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人格障碍

反社會人格障礙英語:,ASPD) 是人格障碍的一種,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歸類於第二軸發育障礙/人格異常類別B,必須超過18歲才能夠被診斷為反社會人格[1][2]。特徵是長期無視或侵犯他人,常表現為道德意識或良心低落[3]。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是公認的最難治療的心理障礙之一[4][5]

反社会人格障碍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症状反社會行為, 詐騙, 暴力, 難以控制行為和衝動
类型B型人格疾患[*], 人格障礙
治療心理治療
分类和外部资源
醫學專科精神病学心理学
ICD-10F60.2
ICD-9-CM301.7
DiseasesDB
MedlinePlus
Patient UK反社会人格障碍

自心理醫學發現此人格障礙,近百年來便有不同醫學名詞出現,大致為:無罪感(Guiltlessness)、精神病態性人格卑劣(Psychopathic inferiority)、悖德症(Moral insanity)、悖德痴愚(Moral imbecility)。現代則多為用反社會人格(Sociopathy)等醫學名詞。

精神病態/心理變態(Psychopathy)和反社會人格障礙的概念之間已作了區分,許多研究人員認爲精神病態是一種與ASPD重疊,但有區別的疾病[6] [7][8][9][10]

演化心理學認爲,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表現出的行爲是心理機制的正常功能,有利於遠古祖先在特殊情境下採取欺騙行爲;因爲他們不理會用於維持互惠合作的社會規範 ,損害了其他人的繁殖利益,故被臨牀心理學家錯誤地視作一種疾病[5]

症狀與診斷標準

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DSM-5)的定義,反社會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A. 從十五歲開始,廣泛的「漠視及侵犯他人權益」的思考或行為模式,以下七項診斷準則中至少三項 (或以上):
  1. 不能符合社會一般規範對守法的要求,表現於一再作出侵犯法律或社會規範的違法行為。
  2. 狡詐虛偽:表現於一再說謊、使用化名、為自己的利益或娛樂而詐欺、欺騙、哄騙、愚弄他人。
  3. 做事衝動或不能事先計畫。
  4. 易怒且好攻擊:表現於一再打架或攻擊他人身體(所有一切以傷害他人為目的的動作或想法)。
  5. 行事魯莽,不在意自己及他人安危。
  6. 經久的無責任感,表現於一再無法維持經久的工作或信守財務上的義務。
  7. 缺乏悔恨,羞恥和內疚感,表現於無動於衷或合理化對他人的傷害、虐待或偷竊。
B. 十八岁才能进行诊断。
C. 有證據顯示個案十五歲以前為品行疾患的患者,即通常十五歲前即有行為障礙(conduct disorder,一種持續性的行為模式,此行為模式侵犯他人的基本權利或破壞了社會規範)。
D. 反社會行為不僅僅只發生於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發作的病程中。

成因

遺傳

在可能涉及的特定基因中,MAO-A基因被關注,其可分解單胺神經遞質(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各種研究基因與行為關係的研究表明,導致產生較少MAO-A的基因變異,例如啟動子區域的2R和3R等位基因,與男性的攻擊行為有關。這種聯繫還受到早期生活中負面經歷的影響,有低活動性變體(MAOA-L)的兒童比受到高活動性變體(MAOA-H)的兒童遭受虐待的可能性更大。

SLC6A4的基因,是另一個與反社會行為和人格特質有關的基因。

通過2016年發表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已經確定了ASPD的其他多種基因候選物。

激素和神經遞質

大腦受傷可能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標準發育受到破壞,從而導致激素釋放,從而改變正常發育模式。睾丸激素是一種激素,在大腦的侵略性中起著重要作用(需要引用)。

雖然較低的血清素水平可能與ASPD相關,但也有證據表明,在許多實驗中,血清素功能下降與衝動和攻擊性高度相關。衝動與血清素代謝異常有關。

一些研究發現,在受虐待兒童中,單胺氧化酶A與反社會行為之間存在關聯,包括行為障礙和成人反社會人格障礙。

神經學

反社會行為可能與頭部創傷有關。反社會行為與右半形核,左島和額極皮層的灰質減少有關。

表現出反社會行為的人表現出前額葉皮層活動減少。前額葉皮層參與許多執行功能,包括行為抑制,提前計劃,確定行動後果以及區分是非。

CSP(Cavum septi pellucidi)是邊緣神經發育不良的標誌,它的存在與某些精神障礙(例如精神分裂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存在鬆散的聯繫。一項研究發現,與對照組相比,有CSP者的反社會人格障礙的水平明顯更高。

環境

有人猜測他們可能是在成長過程中,遇到某些原因導致他們對社會失去信任,例如:家暴、偏誤教導、家庭背景等等;進而影響到思想上的異常。

另一種看法是,他們生理上的缺陷使得他們難以學得制約反應,也有人認為他們只是善於逃避心中不舒服的感受而已,但是這些揣測不僅缺乏理論依據,也顯然與反社會人格的特徵有所矛盾而不知所云,尤其反社會人格者遭證實的無情感反應、無良心制約、無道德意識及無罪惡感的事實,突顯出"逃避心中不舒服感受"的說法非常荒謬無稽。

文化影響

臨床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論認為疾病受文化方面的影響。關於法律體系應在多大程度上識別和接納具有ASPD初步症狀的患者,也一直在爭論不休。

有爭議的臨床精神病醫生Pierre-ÉdouardCarbonneau指出,誤診的可能是災難性的。由於缺乏足夠的證據,無法診斷的文化或環境影響,精神醫生需要忽略,用他的話說,是“謹慎行事”。

治療

一些方法將側重於親社會行為的有形的物質價值,而摒棄反社會行為。

藥物在治療反社會人格障礙方面的應用仍未得到很好的探索,並且尚未有FDA批准專門用於治療ASPD的藥物。2010年的一項研究在ASPD患者中使用藥物的研究進行了審查,其中8項研究符合審查的選擇標準,得出的結論是,關於使用各種藥物治療ASPD問題的嚴格證據目前尚無定論。[11][12]儘管如此,諸如抗精神病藥,抗抑鬱藥和情緒穩定劑之類的精神藥物仍可用於控制症狀。

“除非對社會和他人造成危害,否則未經過病人同意不得強制就醫”也是屬於聯合國人權文件的一部分。

流行病學

兩項北美研究和兩項歐洲研究中發現,反社會人格障礙最常見於男性而不是女性,男性被診斷出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可能性是女性的三到五倍[95][90]。

作為流行病學流域(ECA)研究的一部分,發現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男性濫用酒精和非法藥物的可能性是沒有ASPD的男性的三到五倍。在一項針對患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男性和女性的研究中,與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濫用藥物。

被關押的罪犯中,診斷為反社會人格者的比例約為診斷為精神病態者的兩到三倍。多數在海爾氏精神病態量表(Hare Psychopathy Checklist,簡寫為PCL-R)得高分的亦通過反社會人格的診斷標準,而許多反社會人格的診斷標準的在PCL-R上並未得高分[13]

歷史

DSM的第一版於1952年列出了反社會人格障礙。

1968年的DSM-II重新排列了類別,“反社會人格”被列為十種人格障礙之一。

參考文獻

  1. 《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 瑪莎·史圖特著 陳雅汝譯 ISBN 978-985-124-802-8
  2. (中文)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 . [2019-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4).
  4. 蒋奖 许燕. . 心理学探新. 2004, (92): 52.
  5. Buss, David M. .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5: 446. ISBN 9787100110532.
  6. Farrington DP, Coid J. .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82 [12 January 2008]. ISBN 978-0-521-65194-3.
  7. Patrick CJ. . Guilford Press. 2005 [18 July 2013]. ISBN 9781606238042.
  8. Hare RD. . Psychiatric Times (New York City: UBM Medica). 1 February 1996, 13 (2) [19 Ma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8). 已忽略未知参数|url-access= (帮助)
  9. Hare RD, Hart SD, Harpur TJ. (PDF).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August 1991, 100 (3): 391–8 [19 May 2017]. PMID 1918618. doi:10.1037/0021-843x.100.3.39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9-26). 已忽略未知参数|url-status= (帮助)
  10. Semple D, Smyth R, Burns J, Darjee R, McIntosh A. .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448–449 [2020-05-16]. ISBN 978-0-19-8527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0).
  11. Khalifa N, Duggan C, Stoffers J, Huband N, Völlm BA, Ferriter M, Lieb K. .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0, (8): CD007667. PMC 4160654. PMID 20687091. doi:10.1002/14651858.CD007667.pub2.
  12. Patrick, Christopher J (Editor). (2005) Handbook of Psychopathy. Guilford Press. Page 6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