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軒
劉國軒(1629年-1693年[1]),字觀光,福建汀州長汀人,另一說為武平人[2],為鄭氏王朝重要的軍事領袖,活躍於對抗清朝的戰爭。劉國軒善於利用間諜,掌握敵軍的詳細動向,因此經常戰勝,才有「劉怪子」這綽號的產生[3]。在澎湖海戰擔任統帥,卻被施琅擊敗。戰後不但反對出兵攻佔呂宋延續東寧國祚,甚至力主舉國投降於滿清,幼主鄭克塽最終從之,鄭氏王朝從此滅亡[4]。後來,台灣日治時期的連橫撰寫《台灣通史》時,將其立於《列傳一》中。
劉國軒 | |
---|---|
出生 | 1629年 大明福建汀州長汀或武平 |
逝世 | 1693年(64歲) 大清 |
职业 | 鄭氏王朝重要的軍事領袖 |
生平
早年
劉國軒生於明崇禎二年(1629年),本為清朝漳州的把總,永曆八年(1654年)底,劉國軒打算改投鄭成功,接應明鄭軍收復漳州,事後鄭成功任命劉國軒管護衛後鎮。後來劉國軒也參與永曆十三年(1659年)圍攻南京、永曆十五年(1661年)進攻台灣等戰役。
永曆十八年(1664年)鄭經退守台灣,為了獲得充足的糧食,派劉國軒前往半線屯田。但是鄭氏王朝擴張領土的行動,威脅到統治台中一帶的大肚王國,雙方的衝突已無法避免。永曆二十四年(1670年)大肚社、沙轆社、斗尾龍岸社舉兵反抗,這次事件規模不小,就連鄭經自己也親征。劉國軒先後擊敗沙轆社、大肚社,將沙轆社的平埔族從數百人屠殺只剩6人[5],逼迫大肚社遷往埔里,水里社(原位今龍井區)逃往水。再和鄭經一起進攻斗尾龍岸社,雙方互有勝負,殘餘居民退守山區,鄭軍只燒毀其聚落就撤退[6]。
粵東戰役
永曆二十八年(1674年)鄭經響應三藩事變,卻因為領土糾紛和耿精忠決裂,耿精忠派20000人進攻泉州,鄭經派劉國軒迎戰。兩軍在塗嶺相遇,劉國軒派兵繞到耿軍後方將其擊敗[7]。
永曆二十九年(1675年)鄭經與耿精忠和解,改派劉國軒增援潮州總兵劉進忠,對抗尚之信。五月經過長久僵持,鄭軍糧食不足,劉國軒退往鱟母山,並把剩餘的糧食擺在車上[8],設法穩定軍心。尚之信繞小路來進攻,鄭軍因無法撤退而冒死突進,劉國軒再追擊敗退的尚軍,總共斬殺約20000人、俘虜7000人[9]。這場戰鬥鄭軍只以數千人,就擊敗清軍數萬人,劉國軒的勇名因此威震粵東。
永曆三十年(1676年)尚可喜病情惡化,加上吳三桂攻陷肇慶、韶州等地,廣東清軍人心開始動搖,尚之信只得加入反清陣營,並割讓惠州給劉國軒[10]。可是鄭軍於十月(11月)在烏龍江被清軍擊敗,其餘領地相繼被攻陷,局勢開始對鄭氏王朝不利。永曆三十一年(1677年),劉進忠、尚之信都已投靠清朝,劉國軒以惠州難以防守,退回廈門和鄭經會合。
閩南戰役
永曆三十二年(1678年)鄭經企圖恢復之前的聲勢,以劉國軒為統帥進攻海澄。劉國軒先於二月十日(3月10日)燒毀江東橋,切斷漳州、泉州之間的聯繫。不過清軍陸續趕來增援,劉國軒便在漳州、海澄一帶進行游擊[11],使得清軍無法判斷他的意圖,只能在各地來回奔波。劉國軒先後擊敗水頭、祖山兩地的清軍,並於閏三月十八日(5月8日)開始包圍海澄[12]。
劉國軒為了孤立海澄,在城外挖水道,引河水來包圍城池,水道外再挖壕溝,並在壕邊安置大炮[13]。五月清軍奇襲在祖山的劉國軒,並試圖填平城外的壕溝,卻遭到劉國軒炮擊,清軍死傷慘重,再也沒有能力解救海澄。經過長久的包圍,海澄嚴重缺糧,清軍甚至吃馬骨頭充飢[13],劉國軒終於在六月初十(7月28日)攻陷海澄,並以此項功績受封征北將軍、武平伯。
接著劉國軒佔領泉州全部的屬縣,只剩泉州府繼續堅守,經過二個月的包圍仍無法攻陷。這時防守定海的蕭琛被清軍擊潰,謊報清軍大舉出動[14],鄭經因此召回劉國軒,清軍趁勢奪回失去的領地。後來鄭經發現真相,將蕭琛處死,再派劉國軒進攻漳州。九月十九日(11月3日)[15]劉國軒率領20000人,和清軍在龍虎山(或叫蜈蚣山)交戰,劉國軒連續擊退胡圖、姚啟聖兩隊,卻遭耿精忠擊敗[16] 。
永曆三十三年(1679年)劉國軒佔領果堂寨,和固守江東橋的姚啟聖對峙。劉國軒打算強化果堂寨的防禦,率領2000人在果堂寨後方的坂尾築寨[3],工程還沒完成,就遭數萬清軍的攻擊。劉國軒靠大炮壓制清軍攻勢,再以火銃追擊敗退的清軍,坂尾寨得以順利完成。
晚年
永曆三十四年(1680年)鄭軍因長久缺糧,軍心開始動搖,海澄向清軍投降。劉國軒只得返回廈門,卻發生軍隊暴動[17],劉國軒認為廈門已無法固守,便和鄭經一起退守臺灣。鄭經約八個月後去世,劉國軒加入了馮錫範領導的東寧之變,殺監國世子鄭克臧,改立馮錫範的女婿鄭克塽繼位延平王,劉國軒受封武平侯[18],前往澎湖修築砲台防範清軍。
永曆三十七年六月十六日(1683年7月10日)施琅進攻澎湖(詳見澎湖海戰),劉國軒靠著炮船擊退清軍。到了二十二日(16日),風向突然從西北風轉成南風,施琅順著風勢擊敗劉國軒。戰後,劉國軒首先提議向清朝臣服,並阻止進攻呂宋(菲律賓)的計畫。七月十五日(9月5日)和鄭克塽一起向施琅投降,清朝授任劉國軒為天津總兵,並將劉國軒一家遷往北京,改隸漢軍八旗。
反對進攻呂宋
西元1683年,劉國軒於澎湖海戰中敗於施琅,逃回承天府(今臺南市)。戰後,宰輔馮錫範召開文武會議,與黃良驥、洪邦柱以及中書舍人鄭得瀟共同奏請幼王鄭克塽攻佔呂宋島,以延續東寧國的國祚。施琅此時派遣曾蜚前來招撫,並以總兵之職欲誘降劉國軒,劉國軒因而主張舉國投降滿清,並且拉攏馮錫範以及眾多將領,東寧王國遂亡。[20]
参考文献
- . [2008-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8).
- 《臺灣外記》、《重纂福建通志》記載為長汀人,《閩海紀要》記載武平人
- 彭孫貽,《靖海志》,頁89
- 夏琳,《閩海紀要》,卷之下:「拱柱恐世孫投誠,有意外之患,乃議奉公子鄭明往攻呂宋,再造國家,以存鄭祀;世孫從之。輜重已移在船,會有傳其欲大掠而去者,國軒止之;不果行。」
- 連橫,《臺灣通史·卷十五·撫墾志》,頁416
- 郁永和,《裨海紀遊·番境補遺》,頁56
- 《靖海志》,頁76
- 《靖海志》,頁78
- 鄭亦鄒,《鄭成功傳》,頁29
- 《靖海志》,頁35
- 江日昇,《臺灣外記》,頁333
- 劉國軒進攻海澄的時間,《靖海志》、《閩海紀要》、《臺灣外記》等都記載於三月十八日(陽曆4月9日),但上述史料都說圍城經過83天於六月初十(7月28日)攻陷,兩者相距的天數不會是83天。依照《鄭成功傳》為閏三月十八日(5月8日)才符合。
- 《靖海志》,頁85-86
- 夏琳,《閩海紀要》,頁54
- 《清聖祖實錄選輯》,頁90/
- 《鄭成功傳》,頁34
- 《靖海志》,頁91
- 《彰化縣志稿》:「十月,得施,克𡒉孤立無援,慘遭殺害,東寧變出非常,錫範擁克塽嗣襲,權爲所攬,封軒武平候。」
- 《清聖祖實錄選輯》,頁144
- 《臺灣外紀》,卷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