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历史中国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至目前的经济发展过程,目前成为国内外发展经济学研究热点。主要研究论述有二元经济论、时间序列分析法及发展阶段论等。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間上海电机厂500匹马力电动机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間鞍山钢铁
十一五規劃期間三峽大壩完工
十二五規劃期間四縱四橫高鐵
十三五規劃期間國產客機上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新的中央政府通过一系手段,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恶性通货膨胀统一全国货币,建立统收统支的财政体系,强有力的控制了国家经济。1953年开始,在中国大陆实行了类似于苏联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被称作过渡时期总路线。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实行苏联式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该体制的弊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趋向严重。

自1978年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经济体制由旧有的不适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的苏联式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政府对经济依然有某种程度上的主导作用,与日韩模式相似。在这种改革下,在农村实现了第二次土地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取代了农业合作社,工业企业中的企业领导层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国有企业逐渐成为独立核算的市场主体,允许私人经营服务业以及轻工业,并打开国门,大量引进外资。这种经济体制在1992年后被中国政府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高速发展,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大陆经济规模迅速扩大,GDP总量世界第二,人均GDP从1979年的275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10279美元,东部沿海部分省市人均GDP已经超过两万美元,向高收入国家开始迈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对外贸易规模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进口国,173种制造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居第一,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发动机,外汇储备超过30000亿美元,2019年GDP总量超过十四万亿美元。

经济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1952-1976年,计划经济时期。经济运行轨迹宽幅振荡,计划调控痕迹明显,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可分为四个周期:1959-1961年,1964-1968年,1969-1973年,1974-1976年,后三个周期振幅减小。1959年创下GDP历史最高增速,1961年GDP历史负增长记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中国大陆经历长期战乱,经济波动和受创极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苏联式计划经济。1953年到1957年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在苏联帮助下开始恢复,以苏联援建156项工程为标志,优先快速发展重化工业替代进口巩固国防,而轻工业和农业处于一个次要地位。期间轻重工业投资比例为1︰7.3,严重向重化工业倾斜[1][2],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文章说法是:“基本奠定工业基础”[3]。又1955年出现经济过热冒进的苗头,后来“冒进”、“反冒进”、“反反冒进”成为中国共产党内政治斗争的其中一个主题。毛泽东在1957年八届三中全会上表达对反冒进若干做法的不满,称:“反冒进扫掉了多快好省,扫掉了《农业发展纲要》,扫掉了促进委员会,使六亿人民泄了气”。还说“反冒进离右派只有五十米远”。并要求要恢复促进委员会,“多、快、好、省”,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文章称:“这个批评,实际上是后来多次严厉批评反冒进和酝酿发动“大跃进”的开端。”[4][5]

但在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并导致大面积饥荒和死亡[6],同時中蘇關係大幅惡化,經濟協助完全終止。经济在1963年到1965年国家主席刘少奇领导下短暂恢复后[7],后来又受到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冲击[8]。到了文革结束后,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文章说法是“我们才不得不承认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9]。中国国家统计局称:“1978年轻重工业比例为43.1:56.9,轻工业产品严重匮乏。”[3]

第二阶段

21世紀初期GDP成長率與各國比較
  1. ) 1977-1980年,恢复性增长周期。1976年负增长,1977年大幅恢复性增长,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1979年,1980年继续恢复性增长。
  2. ) 1981-1990年,回落振荡周期。1989年出现投资消费双膨胀。1989-1990年,因應政治抵制導致的外商直接投資暴跌,進入两年“治理整顿”。
  3. ) 1991-1993年,快速增长周期。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1993年GDP增长率达到历史最高峰。其间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进一步推动经济高涨,政府管制撤廢,進入市場經濟階段。
  4. ) 1994-2001年,软着陆周期。使过快过热的经济增长逐步降温,1995年-1997年实现经济软着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凸显总需求不足,出现通缩趋势。1998-2001年连续4年增长率下降,2001年达到回调最低点。
  5. ) 2002年至2014年,经济高涨期。此一轮宏观经济高涨主要来自钢铁、电解铝、汽车、住房、旅游、教育等。
  6. ) 2014年起,经济進入中高速成長期。首要目標以提高服務業為主,並在第二產業領域深化改革,以技術和創新兩大方向並行。並壓制房地產投機,使GDP回到健康增長。

历年经济数据

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10]
年份GDP指标财政收入城乡居民生活
GDP
(亿元)
人均GDP财政收入
(亿元)
占GDP
比重(%)
人均可支配
收入
(元)
占人均GDP
比重(%)
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
占人均GDP
比重(%)
城镇居民家庭
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
人均纯收入
占人均GDP
比重(%)
农村居民家庭
恩格尔系数
2014636,13946,507140,35022.0520,16743.328,84462.010,48922.5
2013585,33641,908129,21022.0718,31143.726,95564.3235.08,89621.2337.7
2012532,87238,354117,25422.0016,67443.524,56564.136.2791720.639.3
2011472,88235,181103,74022.0014,58241.621,81062.236.36,97719.940.4
2010401,51330,01583,10220.7012,50841.719,10963.735.75,91919.741.1
2009340,90325,60868,51820.1010,96542.817,17567.136.55,15320.141.0
2008314,04523,70861,33019.539,93941.915,78166.637.94,76120.143.7
2007265,81020,16951,32219.318,56742.513,78668.336.34,14020.543.1
2006216,31416,50038,76017.927,21143.711,76071.335.83,58721.743.0
2005184,93714,18531,64917.116,36744.910,49374.036.73,25522.945.5
2004159,87812,33626,39616.515,64545.89,42276.437.72,93623.847.2
2003135,82310,54221,71515.994,99347.48,47280.437.12,62224.945.6
2002120,3339,39818,90415.714,51948.17,70382.037.72,47626.346.2
2001109,6558,62216,38614.944,05947.16,86079.638.22,36627.447.7
200099,2157,85813,39513.503,71247.26,28079.939.42,25328.749.1
199560,7945,0466,24210.272,36346.84,28384.950.11,57831.358.6
199018,6681,6442,93715.7390455.01,51091.954.268641.758.8
19859,0168582,00522.2447955.873986.253.339846.457.8
19804,5464631,16025.5224753.3478103.156.919141.361.8
19783,6453811,13231.0617144.934390.157.513435.067.7

失業率

城鎮就業人数变化 (1998-2003)

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的國家統計局有公布數據,但亦有民間依據實際經濟情況另做統計,兩者的差距不小。

  • 1979年,失業率為5.4%(實際失業率13.6%)
  • 1980年,失業率為4.90%
  • 1981年,失業率為3.80%
  • 1982年,失業率為3.20%
  • 1983年,失業率為2.30%
  • 1984年,失業率為1.90%
  • 1985年,失業率為1.80%
  • 1986年至1988年,失業率皆為2.00%
  • 1989年,失業率為2.60%
  • 1990年至1991年,由於制度創新,失業率又開始爆升。
  • 2013年,中國大陸官方的失業率為4.05%[11]
  • 2015年,国家统计局报告中國大陆這一年的官方失业率为4.09%。[12]

人民币汇率沿革

外匯和黃金儲備與債務比值

改革开放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照苏联方式,国家垄断对外贸易,规定人民币官价为1美元=2.6元人民币,此一汇率保持到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初期的汇率

因为汇率实行双轨制,出现了外币黑市,最高时,美元兑人民币超过1:10。

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

2005年7月21日19时,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人民币美元升值2%,初始化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稍后中国央行发布一篮子货币的构成:美元、日元欧元韩元新加坡元英镑马来西亚林吉特澳大利亚元加拿大元比重尚未透露。

中国大陆经济历史的发展经济学比较

通常在发展经济学比较上存在四种不同的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1. 纵向与民国时代如1949年经济状况相比
  2. 横向与若干不发达国家比,尤其是与邻国印度相比
  3. 1960年代开始与(前)苏联相比,主要是农业方面
  4. 1980年代开始与邻国以及亚洲四小龙相比
  5. 20世纪末开始与欧美發达国家相比,主要是经济增长率

在欧美发展经济学文献中,这种比较往往是第二和第四种

中国大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之后主要采取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但在2000年代,随着大量贸易盈余引发的中美、中欧贸易战人民币汇率问题,中国大陆的经济管理部门意识到中国大陆这样的大国经济需要转型为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较日韩,中国在发展过程的较早阶段转入了创建大规模的国内消费市场,借以调节诸如过高的亚洲储蓄率和过高的美国消费等的全球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

参考文献

  1. . [2016-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2. . [2016-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3. . 中国国家统计局. 1999-09-17 [2015-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4.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5.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5).
  6.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上册 第二篇 第八章 重压下的中国经济:"粮食产量下降和分配制度失误导致20世纪面积空前的饥荒"
  7.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上册 第二篇 第八章 重压下的中国经济 经济恢复,1963年至1965年
  8.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下册 第三篇 文化大革命及其后果 第六章 中国的经济政策及其贯彻情况 经济混乱(1966—1969 年):“尽管各个省份的混乱程度不尽相同,但绝大多数在 1967 和 1968 年两年中都经历了严重的混乱。”
  9.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8-08-01 [2015-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0. 历年中国(内地)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最近年份数据来源于统计公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根据历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按城乡人口比重推算。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12. . [2015-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 2006年5月8日《新闻周刊》:《未透露的中国故事》,作者史蒂芬·罗奇,王希译

外部链接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