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县
宾川县(白语大理方言:Bifgef,剑川方言:Binlbel)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东部下属的一个县,位于云南省西部,金沙江南岸干热河谷地区。东接大姚县,北交永胜县和鹤庆县,西达大理市,南接祥云县。总面积2562.67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为35.194万人。县政府驻地金牛镇距州府大理市68公里,距昆明市394公里。
宾川县 | |
---|---|
县 | |
县城金叶路、大营镇华侨社区 鸡足山金顶寺的日出、大银甸水库 | |
宾川县在云南省的位置 | |
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隶属行政区 |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
区划类别 | 县 |
区划代码 | 532924 |
建置时间 | 1913年 |
政府驻地 | 金牛镇 |
现任县长 | 高云磊 |
现任县委书记 | 杨泽亮 |
下级行政区 | 10 |
经纬度 | 25°49′35″N 100°34′42″E |
总面积 | 2,533.5 平方千米 |
总人口(2010) | 35.194万 |
人口密度 | 137.3 人/平方公里 |
GDP | 129.37亿(2020年)元人民币 |
时区 | UTC+8(北京时间) |
邮政编码 | 671600 |
电话区号 | +86 (0)0872 |
網站:中国宾川 |
历史
“宾川”一名系由“宾居”-“宾居川”-“宾川”演变而来。“宾居”一名最早见于唐代的《蛮书》。战国时期,宾川属于滇国叶榆地,西汉属益州郡,东汉属永昌郡,蜀汉属云南郡,西晋、北周和隋朝时期属云南郡云平县。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设姚州郡督府,宾川属姚州地。后磨些蛮(今纳西族)迁入,在今宾居建越析诏。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越析诏被南诏吞并,磨些蛮北归,宾川为蒙氏太和楚场地。大理国时期属于河东赕。元代宾川属大理总管府,为太和、赵州、云南三县地。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割太和县(今大理市)九里(粮里)、赵州(今大理市 凤仪镇)一里、云南县(今祥云县)二里,于宾居川置宾川州(今州城镇),筑大罗卫城,设知州和大罗卫指挥使司。清代沿袭明制。民国二年(1913年),改宾川州为宾川县。[1]1958年,宾川、祥云、弥渡三县合并为祥云县(大县)。1961年恢复宾川县建制。[2]
自然地理
宾川地处云岭东缘,金沙江南岸,云贵高原西南部。境内主要山脉、坎子、河流多呈南北走向。地势东西高,中部低。最高点位于西北部木香坪顶峰,海拔3320米;最低为鱼泡江汇入金沙江处,海拔1104米。境内主要河流有纳溪河、平川河、清水河和朵背箐河4条水系,均属金沙江流域。
宾川县属中亚热带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全年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干旱少雨,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7.9℃,年霜期100~120天,年均日照时数2719.4小时。年均降雨量559.4毫米,为云南省年降水量最低的地方。[2]
人口民族
截至2010年底,宾川全县总人口为35.1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2万人,非农业人口2.9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8.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2.9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8‰。宾川人口数量保持平稳增长,人口增长幅度呈持续下降的态势。
宾川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境内居住着25个民族,其中:有汉、白、彝、傈僳、回、苗、拉祜7个世居民族,归国华侨及因工作和婚姻关系定居宾川的有藏、壮、傣、纳西、瑶、布朗、佤、哈尼、景颇、怒、水、侗、布依、满等18个民族。全县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4]
经济
宾川县地理位置优越,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素有“天然温室”、“热区宝地”之称,适宜于各种粮经作物的生长,可一年三熟或两年七熟。宾川是云南省商品粮、优质烟、香叶油、柑桔(宾川柑橘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基地县,农产品外贸出口额位居大理州前列,水果产量位居云南省第2位、大理州第1位,相继荣获“中国柑桔之乡”、“中国葡萄之乡”等称号。[5]
此外,能源、矿产、旅游业也是宾川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 . 中国宾川. [2013-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中国大陆)).
- 宾川县志编纂委员会. (M) 1.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 ISBN 978-7-222-01910-2.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0.
- . 中国宾川. [2013-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中文(中国大陆)).
- . 中国宾川. 2011-07-25 [2013-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1月24日)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