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地铁6号线

佛山地铁6号线佛山地铁的一条規劃线路,屬於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首期線路全长約38公里,设站23座。全程大致呈南北走向,連接佛山市順德區、禪城區、南海區以及廣州市荔灣區。

佛山地铁6号线
概覽
營運地區中国广东省佛山市廣州市
服務類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所屬系統佛山地铁
目前狀況規劃中
起點站南村
石圍塘
技術數據
路線結構地下:全線
路線長度約38公里
正線數目双线
車站數目23
軌距1435毫米標準軌
使用车辆6節B型編組
擁有者佛山市鐵路投資建設集團

目前6號線的世紀蓮新城東段作為廣佛地鐵二期的一段,已於2016年12月28日開通運營。延長段則作為6號線一期(南村─小布、新城東─石圍塘)已被列入佛山市城市轨道交通(2017至2022年)建设规划方案當中[1]。惟最终延长段均未能进入第二期建设规划(2021至2026年)当中。

概要

6號線一期南起順德區樂從鎮南村,沿佛山大道南往北行進,然後大致轉向東,進入裕和路。隨後在華陽橋腳附近轉向東北偏北,下穿潭洲水道進入陳村鎮。穿過花卉世界後轉為西北,下穿東平水道進入桂瀾路,經過禪城區奇槎後隨即進入南海區。隨後在佛平二路口附近斜穿𧒽崗公園進入燈湖西路繼續往北,下穿佛山水道後轉入聯河路行走。在廣佛路口轉向東,沿廣佛路一直行走,進入廣州市荔灣區。最終沿芳村大道抵達終點站石圍塘。一期全線均在地下敷設,设车辆段一处。

同時遠期亦有規劃6號線二期,屆時將會把一期線路在廣佛路口拆解,並繼續沿嶺南路、桂和路大致往北延長,经里水镇进入广州市,再经槎头站进入国铁白云站,之后转入白云大道,至白云东平站为终点。而廣佛路口至石圍塘站一段則大致往西南延長,成為8號線獨立運營。

歷史

在早期規劃中,6號線起始於南海九江,經順德龍江大致往東北方向延伸,進入樂從。經過現佛山新城和陳村花卉世界之後進入桂瀾路行走。再轉入佛平路、南港路進入南海區平洲。

2014年下半年,佛山市軌道交通線網重新修編,因南海新交通定線行經佛平路,6號線故而放棄佛平路及以東一段的原規劃走線,改為繼續往北延伸進入里水鎮,取代原規劃5號線至里水鎮的支線,並最終經潯峰洲延長至廣州市白雲區西部的同德圍地區。南端則縮短至樂從鎮南村,佛山大道以南至九江一段轉交予5號線。其後遠期線網規劃进一步調整,里水鎮至廣州段截出作為8號線的一部分,6號線另外往北延長。但目前的线网规划再一次调整后,梳理了5、6、8号线在南海北部的走线,里水镇至广州段重新划归6号线。

另外因應近期客流需求,現時把規劃中6號線南村至廣佛路口段以及8號線廣佛路口至石圍塘段組合成6號線一期進行建設和運營,遠期再予以拆解延長,回復線網規劃。

車站

6號線一期共設23座車站,皆為地下車站。同時有8站與已知在建或規劃線路換乘。

換乘站

  • 樂從大道站:换乘14号线。7號線為遠期規劃線路,預留情況未知。
  • 小布站:换乘廣佛地鐵(1號線)。兩線十字交叉,而且本站將是廣佛地鐵拆解後與6號線的換乘站,預計兩線車站將統一設計和建設。
  • 東平站:换乘3號線。兩線十字交叉,本站作為廣佛地鐵二期車站建造時已經作出相應預留。
  • 花卉世界站:换乘2号线。兩線十字交叉,2號線建造時將會作出相應預留。
  • 石肯站:换乘4号线。兩線均為远期規劃線路,預留情況未知。
  • 南桂路站:换乘廣佛地鐵(1號線)。兩線大致平行,因廣佛地鐵建造时没有作预留,预计需经过站廳通道换乘。
  • 海五路站:换乘7号线。7號線為遠期規劃線路,預留情況未知。
  • 聯河路站:换乘10号线廣州地鐵19號線。10號線和廣州19號線均為遠期規劃線路,預留情況未知。
  • 滘口站:换乘廣州地鐵5號線。兩線十字交叉,廣州地鐵5號線建造時没有作預留,預計需經過站廳換乘。
  • 石圍塘站:换乘廣州地鐵11號線。兩線大致平行,廣州11號線建造時預留情況未知。

車站概況

站名[1] 换乘路线[2] 所在地 啟用時間 车站形式
6號線
石圍塘 廣州地鐵11号线 廣州市荔灣區 - -
芳村大道西
滘口 廣州地鐵:5号线(5 01)
黃岐羅村 南海區
學海路
渤海路
平安大道
聯河路
穗鹽西路
海八路
海五路
南桂路 广佛线(GF 12)
石肯 4号线
華社
奇槎 禪城區
花卉世界 2号线 順德區
新城東 2016年12月28日[GF2] 地下岛式月台
東平 3号线
顺德北站廣佛環線廣佛江珠城轨
世紀蓮
小布 广佛线 - -
騰沖
樂從大道
南村
註釋
  • 1 除與既有線路換乘的車站外,站名皆為暫定名。
  • 2 斜體標示的換乘線路尚未開通。
  • GF2 新城東至世紀蓮各站原屬廣佛線,故以其作為廣佛線車站啟用時的日期為準。

列車

因6號線是由廣佛地鐵二期拆解延長所得,相關車站土建已按照6節B型列車編組規模進行施工。因此6號線列車編組將維持6節B型編組不變。

參考

  1. . [2016-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