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道MD-11
麥道MD-11(McDonnell Douglas MD-11),或称为波音MD-11(Boeing MD-11)是一款由麥克唐納-道格拉斯所生產、配置有3具發動機的廣體客機,其設計源自DC-10客機,但其機身、翼展則比DC-10長,機翼的兩端也加裝了小翼,而翼切面的設計也得以改良。MD-11提供了新引擎供買家選擇,在物料上使用了更多的複合材料,駕駛艙的設備也全面數位化。在進入21世紀後,各家航空公司所操作的MD-11已經完全退出客運用途,大部分的MD-11都被以聯邦快遞為主的航空貨運業者收購,改裝為貨機使用。
MD-11 | |
KLM的一架MD-11 | |
類型 | 三发喷气中长程2-4-2式广体干线民用飞行器 |
生產公司 | 麥克唐納-道格拉斯(1989—1997年) 波音(1997—2001年) |
首次飛行 | 1990年1月10日 |
服役 | 1990年12月 |
使用狀態 | 停產,客機已退役,貨機使用中 |
主要用戶 | 联邦快递 |
其它用戶 | UPS航空公司 汉莎货运 |
生產年份 | 1988-2000 |
生產數量 | 200 |
發展自 | 麥道DC-10 |
歷史
MD-11計劃於1986年12月30日首度亮相。沿襲自DC-10型客機,MD-11也是三引擎設計。開始時共從12家航空及租賃公司中接到92架訂單。首批MD-11於1988年3月9日起開始組裝,並於1990年1月10日以一架MD-11F貨機作首度試飛,至同年11月8日取得FAA的認證。首架MD-11客機於1990年12月7日交付予芬蘭航空,並於12月20日首度載客,該航班從赫爾辛基出發,前往加那利群島的特內里費島。但不久之後,MD-11的問題開始出現,包括其續航距離、耗油量等方面的表現均未如理想。雖然麥道公司針對以上問題改良,但仍然使MD-11聲譽受到影響。當中包括新加坡航空取消20架MD-11的訂單,改為購買空中巴士A340。
在麥道於1997年被波音收購後,MD-11客機也在不久後停產。根據波音的說法,當時的市場並不足於保證MD-11能繼續生產,同時在不少同廠及其他同類產品的競爭下,諸如波音777及A330/A340,以及雙引擎客機的營運成本較三引擎為低,使得MD-11的銷售量大減。可是,波音並沒有即時關閉MD-11的生產線,因為當時波音欠缺像MD-11般級數的貨機產品。因此,波音仍然以加州長灘(Long Beach)廠房生產MD-11貨機。最後一架出廠的MD-11貨機於2001年2月22日交付予德國漢莎航空。
麥道公司原先預計可銷售300多架MD-11,但最後只建造了200架。在MD-11於2001年2月停產前,全數MD-11均在原麥道位於長灘(Long Beach)的產品廠房組裝。
荷蘭皇家航空是世界上最後一家使用MD-11客機的航空公司,曾主要營運從荷蘭往來中南美、阿魯巴島、庫拉索、荷屬聖馬丁等殖民地航線。其MD11客機已於2014年10月25日作最後一次常規載客服務(KL672,從蒙特利爾到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1]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MD-11以DC-10為基礎改良而成(而非全新開發),因此其生產線編號從447起首[2],以承接前型DC-10從1-446的生產編號。
營運商
美國航空和達美航空的洲際航班曾於1990年代使用MD-11,其後把它們售予聯邦快遞。目前正在商业运营MD-11货機(商业客运的MD-11已全数退役)的航空公司共有聯邦快遞、漢莎货運、聯合包裹服務、沙特阿拉伯航空货运(全数封存中)。
MD-11共出產了五個版本,有客機及其延程型(-ER)、全貨機(-F)、可改裝貨機(-CF)、及客貨兩用機(-C),其中在客貨兩用機中,上層分為客艙及貨艙,而下層則為全貨艙。
MD-11可載285至410人,視乎其編排而定。一架滿載的MD-11客機(285人)可續航7,630海里(12,270公里)。
性能规格
MD-11(客機) | MD-11F(貨機) | MD-11C(客貨混合機) | MD-11ER(長距客機) | |
---|---|---|---|---|
載客量 (一級客艙) |
410 | . | 285 | 410 |
載客 (二級客艙) |
323 | . | 204 | 323 |
最大起飛重量 | 602,555磅(273,314公斤) | 602,555磅(273,314公斤) | 620,350磅(283,700公斤) | 630,500磅(285,990公斤) |
最大續航距離 | 6,821海里(12,633公里) | 3,910海里(7,242公里) | 6,691海里(12,392公里) | 7,240海里(13,408公里) |
最高巡航速度 | 945 km/h(510海里) | |||
長度 | 61.21公尺(200呎10吋) | |||
翼展 | 51.66 公尺(169呎6吋) | |||
高度 | 17.60 公尺(57呎9吋) | |||
動力 | 三具267千牛(60,000磅)普惠PW4460引擎、或276千牛(62,000磅)普惠PW4462引擎、或274千牛(61,500磅)通用电器CF6-80C2D1F涡轮风扇发动机。 |
重大事故
- 1993年4月6日,中国东方航空一架麦道MD-11(注册号B-2171)从北京经上海至洛杉矶的MU583航班在美国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南约950海里的太平洋上空飞行时,可能由于机组人员不慎碰到了飞机的前缘缝翼与襟翼控制杆,造成前缘缝翼伸出,导致飞机突然俯冲多次,最终备降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国际机场。此次事故造成两名乘客死亡,149名乘客和7名机组成员受伤,其中一名乘客瘫瘓,一名空服员脑部重伤。事故中飞机结构没有受损,但机舱内部受损严重。
- 1997年6月8日,日本航空706號班機為一架麥道MD-11(註冊編號:JA8580),由香港飛往名古屋,在志摩半島上空因機師失誤而急速下降,造成15人受傷,其中一人於事發20個月後傷重不治。
- 1998年9月2日,瑞士航空一架航班編號111號(機身编号HB-IWF)的MD-11客机,因头等舱加装的一套高级娱乐系统電路過熱造成短路,引起的火花点燃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隔热层,再由PET隔热层点燃了其它东西。在火勢不斷加劇的情況下,机上的电子元件仅个别几个设备可正常运转,導致飞机失控衝入大西洋后粉碎性解体,全机229人无一生还。此次事件被拍攝成《空中浩劫》第一季第四集“Fire on Board”(Fire in the Sky)。
- 1998年9月10日,中国东方航空一架编号为B-2173的MD-11客机执行上海经北京飞往洛杉矶的MU586航班,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起飞后不久因起落架故障返航,在前起落架控制失效的情况下紧急迫降在虹桥机场,全机137人无一死亡,9人在撤离时受伤。此事故次年被拍摄成电影《紧急迫降》。
- 1999年4月15日,大韩航空一架注册编号为HL7373的麦道-11型货机,执行KE6316次货运航班任务,于当天下午16时01分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目的地韩国汉城。机上载有86吨货物,主要是江浙一带生产,出口到韩国的纺织品、五金工具,还有一部分集成电路板。三分钟后,16时04分35秒,上海市地震局记录到一次1.6级地震,震中在闵行区莘庄一带。从虹桥机场的角度看,这次地震发生于机场中心165度方位,距离11.6公里处。此前16秒,上海虹桥机场发现韩国货机突然下降,从雷达上消失。此次事故起因系机组人员错把要求的1500米高度理解成1500英尺而贸然下降,使飞机在莘庄坠毁所致,机上3人和地面5人遇难。
- 1999年8月22日,香港正遭受颱風「森姆」侵襲,當晚一架中華航空(當時機身塗裝為華信航空)航班編號CI642的MD-11客機(機身編號B-150),於香港國際機場降落時,因機身過度傾斜而使機翼觸及地面並折斷,繼而全機翻轉,機輪朝天,事件導致3人死亡,210多人受傷,也是該機場啟用之後第一起空難意外。此次事件被香港電台拍攝成《火速救兵II》之「蓄勢待發」單元劇集。
- 2009年3月23日,聯邦快遞80號班機,由廣州飛往日本東京的一架MD-11F貨機(機身編號N526FE),於成田國際機場降落時因強風導致降落失敗,左邊機翼觸及地面後起火,機翼折斷,全機翻覆在跑道旁,随机产生粉碎性爆炸并且全机焚化,事件中两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 2009年11月28日,艾維特航空324號班機(MD-11F),在執行自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飞往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凱克的飞行任務時,机尾擦地後衝出跑道坠毁并瞬間起火爆炸。機上7人中有3人证实死亡,而4个伤者中1人重伤,3人轻伤。[5][6]事後机场封闭出事的1號跑道及在旁的3号跑道,並造成多班在浦东机场起降的班機延誤。
- 2010年7月27日,德国汉莎货运航空的一架航班号为8460号的MD-11F(注册号D-ALCQ),由法兰克福国际机场飞往沙特阿拉伯哈立德国王国际机场,该机在降落时坠毁,机身解体成两段,2名机组人员受伤。[7]
- 2016年6月6日,联合包裹服务航空公司的一架航班号为61号的MD-11F(注册号N277UP)由仁川国际机场飞往安克雷奇国际机场,该机在降落时冲出跑道,导致1,3号引擎脱离,前起落架断裂,所幸所有机组人员并无大碍。
交付情况
1990 | 1991 | 1992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共计 |
---|---|---|---|---|---|---|---|---|---|---|---|---|
3 | 31 | 42 | 36 | 17 | 18 | 15 | 12 | 12 | 8 | 4 | 2 | 200 |
其他
註釋
- McDonnell Douglas MD-11 : Complete list
- "KC-33A: Closing the Aerial Refuelling and Strategic Air Mobility Gaps" (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ir Power Australia Analysis APA-2005-02, 2005年4月16日. Retrieved: 2007年12月17日.
- . The Aviation Herald. [2010-03-29] (英语).
- . 新華網. 2009-11-28 [2009-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01).
- . Avient Limited. 2009-11-28 [2009-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1-25).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