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恭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满语穆麟德hiyoošungga gungnecuke gosin hūwangheo太清hiyouxungga gungnequke gosin hvwangheo1660年4月28日-1723年6月25日),乌雅氏,正黄旗包衣,后抬入满洲正黄旗。護軍參領、后追封一等承恩公魏武之女,膳房总管額森之孫女。康熙帝之妃,雍正帝生母。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宮女→嫔→德嬪→德妃→聖母皇太后
前任:慈和皇太后
繼任:崇慶皇太后
烏雅氏
徽号仁壽皇太后(徽號未上,皇太后即駕崩)
宮號永和宮
旗籍正黄旗包衣→正黄旗满洲
出生顺治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1660年4月28日)
婚姻名份皇太后
逝世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丑刻(1723年6月25日)(63歲)
 大清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谥号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聖仁皇后
墓葬清景陵
親屬
父親护军参领追封一等承恩公魏武
母親塞和里氏
圣祖仁皇帝玄燁
夫之父世祖章皇帝福临
夫之嫡母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夫之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夫之正室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
夫之繼室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兄弟一等公散秩大臣博启
姊妹阿灵阿之妻
世宗憲皇帝胤禛
胤祚
恂勤郡王胤禵
皇七女
固伦温宪公主
皇十二女

出身背景

烏雅氏原為滿洲正黄旗人包衣佐领(與孝敬憲皇后之父费扬古初時,經由皇太極的旨意,亦是令入包衣佐領)[1],雍正朝抬旗至满洲正黄旗人。烏雅氏之親族亦合編一佐領,以一等公散秩大臣舅舅伯起管理[2]

据八旗氏族通谱的记载,孝恭仁皇后出身内务府包衣,经内务府选秀为宫女。曾祖父额布根在太祖尚在生时曾任膳房总管。父親魏武則是正五品护军参领。乌雅氏出身不高,雍正帝宣称乌雅氏乃“本朝旧族,创世名家”,有誇大之嫌。

雍正帝宣称:「額柏根,本朝旧族,创世名家,在太祖高皇帝時,撫育禁庭,視同子侄。額參歷事三朝,軍功懋著。魏武天挺俊傑,啟後承先,厚德鐘靈,篤生聖母,宜加峻秩,以協彝章。將額柏根、額參、魏武,俱追一等公。一等公,世襲罔替。(後八年再追贈一等承恩公)」。[3]

生平

烏雅氏於顺治十七年(1660年)三月十九日出生,生母為塞和里氏。康熙十二年(1673年)二月,年僅十四歲的烏雅氏在一年一度的內務府選秀中獲選入宮為宮女。據《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所載,定妃萬琉哈氏[4]是與烏雅氏同日进宮為宮女的。

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三十日,時年十九歲的烏雅氏生皇四子胤禛

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月十三日,烏雅氏单独受册封禮,由册封为德嫔[5],时年20岁。此前,乌雅氏受册封的情况无记载。禮部尚書韓菼整理的《有懷堂文稿》中有一篇册贵嫔文[6],為尊者諱而將相關信息隱去,但結合烏雅氏的家庭背景,以及此文的大致撰寫時間仍能得知此為封烏雅氏为嬪(貴嬪)的冊文。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初五日,德嬪生皇六子胤祚,德嬪时年二十一岁。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二十日,她與惠嬪宜嬪榮嬪等,共四人一同晉升為,時年二十二歲的烏雅氏被冊封為德妃。德妃當時在妃位的位序,次於惠妃與宜妃[7]。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初一日,生皇七女。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二十二日,生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四月二十四日,生皇十二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初九日,生皇十四子恂郡王允禵

康熙帝後期,貴妃和妃曾一起抚育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的兒子弘曆乾隆帝)数个月。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由德妃烏雅氏所生的皇四子雍親王胤禛即位,其生母也因此尊封為皇太后徽號仁寿皇太后。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二日,仁壽皇太后病重,雍正帝亲至永和宫,昼夜侍奉汤药;同年五月二十三日丑刻,仁壽皇太后崩逝,享壽六十四歲。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加谥号曰孝恭宣惠温肃定裕赞天承圣仁皇后,並在景山皇家園林壽皇殿為烏雅氏治喪[8];同年九月初一日合葬景陵,升祔太庙

雍正四年(1726年)五月,適逢皇太后的三周年忌辰,雍正帝欲要親往祭陵。王大臣等,以聖躬素畏炎暑,萬幾已極勞苦,又觸熱往返五六百里,洵非所宜,且二麥登場,一路夫役祗候,不免耽誤農功,合詞懇請停止。雍正帝勉從所請,因此命令弘曆乾隆帝)前往代為行禮。[9]

雍正六年(1728年)十一月,雍正帝諭曰:「皇考(康熙帝)曾託付遺詔安肯帖無一語俯首臣伏於朕之前乎,而逆賊忽加朕以謀父之名此,朕夢寐中不意有人誣謗及此者也;又如逆書加朕以逼母之名,伏惟母后聖性仁厚慈祥闔宫中若老若幼皆深知者朕受鞠育深恩四十年来備盡孝飬深得母后之慈歡,謂朕實能誠心孝奉而宫中諸母妃咸美母后有此孝順之子,皆為母后稱慶,此現在宫内人所共知者,及皇考升遐之日母后哀痛深至决意從殉不飲不食...母后素有痰疾又因皇考大事悲慟不釋於懐於癸卯五月舊恙舉發,朕侍奉湯藥冀望痊愈不意遂至大漸,朕向来有畏暑之疾,哀痛擗踴屢次昬暈數月之内兩遭大事...朕於皇考母后大事素服齋居三十三月如一日除祭祀大典及辦理政事外所居之地,不過屋宇五楹不聼音樂、不事遊覽,實盡三年諒陰之禮,此亦内外臣工所共知者。朕於現在宫中諸母妃之前無不盡禮敬養,今諸母妃亦甚感朕之相待,豈有母后生我而朕孺慕之心有一刻之稍懈乎?况朕以天下孝養,豈尚缺於甘㫖而於慈親之前有所吝惜乎?逆賊加朕以逼母之名,此更朕夢寐中不意有人誣謗及此者也,又如逆書加朕以弒兄之名」。[10]

乾隆元年三月,加谥“慈纯”;嘉庆四年五月,加谥“钦穆”。最终諡號是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聖仁皇后

子女

烏雅氏一生共生育三子三女,除雍正帝之外,育有皇六子胤祚、皇十四子胤禵兩位皇子,另外兩位皇女不知其名,可能在命名前已夭折,唯一一位活到成人且出嫁的女兒──固倫溫憲公主,于康熙三十九年下嫁佟国维之孙舜安顏,康熙四十一年七月即逝。

影視作品

影視作品飾演烏雅氏的演員
1980年《大內群英梁舜燕
1995年《九王奪位鮑起靜
1997年《江湖奇俠傳陳莎莉
1997年《雍正王朝施建嵐
2001年《才子佳人乾隆皇陳莎莉
2011年《宮鎖心玉劉雪華
2012年《後宮甄嬛傳劉雪華
2012年《步步驚心戴春榮
2014年《食为奴吕珊
2018年《花落宮廷錯流年李予蘇
2019年《夢回張彤

注释

  1. 《雍正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散軼大臣舅舅白齊等奏,蒙皇太后之福,皇上之鴻恩,我族俱准入旗。其中六品官一人,七品官一人,蒙古護軍校七人,佐領二等侍衛顏德,及原在正黃旗包衣佐領時之筆帖式三人皆為承恩之人。伏乞皇上給予何差效力。等因,於正月初三日具奏。奉旨:該人等俱問大將軍王,區別優劣,繕寫綠頭牌,與人一併引見具奏。欽此,欽遵。將顏德等二人銜名綠頭牌具奏。奉旨:該人等交阿爾松阿、舒魯、白齊引見具奏。欽此。
  2. 《八旗通志》卷四: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奉旨將鑲藍旗包衣佐領內太后之親族及阿薩納佐領內太后之親族,合編一佐領,以一等公散秩大臣舅舅伯起管理。……
  3. 參考《皇朝文獻通考 卷二百五十》贈一等承恩公額布根滿洲正黄旗人孝恭仁皇后曾祖,雍正元年二月贈一等公、八年九月贈一等承恩公。額參額布根子孝恭仁皇后祖,雍正元年二月贈一等公、八年九月贈一等承恩公。威(魏)武額參子孝恭仁皇后父,雍正元年二月贈一等公、八年九月贈一等承恩公。贈一等承恩公費揚古滿洲正黄旗人孝敬憲皇后父,雍正元年三月贈一等公、八年九月贈一等承恩公。
  4. 康熙帝第十二子履懿親王允祹之母。
  5. 清实录·清圣祖实录·卷之八十五》康熙十八年。己未。冬。十月。壬戌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甲戌。册封嫔吴雅氏为德嫔○乙亥。......
  6. 《有懷堂文稿》之冊貴嬪文:「皇帝若曰,惟稽古爰立六寢,即備九嬪,取像卿月之班,分屬參星之位,必求令質,始錫嘉名。爾某氏,選自良家,嫻茲內則,言歸永巷,不遺絲枲之功。俾贊長秋,克舉豆籩之職。宜申寶敬,往齎彝章,茲特冊爾為貴嬪。爾其勿違女師,益勤婦學。上以佐二南之化,下克為九御之宗,欽此。」
  7. 清实录·清圣祖实录·卷之九十九》康熙二十年。辛酉。十二月......○命大学士勒德洪、持节进封贵妃佟氏、为皇贵妃......惠嫔纳喇氏。为惠妃。册文曰......进封宜嫔郭罗洛氏、为宜妃。册文同○命侍郎额星格、持节进封德嫔吴雅氏、为德妃。册文曰、朕惟治本齐家、茂衍六宫之庆。职宜佐内、备资四德之贤。恪恭久效于闺闱。升序用光以纶綍。咨尔德嫔吴雅氏。柔嘉成性。淑慎持躬。动谐珩佩之和、克娴于礼。敬凛夙宵之节、靡懈于勤。兹仰承太皇太后慈谕、以册印、进封尔为德妃。尔其祗膺晋秩、副象服之有加。懋赞坤仪、迓鸿庥之方至。钦哉。
  8. 《清實錄雍正朝實錄》 己未。恭上大行皇太后尊諡。上素服、率諸王大臣文武官員、詣壽皇殿大行皇太后梓宮前、躬獻冊寶。致祭行禮。冊文曰。母儀正位。仁風誕播於八方。壼德流輝。寶訓永垂於萬世。進徽稱於清廟。玉冊爰新。議典禮於容台。彤編式煥。欽惟皇妣大行皇太后華渚炳靈。慶都凝瑞。秉含弘之淑性。應地安貞。樹雝肅之芳型。儷天作則。贊襄內治。逮埶目禦以加恩。輔佐先皇。自宮庭而起化。寬仁夙著。胥食德而飲和。樸素攸崇。務去奢而從儉。荷生成於聖母。誕育藐躬。極尊養於慈闈。未酬厚載。上推崇之號。允諧萬國歡心。執謙讓之衷。堅卻百僚敦請。音容倐隔。戀慕實深。茲當升祔之辰。莫罄顯揚之悃。嘉言懿行。永懷至德於坤元。琬刻瑤棱。肅薦明禋於閟寢。謹侲冊寶。恭上尊諡曰。孝恭宣惠溫肅定裕贊天承聖仁皇后。伏冀默扶景祚。宏衍慶源。啟後人紹衣之圖。克承克繼。導寰宇龐鴻之祉。俾熾俾昌。謹言。寶文曰。孝恭宣惠溫肅定裕贊天承聖仁皇后之寶。
  9. 《清世宗憲皇帝實錄》
  10. 《雍正朝起居注》
前任: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清朝皇后生卒年份
1660年-1723年
(册封期間)
(追封)
繼任:
孝敬宪皇后乌喇纳拉氏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