空重: 公斤
- 總重:350(770英磅)
- 載油量:80(180英磅)
- 最大起飛總重:363(800英磅)
性能
- 最高速度:180 km/h(110 mph)
- 最高飛行高度:4,000(13,000英尺)
- 最大飛行半徑:150(93英里)
- 滯空時間:12 小時
- 酬載重量:45(99英磅)
- 起降方式:輪式或彈射起降
- 飛行模式:全自動飛行、自動導航、目視遙控起降
- 酬載型式:可見光(CCD)、紅外線(IR)與雷射測距(LRF)等
- 即時影像傳輸距離:130公里
- 抗干擾模式:鏈路資料加密、展頻抗電波干擾
用途
- 情報偵蒐、戰場監控、目標搜尋及戰損評估、不對稱作戰與提供天然災害救災資訊為主。[21]
參考文獻
- .
- .
- 銳鳶無人機移撥海軍
- .
- . 聯合晚報. 2012-12-05 (中文(台灣)).
- .
- 國產銳鳶無人機維修費倍數暴增 頻摔機現剩26架可用
- 國產軍用無人機頻頻摔 海軍編列1億元修繕銳鳶機
- . [2014-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4).
- .
- .
- .
- .
- .
- 軍方報告曝光:銳鳶無人機今年1月墜海 7年摔掉7架
- 前海軍中將疾呼無人機騙局
- 中科院花招盡出 險貽笑國際
- 銳鳶無人機利喙 曾偵獲共軍北極星艦
- 提升銳鳶UAV可靠度 軍方完成全機隊改善方案
- 跨軍種聯合運用 陸軍將設紅雀無人機訓練班隊聯合新聞網,2019-04-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