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威海衛警察

香港威海衛警察(又稱香港魯警,俗稱山東差)是香港警察隊成立初期時從山東英租威海卫招募的警察人員。香港警隊一直以廣東人為主,當中以來自東莞客家潮州較多;相比之下,魯籍人員被視為另類華籍警員。

起源

1914年8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至同月4日,英國德國宣戰,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亦不能幸免被捲入戰爭的旋渦中。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至少264名香港居民被徵召遠赴英國及參與戰爭,當中包括不少香港警務人員,因而對香港警察力量造成一定影響。威海衞作為英國租借地,基於原籍兵力匱乏,遂招募山東人組織僱傭軍,負責威海衞的防衛任務。期間山東人的表現出色,對待同胞亦不手軟,先後多次鎮壓同胞所發起的抗爭,包括於1900年協助八國聯軍剿滅義和團,事後威海衛華勇營指揮官巴恩斯(Arthur Alison Stuart Barnes)讚賞這批山東人僱傭軍兵,認為他們表現出與其指揮官堅定地站在同一陣線。[1]

1922年香港海員大罷工事件發生後,香港政府持續地希望穩定香港社會,以確保其管治不受威脅。由於在過去多場工潮中都顯示,抱有強烈民族意識的香港華人警務人員未有嚴厲地對待同胞示威者,香港政府基於對香港華人不信任[2],又希望藉以華制華的方式去控制局面,遂於同年9月派遣一名外籍教官、3位華籍教官和一名通曉山東話英語的翻譯人員遠赴威海衛,招募第一批威海衛警察,共約50名。首批魯籍人員於1923年2月抵達香港,同年再有兩批陸續到埗。1924年8月來到香港的一批為人數最多的一批,有102名警員和5名翻譯員[3]。招募初期,魯籍人員被調遣往旺角警署舊赤柱警署接受基本訓練。

招募條件

在招募魯籍人員的要求比招募香港人更為嚴格,應聘者身高最少達57(170公分),而且體格尤其健碩。這批人員在當地受訓半年後,於隔年3月被派駐香港協助維持公共安全。當時,威海籍警察被香港警隊特別編為D隊,以茲悉別。直至1950年代末,由於警隊編制逐漸擴大,警隊方把地區編隊隊名取消[4]

據一些退役人員憶述,其魯籍外祖父參加警察招募面試時,須把雙手伸出,讓招募警官觸摸。據說手粗的候選人後來多能獲得聘用,原因是考官傾向挑選吃過苦頭的人出任警員[5]

執勤情況

當時的魯籍人員多不諳英語或是粵語,對香港社會了解有限。因此,魯籍人員往往被編成同一組別,其人員編號亦有別於一般廣東人。由於言語障礙,魯籍人員較少擔任接觸市面的巡邏勤務,而多成為衛哨部隊,被派往新界,逐步取代印度籍警員交通部衝鋒隊或是香港島山頂警區以及保衛港督府

其中位於港島山頂,開埠初期主要由英國人聚居,基於歷史因素,粵籍人員一般不願往該處工作,有趣的是當時洋人亦不太喜歡粵籍人員,反而對身材魁梧和品格單純的魯籍人員較具好感。因此當時中西警區及山頂範圍常可看見魯籍人員執勤。當時來往香港及中國的英國商船,為提防中國沿海海盜搶掠,會向香港當局僱用休更人員駐船,而被派遣上船的正是那些體格強健和飽經風浪的魯籍人員。

生活情況

遠道來香港服役的魯籍人員身處異鄉,與本地華人的關係比較為疏離。當中不少熱衷學習英語,以爭取晉升機會,當年不少魯籍人員在日後晉升至警長職級。

在服務條件中,魯籍人員享受特別待遇,包括優先入伙剛落成的警察宿舍(例如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在香港服務滿3年後可以獲准休假一季及免費乘搭輪船返回家鄉探親。當中不少人會回鄉結婚,並且攜眷回來香港落地生根。此外,魯籍人員於退休後,可以獲得海外僱員津貼。

警隊為了應付魯籍人員的飲食習慣,當年有魯籍人員駐守的警署均聘有山東人廚師,以供應山東口味的膳食。魯籍人員的食量非常驚人,有些人吃了兩份牛肉炒麵後,仍然會說「打了個底」而已。另外,每逢大時大節,在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生活的魯籍人員的家庭均會包餃子,因此該處在節慶日子均會傳出剁肉聲音。

招募終結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籍人員招募活動從此結束。可是至今,不少魯籍人員在港出生的後代,都繼續投效於香港警務處[6]

軼事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籍貫山東威海,其父梁忠恩為當年被招募來香港的一份子,曾經駐守於港督府太平山[7]梁忠恩晉升為警長後,曾經駐守鴨巴甸街警察宿舍。

相關參見

參考註釋

  1. Arthur Alison Stuart Barnes. . Grant Richards. 1902: xiii–xiv.
  2. 梁振英父山東來港當警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蘋果日報》 2014年7月28日
  3. 軍人加入香港警隊概況(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警聲》 第683期
  4. 香港威海衞警察 威名遠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警聲》 第919期
  5. 梁振英 獅子山下的獅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都市日報》2012年3月27日
  6. 香港警務處退役同僚協會專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警聲》 第829期
  7. 香港高官梁振英的威海故土情—身居香港怀桑梓 《威海晚报》 2007年7月1日

外部連結

《警聲》

其他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