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顶山摩崖造像
宝顶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大足宝顶镇,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1961年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寶頂山摩岩造像 | |
---|---|
四川省第一批歷史及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 |
地点 | 四川省江津專區大足縣距城四十里 |
時代 | 宋代 |
編號 | 56 |
登錄 | 1956年8月16日 |
寶頂山摩崖造像(包括大佛灣、小佛灣、廣大山、龍潭、松林坡) | |
---|---|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点 | 四川省大足縣 |
分類 | 石窟寺 |
時代 | 宋 |
編號 | 1-46 |
登錄 | 1961年3月4日 |
寶頂山摩崖造像 | |
---|---|
四川省重新確定公布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
地点 | 四川省大足縣 |
時代 | 宋代 |
編號 | 50 |
登錄 | 1980年7月7日 |
寶頂山摩崖造像 | |
---|---|
重慶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初定單位 | |
地点 | 大足縣寶頂山 |
時代 | 宋 |
編號 | 24 |
登錄 | 1987年1月23日 |
寶頂山摩崖造像(包括大佛灣、小佛灣、廣大山、龍頭山、松林坡等以及石門山摩崖造像) | |
---|---|
第一批重慶市(直轄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点 | 大足縣寶頂鎮山王村、小佛灣村(寶頂山)、石馬鎮新勝灣村(石門山) |
時代 | 宋代 |
編號 | 79 |
登錄 | 2000年9月7日 |
历史
寶頂山又名香山,原称宝峰山。造像開鑿於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歷時70餘年。創始人為宋蜀中名僧趙智鳳。此處的摩崖造像,是以大佛灣(古名廣大寶樓閣)為中心,其餘的分布在周圍的小佛灣(古名大寶樓閣)、倒塔坡、龍頭山、三元洞、大佛坡、仁功山(黃桷坡)、殊始山、無憂石(俗稱對面佛)、岩灣、龍潭、佛祖寺、佛祖岩、三塊碑(毗盧寺、斷佛岩)、高觀音、廣大山(含廣大寺,俗稱「小寶頂」)、松林坡、塔耳田等18處地方(此外尚有龍神村、塔耳山、三官堂、茨竹溝、新廟子、聖水溝、東嶽廟、菩薩堡等處[1]。),主要開鑿於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1174—1252年)。其中大佛湾石刻造像规模最大,其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艺术价值最高,保存最完好。宝顶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造像近万尊,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2]
石刻分布
大佛湾造像
大佛湾呈马蹄形,回旋500余米,在东、南、北三面,最高达20米的石壁上刻像,共32号,长卷巨幅,气势宏大,保存完好率居全国各处摩崖造像之冠。大佛湾形状与印度阿旃陀石窟相似,但规模不及,且阿旃陀并非有计划的统一造像。此处经文、偈颂特多。[3]
- 第1号镇坛虎,摩崖。虎头高1.1米,身长4米,尾长0.67米。
- 第2号护法神像,摩崖。上部刻九护法神立像,下部刻牛头、猪头、狗头等。全像宽12.6米。
- 第3号六道轮回图,摩崖。刻大转轮王立像,像高6.6米,宽4.8米。轮中刻天、人、阿修罗、饿鬼、地狱、畜生道,宣扬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佛教思想,规模之大居全国同类造像之冠。
- 第4号广大宝楼阁,又称三仙人图,摩崖。顶高7.8米,像宽3.7米。
- 第5号华严三圣,摩崖。顶高8.2米,全像宽14.5米,中为毗卢遮那佛,左为普贤菩萨,右为文殊菩萨,后壁均匀分布81个小圆窟,窟内均有1个小坐佛。三圣头擎顶岩,身躯前倾,有一种顶天立地之感,对于力学、透视学都有相当水平的应用,为大足石刻最大的立像。
- 第6号五层楼阁式“舍利宝塔”,摩崖。高8米,宽2.7米。
- 第7号妙智宝塔,摩崖。高8.2米,宽2.7米。
- 第8号千手观音龛,大椭圆形,龛高7.2米,像宽12.5米,占壁面积88平方米。观音上方及左右两侧循岩刻千手千眼,如孔雀开屏,千手或作手印,或执法器,集密教手印之大全,展宋代器物于一壁。或屈或伸,或合或离,变化万千,无一雷同,鬼斧神工,金碧辉煌。据载有手1007只,是世界独一无二实有千手的摩崖造像,誉为“天下奇观”。
经过八百载岁月洗礼,垂暮之年的千手观音造像曾出现砂岩风化、手指断裂、金箔脱落等34种病害,被列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实施抢救性保护。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清华大学、大足石刻研究院等单位选派人员组成修复团队,来自国内十多个省市的文物修复师,从2008年前期勘察时的“把脉会诊”,到2011年正式启动修复“实施手术”,像“医生”一样抢救“病入膏肓”的千手观音。截止2015年完工,共完成830只手、227件法器的修复,使用加固材料1.5吨,金箔粘接材料大漆1吨,使用金箔100多万张。[4] - 第9号化城与舍利宝塔图,两图相连,摩崖。高8.2米,像宽3米。
- 第10号人天毕会图,龛高6.2米,像宽16.7米。
- 第11号释迦涅槃图,俗称卧佛,龛形,位于大佛湾“ㄩ”形正中底部,占据整个东岩。顶高7米,宽31.6米。中刻释迦佛半身右侧卧像,长31米,在全川10米以上唐宋四大卧佛中居首。佛前18弟子,只现半身,如出地中。佛胸部放出两道毫光上升檐顶,现天女9身。卧佛膝以下没入南岩中,有意到笔伏、画外有画之功。
- 第12号九龙浴太子图,摩崖(有条石补砌)。顶高6.4米,像宽4.5米。图左附1号释迦牟尼出世图,龛形,顶高2.3米,像宽2.1米。
- 第13号孔雀明王经变像,龛形。高宽深为5.90×5.60×2.60米。中刻孔雀明王坐于莲台上,左刻一比丘站立,右刻阿修罗与帝释天之战等内容。
- 第14号毗卢道场,窟。6.6×11.6×4.2米,窟内四壁及窟外壁均有精美造像。
- 第15号父母恩重经变相,龛形。高6.9米,宽14.5米,分三重:上重横列七佛半身像;中重中刻“投佛祈求嗣息”,两侧分刻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苦恩、推干就湿恩、哺育不尽恩、洗濯不尽恩、伪造恶业恩、远行忆念恩、究竟怜悯恩十图;下重刻“阿鼻地狱”。此龛儒学色彩与生活气息特浓,是佛教造像儒教化、中国化、生活化的典型。
- 第16号云雷音图,摩崖。高7米,全像宽6.3米,表现不孝父母天地不容之义。
- 第17号大方便佛报报恩经变相,龛形高7.1米,全像宽14.7米。
- 第18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形。高8.1米,全像宽20.2米。
- 第19号六耗图,摩崖。顶高8.1米,上端宽3.3米,下端宽1.84米。
- 第20号地狱变相,摩崖。顶高13.8米,宽19.4米。
- 第21号柳本尊行化图,摩崖。顶高14.6米,宽24.8米
- 第22号十大明王像,摩崖。宽24.8米。
- 第23号,系三清像(左,1.85×3.11×0.33米)、赵公明夫妇坐像(右,1.85×1.89×0.47米)两像合编,清宣统时造。
- 第24号道祖、山君龛,1.67×2.59×0.39米,清宣统时造。
- 第25号地母龛,1.45×2.00×0.41米,民国4年造。
- 第26号鲁班仓,空洞。
- 第27号正觉像,俗称半身佛,龛,3.88×3.6×0.84米。
- 第28号石狮露天圆雕,狮头高2.02米,身宽2.30米,
- 第29号圆觉道场,洞窟,6.02×9.55×12.13米。誉为“宋代造像顶峰之作”。
- 第30号牧牛图,摩崖,图高4.55米,长27米。
- 第31号粟呫婆子图,摩崖,高3.1米,宽2.8米。
- 第32号打渔郎佛龛,摩崖。
文物保護
1956年8月16日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歷史及革命文物保護單位[5]。1961年3月4日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大佛灣、小佛灣、廣大山、龍潭、松林坡)[6]。1980年7月7日重新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現屬重慶市[7]。1987年1月23日列為重慶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初定名單[8]。2000年9月7日列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大佛灣、小佛灣、廣大山、龍頭山、松林坡等以及石門山摩崖造像)[9]。
- 宝顶山千手观音
参考文献
- 『關於大足石刻分區與分期的我見』,宋朗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重慶市委員會學習及文史委員會,《重慶文史資料》第6輯,重慶出版社,2002.12,第268頁
- 盧秀文編著;敦煌研究院編,《中國石窟圖文志 中 石窟志編》,敦煌文藝出版社,2002.09,第402頁
- 大足县县志编修委员会编纂,《大足县志》,方志出版社,1996.12,第814至817頁
- . 人民网. [2015-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07).
- 『四川省人民委員會關於在工農業生產建設中注意保護文物的通知』,「(56)省二文字第0618號」
- 『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國文習字40號,1961年3月4日
- 『關於重新公布全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四川省人民政府,一九八〇年七月七日,川府發(1980)154號文件
-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做好我市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文件,重辦發〔1987〕16號,1987年1月23日
-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渝府發[2000]83號,2000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