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

西周太师太傅太保三公[2][3]。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位次上公,東漢無太師、太保,惟有太傅,為上公

三公是中國古代的官名。泛指辅佐帝王处理国务的次高官员。[1]具体包括的官职内容则分为两种:

北魏將太師、太傅和太保並稱為三師上公。《晉書‧天文志》:「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 其中位於魁第一星西的三公,即為現在的 三師 。相對古人各朝對星座的認識見解不同,三師 (星官)三公 (紫微垣)三公 (太微垣)或各有對應。

西汉丞相(后改大司徒)、太尉(后改大司马)、御史大夫(后改大司空)为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亦称三司。隋唐时成为最高荣誉头衔。

宋徽宗时,将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改为太师、太傅、太保(原来称三师)为三公。元代明清时的三公為太師太傅太保

元、明、清沿用此官作为大臣的最高荣誉头衔[4]

也有历史学家认为周代的三公是指司徒、司马、司空。

日本律令制時的三公是指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

高麗的三公是指大衛司徒司空朝鮮王朝領議政左議政右議政為三公,亦稱三政丞

三公職位在多數朝代中只是虛銜,為象徵性的榮譽職位,並無實際的權力與工作,因此各朝君主多半在有功大臣死後才追贈三公。

参考文献

  1. 周制:三公八命,出封時,加一命,稱上公。《周禮春宮典命》:「上公九命為伯,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九為節。」鄭玄注:「上公,謂王之三公有德者加命為二伯;二王之後亦為上公。」
  2. .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唯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唯其人。”
  3.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
  4. 元史.百官志一》:“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正一品。银印。以道燮阴阳,经邦国。有元袭其名号,特示尊崇。”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