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議
抗議指對某人、某國、某單位的言論、行為或措施表示強烈反對的行為,在社會學與政治學上常指群體性的反對行為[1][2][3]。抗議的方式多種多樣,從個人在街頭演講到某個群體在街頭進行示威的行为等。抗議者可能通過公開、有力的方式組織抗議,使其意見被聽取,來試圖影響大眾舆论或者政府政策,也可能採取直接行动,來試圖直接制定它們想要的改變[4]。如果抗議是為實現特定目標而進行的系統性的、和平的非暴力運動的一部分,並且涉及使用壓力和說服力,則抗議会被认为不仅仅是单纯的抗议而是公民抵抗或非暴力抵抗[5]。
系列条目 |
革命 |
---|
政治主題 |
由於多樣化的自我表現及抗議在理論、實踐或外觀上可能被政府的政策(比如需要申请抗议许可)[6],經濟環境,宗教規範,社會結構或媒體壟斷所限制。出动防暴警察即為政府的一種常見應對方法。
抗議自身有时可能是緣由反抗議。這種情況下,反抗議者會針對原抗議的反對行為進行抗議。
歷史事件
抗議的形式
抗議的形式多種多樣[7]。集體行為動態收集計劃()和全球非暴力行動數據庫[8]是目前全世界內兩家主要收集抗議數據的計劃。集體行為動態收集計劃認為抗議主要包含以下形式[9]:
- 示威及集會:示威,集會或類似的行為往往是指不進行越過警戒線且不进行守夜的抗議活動。常常與演講,歌唱,傳教有關。
- 游行:指從一處移動到另一處的行為,抗議者往往會在這個過程中攜帶標語、牌匾等。
- 守夜
- 公民不服从
- 拟剧示威:常被認為屬於行為藝術。
- 車隊示威:抗議者通過駕駛載具進行抗議。
- 傳播信息:形式多樣,包括請願、遊說、大規模寫信等。
- 象徵展示:例如展示光明节灯台、塗鴉、標語或者大批人群站在同一區域表示不滿。
- 暴動:常指大規模,使用暴力對抗他人、物品、警察或建築的行為。
- 罷工、裝病抗議、消極怠工或是類似的勞工抗議:談判失敗后进行的罢工及野猫罢工。
- :有組織地不買某類物品,或不進行某項服務。歷史上知名的這類活動有聯合抵制蒙哥馬利公車運動等。
- 成立新組織:舉行發布會宣佈建立新組織以表達不滿。
- 訴訟抗議:通過訴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常由組織進行。
- 非人式抗議:在公共場合使用物品代表抗議者進行抗議。在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歐洲抗議中尤為常見。
另见
- 反全球化运动
-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 两分钟仇恨
- 批鬥
- 爱麦虞埃尔·果尔德施坦因
- 1992年洛杉磯暴動
- “我抗议”
- 抗议艺术
- 抗議權
- 真理永恆
註釋
- . 汉典. [2020-09-30].
- . www.merriam-webster.com. [2020-03-04] (英语).
- . www.macmillandictionary.com. [2020-03-04] (英语).
- St. John Barned-Smith, "How We Rage: This Is Not Your Parents' Protest, " Current (Winter 2007): 17-25.
- Roberts, Adam. Ash, Timothy Garton , 编.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2–3. ISBN 978-0-19-955201-6.
- Daniel L. Schofield, S.J.D. . in the FBI's Law Enforcement Bulletin. November 1994 [16 December 2009].
- Kruszewski, Brent Baldwin, Jackie. . Style Weekly. [2017-03-29].
- Global Nonviolent Action Database
- . Stanford University.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