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道部落

凱道部落或稱凱道抗爭,是指2017年2月23日臺灣原住民族臺北市中正區凱達格蘭大道臺北賓館圍牆外,以表演接力的方式,反對蔡英文政府排除私有土地納入臺灣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而在表演接力這一天來到現場的我們,何嘗不也像是造訪一個移動的部落?」在凱道表演的原住民如是說,因此有「凱道部落」之稱[1]

凱道部落
人跳舞唱歌在「凱道部落」,2017年3月5日。
日期截至2017年2月23日 (2017-02-23)(1459天)
地點
方法
  • 抗議
  • 靜坐
  • 非暴力抗爭
  • 領導人物
  • Panay Kusui(巴奈·庫穗)
  • Istanda Husungan Nabu(依斯坦達霍松安·那布​)
  • Mayaw Biho(馬躍·比吼)
  • 臺北賓館圍牆外的凱道部落

    領導這次抗議活動的知名人物有:活動家巴奈·庫穗及其丈夫依斯坦達霍松安·那布​紀錄片製作人馬躍·比吼[2][3] 抗議的口號是「一起陪原住民族劃出回家的路」與「沒有人是局外人」。[4][5]

    歷史

    2016年8月1日原住民族日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代表政府向臺灣原住民族道歉,並宣布將設置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原轉會),親自擔任召集人。

    2017年2月18日,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發布施行。2月23日,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小教室(原轉小教室)反對《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排除私有地劃入臺灣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發動「凱道部落」定點抗議。[6][7][2][8][9]3月17日,中華民國總統府副秘書長兼原轉會執行秘書姚人多說,過去沒有哪一任政府會以總統府的高度來處理臺灣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問題,但「轉型正義不是變魔術」,需要時間和社會溝通,從公有地著手劃設臺灣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已經是跨出重要一步;政府推動轉型正義是為了和解、不是為了製造衝突,「不能陷原住民於不義」[10]

    5月2日抗議第69天,警方進行大規模清場,凱道部落許多裝置藝術品被警察當成垃圾清理。[11]

    5月30日,國立政治大學教授陳芳明東吳大學教授陳瑤華國立陽明大學教授黃嵩立國立東華大學教授施正鋒、作家朱天衣等人公開聲援凱道部落[12]

    6月2日抗議第100天,凱道部落之帳篷及文化藝術裝置被優勢警力在大雨中清除,清除之理由是排除占用道路妨礙交通。原住民族民族議會聯合行動發表聲明抨擊,在完全不符比例原則的粗暴驅離及破壞之後,姚人多緊接著補上一槍說「態度開放,隨時可談」[13],是兩手策略[14]

    6月3日凌晨4時,警察以未申請路權為由驅趕凱道部落,凱道部落改至台大醫院站1號出口抗爭。[15][16]

    台大醫院站1號出口外,凱道部落紮營地

    6月30日,原轉會第二次委員會議,完全沒有將《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排入議程。原轉小教室批評,原轉會是蔡英文唯一認可的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平台,不積極處理臺灣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問題,仍然是令人失望的「原地空轉」[17]

    8月1日,淡江大學教授包正豪表示,臺灣原住民族權利問題一直都不是藍綠問題、而是族群利益衝突,蔡英文政府再次證明所有道歉都是政治姿態、不過想搏個「進步」名聲[18]

    12月26日,前民主進步黨新竹市市長蔡仁堅接受中評社專訪時直言,轉型正義必須把歷史不正義全部考量在內,民進黨的轉型正義論述是「執政集團的轉型正義」,凱道部落至今依然在打臉民進黨的轉型正義論述[19]

    2018年3月31日,臺北市政府拆除凱道部落帳篷,巴奈批評臺北市市長柯文哲;她說,「不懂柯文哲的轉型正義」,儘管帳篷拆了,他們還會再來。[20]

    4月2日,巴奈發行EP《凱道巴奈流浪記》。

    8月13日,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原住民文化專班助理教授莎瓏·伊斯哈罕布德質疑,原民會遇到抗議就修改《諮商取得原住民族部落同意參與辦法》,為何原民會對凱道部落不理不睬[21]

    2019年5月20日,施正鋒表示,民進黨宣稱實現蔡英文在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時提出的轉型正義政見,卻局限在中國國民黨黨產爭議上、或是再加上白色恐怖部分;凱道部落抗議了兩年多,蔡英文政府視而不見;蔡英文政府無心處理原住民族政策,卻把蔡英文在2016年總統選舉時提出的原住民族九大政見偷天換日、號稱已達成九成[22]

    2019年11月19日抗議第1000天,台灣人權促進會表示,《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排除私有地劃入臺灣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是惡意曲解《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諮商同意權」的行使;凱道部落抗爭至今,「蔡英文政府所給的回應是無視、冷漠與分化」[23]

    2019年12月24日,國道收費員自救會會長孫秀鑾表示,中華航空空服員罷工事件國道收費員資遣抗爭運動、凱道部落、亞洲水泥等爭議案件,蔡英文政府已經多次跳票;如果政黨為了勝選而完全不把「政府誠信」放在眼裡,「人民只好繼續拚命」[24]

    註釋

    1. . [2017-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3).
    2. Hioe, Brian. . 破土(New Bloom). February 2017 [2017-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5).
    3. Quartly, Jules. . 關鍵評論網. 2017-03-17 [2017-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6).
    4. 莎瓏·伊斯哈罕布德、馬躍·比吼. . 蘋果即時 (台灣蘋果日報). 2017-04-25 [2017-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6).
    5. 夏曉鵑. . 獨立評論@天下. 2017-03-18 [2017-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6).
    6. . 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7-02-14 [2017-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2).
    7. Lai, Vanessa. . Mata Taiwan. 2017-05-08 [2017-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5).
    8. . 自由時報即時新聞. 2017-06-18 [2017-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5).
    9. 林益仁. . 報導者. 2017-02-24 [2017-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6).
    10. 仇佩芬. . 上報. 2017-03-17 [2020-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中文(台灣)‎).
    11. Bardenhagen, Klaus. . Deutsche Welle. 2017-05-20 [2017-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7).
    12. 吳佩旻. . 聯合報即時新聞. 2017-05-30 [2018-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30).
    13. 林修卉. . 台灣蘋果日報蘋果即時. 2017-06-02 [2018-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7).
    14. 原住民族民族議會聯合行動. .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2017-06-02 [2018-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0).
    15. 蔡慧玲; 邱福財. . 公視新聞. 2017-06-04 [2017-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7).
    16. 馬麗昕. . 上報. 2017-06-15 [2017-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7).
    17. 原轉小教室. . 苦勞網. 2017-07-01 [2020-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2) (中文(台灣)‎).
    18. 馮靖惠. . 聯合晚報. 2017-08-01 (中文(台灣)‎).
    19. 黃文杰. . 中評社. 2017-12-26 [2018-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8).
    20. . 民視新聞. 2018-03-13 [2018-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7).
    21. 洪與成. .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2018-08-13 [2018-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30) (中文(台灣)‎).
    22. 林冠妙. . 民報. 2019-05-20 [2019-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中文(台灣)‎).
    23. 台灣人權促進會. . 苦勞網. 2019-11-19 [2020-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4).
    24. 孫秀鑾. . 苦勞網. 2019-12-24 [2019-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5).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