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R四國2000系柴聯車

JR四国、土佐黑潮鐵道2000系柴聯車
使用2000系車輛、串掛運行的特急列車「四萬十·南風4號」
概覽
製造富士重工業
車輛總數80輛
2000系:64輛
N2000系:16輛
製造年份1989年-1998年
技術數據
車輛長度21,300 mm
車體2,839 mm
車體高度3,385 mm
軌距1,067 mm
車體材質不銹鋼
營運速度120 km/h
130(N2000系) km/h
供電制式非电化
電動機功率330ps(SA6D125H形)×2台 / 辆
355ps(SA6D125H-1形)×2台 / 辆(N2000系)
驅動裝置液力傳動
制動方式電氣指令空氣制動
安全防護系統ATS-SS

2000系柴聯車日语:)是四国旅客铁道(JR四国)和土佐黑潮鐵道的特急形柴聯車

概要

隨着四国島内的高速公路不断完善,行经土讃線的列车因为线路弯道大、坡道大,平均运行速度较低,难以与使用高速公路的巴士競爭,因此,JR四国与鐵道綜合技術研究所(鐵道總研)共同開發了此列车。

日本國有鐵道和其他JR不同,JR四國採用了类似私铁的四位数字做為車系型號,而且也没有使用「」(KiHa)等前綴文字,每節車廂單獨一個四位數車號,而非國鐵與其他JR的型號+流水號的兩段式車號編碼方式[1][注 1]。在此列车后的新型列车,如:1000形柴聯車、7000系電車、8000系電車、6000系電車、5000系電車、1500形柴聯車、8600系電車,均以四位数字来命名。

根据列车的制造年份,可分为以下三类:

試製列车「TSE」

2000系試製列车 TSE「しまんと51号」

1989年(平成元年)由富士重工業所制作的試製列车,共3辆[2]以「TSE[注 2]作为列车的愛称。最高运营速度为120km/h。

此列车於1990年獲得了铁道友之会的「桂冠獎」和「日本機械学会賞」,為JR四國自1987年成立以來首次獲獎的鐵路列車。

此车于2018年退出定期运行,2019年4月前废车、拆解[3]

量產車

2000系量產車「南風」

試製列车「TSE」性能试验后,在1990年至1993年间,于富士重工生产量產车共计61辆[2]。由JR四国土佐黑潮铁道共同拥有。最高速度与「TSE」相同,均为120km/h。

两辆车(2008,2218)在2005年的宿毛冲突事故中损坏严重,并于当年废车。2018年开始,2000系量产车开始正式因老化而废车。2202、2207形于2017至2018年间废车。2108、2203形于2018至2019年间废车。2003、2005、2011、2107、2204、2206、2209、2217、2219形于2019至2020年间废车。[3]

土佐黑潮鐵道共拥有一列四辆编成的列车(2030、2130、2230、2231)。现使用面包超人样式涂装。

N2000系

N2000系的转向架,可以看到振子装置

通称N2000系,以最高速度130km/h运营而开发的改良形列车。目前共有16辆,10辆配属高松运转所,主要用于涡潮号列车运行,剩余6辆配属松山运转所,主要用于宇和海号列车运行。全部车辆均由富士重工製造。

一头是N2000系量产先行车2458的涡潮号列车

相关车辆

智頭急行HOT7000系柴聯车,採用了本列车技術,但搭載了350馬力(SA6D125H-1A)的增強形引擎。

現況

運用

以下是列車的运用情况。

  • TSE
    • 已废车并拆解[3]
  • 量産車
    • 特急「宇和海」部分列车
    • 特急「ミッドナイトEXP高松」・「モーニングEXP高松」
    • 特急「南風」部分列车
    • 特急「四万十」部分列车
    • 特急「足折」部分列车
  • N2000系
    • 特急「涡潮
    • 特急「宇和海」部分列车[3]
    • 特急「Midnight EXP高松」・「Morning EXP高松」

脚注

  1. . 交友社.
  2. . 鉄道ジャーナル (鉄道ジャーナル社). 2015, 588: 99.
  3. . www.shikoku.org.uk. [2020-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9).

注释

  1. 採用四位数字来命名的私铁有阪急阪神京阪近铁名铁也有使用,但包含了「」和「」等前綴文字。
  2. Trans Shikoku Experimental」(四国横断实验)的简称[1]

相關條目

  • 摆式列车
  • JR北海道Kiha 281系柴聯車 - 以2000系柴聯車为技術基础开发的列车。
  • 智頭急行HOT7000系柴聯車 - 以2000系柴聯車为技術基础开发的列车。採用了N2000系的技术。
  • JR四国2700系柴油动车组 - 替换2000系的下一代特急列车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