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柄白鵝膏
鱗柄白鵝膏(學名:Amanita virosa),又稱毀滅天使、招魂天使、破壞天使 (Destroying Angel)[1],是一個隸屬於傘菌目鵝膏菌科鵝膏菌屬下的有毒真菌種。其為中至大型菇菌,全體白色,只是菌蓋的中央為淡黃色圓頂狀突起,濕時具黏性。[2]有膜質菌環,極易脫落[1]。此菇外貌似可食用的洋菇,但是毒性極強,會對肝臟造成損壞,是致死率極高的毒蕈。
鱗柄白鵝膏 | |
---|---|
保护状况 | |
科学分类 | |
界: | 真菌界 Fungi |
门: |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
纲: | 傘菌綱 Agaricomycetes |
目: | 伞菌目 Agaricales |
科: | 鹅膏菌科 Amanitaceae |
属: | 鵝膏菌屬 Amanita |
种: | 鱗柄白鵝膏 A. virosa |
二名法 | |
Amanita virosa (Fr.) Bertillon | |
鱗柄白鵝膏(Amanita virosa) | |
---|---|
子實層上有菌褶 | |
蕈傘凸面 或平坦 | |
子實層自由下垂 | |
蕈柄有環狀結構和外披 | |
孢印白色 | |
菌根真菌 | |
致死 |
特徵
廣泛分佈於北半球,初夏到秋季時,可在闊葉林或針葉林地上發現散生或群生的子實體。中型至大型、純白色。菌柄上有鱗片,有膜質菌環、根部有菌托。在菌蓋上滴3%的氫氧化鉀溶液會變黃色。孢子接近球形。與同樣具劇毒的白毒鵝膏菌(Amanita verna)很相似,但可以在其上滴氫氧化鉀溶液並不會變色、菌柄上也沒有鱗片、且屬小型來做區別。
毒性
在歐洲、北美被稱為「Destroying Angel」(毀滅天使),可見其毒性。在日本與「白毒鵝膏菌」(A. verna)、「毒鵝膏」(A. phalloides)合稱「猛毒菌御三家」,因此三種真菌常均被誤認為外觀相似的白色食用真菌,而誤食造成中毒。由於危險性太高,建議一般人別摘採白色的真菌來食用。
參考圖片
- 上部
- 菌褶、菌環
- 菌柄
參考資料
- http://tesri.coa.gov.tw/show_mushroom.php?id=176%5B%5D
- . [2011-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2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