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律

啤律馬來語)是馬來西亞吉隆坡市中心东南部的一個區域,與半山芭葛京馬魯里花園為鄰,名稱來源於位置橫貫其核心區域的啤律(Jalan Peel)。啤律是蕉賴的老社區,早期是政府宿舍及非法木屋區,隨著吉隆坡市政府推行“零木屋計畫”後,當地的非法木屋已逐步被剷除,改建為高密度的綜合商業及住宅區[3]

啤律
聯邦直轄區吉隆坡市的次分區
Jalan Peel
其他文字轉寫
  爪夷文جالن ڤايل
  淡米尔文
啤律街景

旗幟

徽章
格言:[1]

“准备为一个优秀的城市做出贡献”
啤律
啤律吉隆坡马来西亚的位置
啤律
啤律吉隆坡马来西亚的位置
坐标:3°7′50″N 101°43′23″E
国家 马来西亚
联邦直辖区 吉隆坡
选区蕉賴
地方政府吉隆坡市政局
政府
  市长诺希山·阿末达兰
人口数据[2]
时区马来西亚标准时间UTC+8
邮政编码55100
电话区号+6-03 22
車牌編碼V或W
網站www.dbkl.gov.my

歷史

啤律是以英屬馬來亞時期的布政司(,職位相當於今馬來西亞聯邦政府首席秘書、香港政務司長)貝璐()的名字命名[註 1],貝氏亦曾任英屬香港第18任港督。[4]

啤律為上世紀吉隆坡主要的非法木屋聚落,這些非法木屋於19世紀末英殖民時期開始湧現,因馬來半島盛產錫礦,英殖民政府統治時期,馬來半島的建設,大部分係以殖民政府的利益為主,英殖民政府為增加錫礦的產量,從中國南方引進大量的華工。當時,通往礦區的道路主要分為幾個段落,包括安邦路、峇都路()等,當時政府並未考量住宿問題,於是南來的華工唯有自行搭建臨時住所,為了工作方便,多選擇離工作場合最近的地方落腳,啤律便是燕美礦工的落腳之處。

礦業的發展,使吉隆坡迅速發展,也引入更多的華工前來,雖然在1891年,英殖民政府就開始針對馬來亞各個城市推行土地管理制度,但當時政府並為大肆建造宿舍提供給南來的華工,而是將這些非法木屋視為解決都市居住問題的方案,甚至開拓新區,以供更多非法木屋的興建。

在20世紀30年代左右,吉隆坡各行業蓬勃發展,因此啤律的非法木屋不再以礦工為主,加上政府寬鬆的管制,及其鄰近市中心的地理位置,啤律的非法木屋區開始進入大肆擴張的時期,甚至出現各類小型工廠、運輸行業、夜市等各類商業活動,但主要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在50至60年代的,英殖民政府與馬來亞共產黨對峙,引發緊急狀態,許多非法木屋都被政府劃為華人新村,進行集中營式的管理,但啤律因鄰近吉隆坡市中心,馬來亞共產黨成員鮮少躲進啤律,因此並無將啤律編入新村進行管理。

馬來西亞獨立後,雖然政府開始制定《1965年國家土地法令》,並明文規定將啤律的木屋定義為“非法”,但因政府並無強烈執行相關政策,因此啤律的木屋區持續留存,甚至為改善居民生活條件,為他們提供自來水、電力等服務。直到90年代,政府推行"零木屋計畫",才開始逐步拆除這些非法木屋,並將住戶安排遷移至市郊武吉加里爾蒲種人民組屋[5][6]

啤律的北端亦興建了4棟分別9層與14層的人民組屋-拉沙瑪納人民組屋(),總計650個單位,於2007年竣工並開放入住。[7]

文化景觀

早期啤律的居民以華人為主,当地人約80%的居民是客家人,其餘的則是福建人與廣東人,因此客家話是當地主要的流通語言。許多在當地營業的餐廳,都以販售客家美食為主,其中釀豆腐為當地代表性美食之一。在90年代起,啤律因吉隆坡市區大量建築工地的發展,才出現外籍勞工居住的情況。

因啤律早期是華人聚集之地,且人口聚集,許多租戶都會在住家門口擺攤營業,因此許多吉隆坡著名的華人美食是從啤律起家,如釀豆腐椰漿飯牛腩麵燒臘豬肉粉等。由於當地的非法木屋已陸續被拆除,許多當地的老字號餐廳也遷移至吉隆坡其他地區,但目前仍有部分大排檔仍聚集在啤律皇后茶室前,被當地人稱為“啤律為食街”。[8][9]

商業活動

位於蕉賴路旁的雙威偉樂城

啤律有兩間商場,分別為393廣場(Plaza 393)及雙威偉樂城(Sunway Velocity)。393廣場的主要租戶原本為家樂福,在2012年家樂福撤出馬來西亞市場後,改由永旺集團旗下的量販店品牌—Aeon Big入駐,因經營不善,於2018年改由NSK霸市經營。雙威偉樂城於2016年12月開幕,為雙威集團在蕉賴地區最大的綜合開發案,該開發案包含商場醫院、教育機構、住宅、酒店,開幕後即成為蕉賴地區人流量最高的商場之一,最大特色是聚集多家中國餐飲和商店。[10]

交通

鐵路

啤律位於3 安邦线馬魯里站9 加影线葛京站之間,雙威偉樂城設有空橋及有蓋人行道連通兩站。

車站編號車站名称原文名车站服务
 AG13  SBK22 馬魯里站Maluri3 安邦线9 加影线
 SBK21 葛京站Cochrane9 加影线

政治

啤律屬於蕉赖國會議席,該議席在馬來西亞下議院的代表为来自希盟行动党陳國偉[11]

注释

  1. 啤律在英殖民時期被稱為“”,馬來西亞成立後以馬來文命名為“”。啤為“”之音譯,律則為早期一帶華人對“”的翻譯。

参考资料

  1. . www.dbkl.gov.my. [2020-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2. (PDF). 马来西亚国家统计局. 2010年更新 [2012-04-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5-22).
  3. . 南洋網. 2018-04-18 [2020-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8).
  4. . 關鍵評論. 2019-10-07 [2020-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6).
  5. 廖诗弦. . 吉隆坡: 拉曼大型中华研究院中文系. 2016.
  6. . The Malaysian Insight.
  7. . Landbar. [2020-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5).
  8. . 星洲日報. 2020-03-16.
  9. . OpenRice. 2017-03-30.
  10. . 馬來西亞東方網. 2019-10-10 [2020-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1).
  11. . www.parlimen.gov.my. [2020-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啤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