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吊橋

山月吊橋是位於臺灣太魯閣國家公園布洛灣遊憩區內的一座景觀人行吊橋,橫跨立霧溪太魯閣峽谷,高懸於布洛灣台地與巴達岡台地間,全長196公尺、寬度2.5公尺,橋面距溪谷約153公尺,為臺灣跨深比最大的吊橋。此橋始建於日治時期大正三年(1914年),2016年8月開始重建第四代橋梁,2019年5月橋體完工,接著興建周邊道路、步道、安全設施等,2020年8月12日後正式啟用並開放[4][5][6][7]

山月吊橋
山月吊橋與布洛灣臺地
24.173516°N 121.569758°E / 24.173516; 121.569758
承載300人
跨越立霧溪太魯閣峽谷
地點 中華民國臺灣
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布洛灣台地
官方名稱山月吊橋
其他名稱山月橋、辭職橋
所有者太魯閣國家公園
维护太魯閣國家公園
網站山月吊橋-太魯閣國家公園
山月吊橋-網路解說預約
特性
类型單柱單跨吊橋
建筑材料鋼柱、鋼纜、鋼架
桥墩鋼筋混凝土結構、預力地錨
全长196(643英尺)
寬度2.5(8.2英尺)
最大跨度140(459英尺)
桥下净空153(502英尺)
历史
設計师勇霖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获得奖项2018年「第12屆公共工程金安獎」優等[1]
2019年「第19屆公共工程金質獎」優等[2]
工程设计勇霖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施工單位興玉輝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开工日2016年8月11日
完工日2019年5月13日
造价新台幣1億3140萬元[3]
启用典礼2020年8月12日
开通日2020年8月12日
统计
日交通量試運行期間每日開放1000人次
通行费試運行期間免費
地圖

設計與結構

山月吊橋出入口位於布洛灣遊憩區,吊橋步道入口處設有管制閘口。於吊橋南岸和北岸都設有觀景平臺,吊橋及連通的景觀步道全線均採無障礙設計,讓身障人士、老年人、嬰幼兒都能夠輕鬆、安全的欣賞峽谷景致[8]

山月吊橋的南側橋塔,設計採月字型,呼應其名稱。主纜線連至對面的北側錨碇座

山月吊橋全長196公尺、寬度2.5公尺,採用單橋台單跨的不對稱設計,僅於南岸設有橋塔以減少工程量[9]。橋體主結構由一座橋台、兩座主錨碇座組成。橋台基座位於南岸布洛灣台地邊緣,為直徑5公尺、深8.5公尺的鋼筋水泥橋墩,上面設有高24公尺的皓月銀色「月」字形鋼構橋塔[8];錨碇座於南北兩岸各有一座,基座為直徑6公尺、深12公尺的鋼筋水泥墩。主鋼纜由南岸錨碇座上拉穿過南岸橋塔頂端鞍座,再連接到北岸錨碇座。兩座主錨碇座及橋台皆以預力地錨打入山壁岩體固定。橋面結構採用鋼構模組化設計,步道上面鋪設木板,兩側有鋼製圍欄[10][11][12]

山月吊橋的格柵橋面

由於峽谷風勢大,橋面中間、欄杆皆以格柵設計,以利峽谷風穿越,減少吊橋的震顫,增加穩定性[13]。橋中央的側邊設置有風速計,當風速過大即通知疏散人群[14]

地理

由山月吊橋上眺望錐麓吊橋與燕子口

山月吊橋位於布洛灣臺地的邊緣,跨越立霧溪峽谷,連接南北兩岸,正好可以觀察燕子口狹窄的大理石峽谷與布洛灣河階臺地[8]

南側端點布洛灣台地,是立霧溪下游的大型雙層河階地形:下臺地海拔約370公尺,設有布洛灣管理站、步道、涼亭等設施;上臺地海拔約400公尺,設有飯店、餐飲等設施[15]。布洛灣(德路固語)的意思是「回音」,意即當人們站在布洛灣臺地邊緣向燕子口峽谷喊叫可聽到回音[16]

北側上游方向的巴達岡德路固語)也是河階台地,早年為太魯閣族部落,後來因颱風損毀而遷移。日治時期,因巴達岡地勢平緩且位處太魯閣出入要口,逐漸有人定居,建設有蕃童教育所、衛生所、駐在所招待所、俱樂部宿泊所等設施,成為僅次於塔比多(天祥)的重要觀光據點[17]。日治時期結束後聚落逐漸荒廢,1980年代仍有兩戶原住民居住農耕狩獵[16],現在只留下部分駐在所門柱、部落建築遺跡[18]

歷史

日治時期的山月橋
日治時期的山月吊橋與其後的「巴達岡坂電光道路」

大正三年(1914年)太魯閣戰爭期間,臺灣總督府修建警備道路深入各部落,在「新城內太魯閣道路」途中重要的一站布洛灣設置警察駐在所[19],並修建橫跨立霧溪的第一代山月橋,長154公尺。越過吊橋後可往上游走至巴達岡台地,再經橫切過錐麓斷崖的道路(錐麓古道)到達塔比多(天祥),是通往山區各部落與駐在所的門戶[20]

昭和五年(1930年),由於「新城內太魯閣道路」登上巴達岡路段需要以木梯攀登,十分危險,遂在北岸的山壁爆破開鑿出永久性的Z字型上升路線「巴達岡坂電光道路」,並搭建第二代山月橋連接南北岸。第二代山月橋於1930年12月20日竣工,橋長達190公尺、高75公尺,是當時太魯閣中最長最高的鐵線橋。昭和九年(1934年),新城內太魯閣道路被納入「合歡越嶺道路」[21]。昭和十五年(1940年),為了開採立霧溪沿岸的金礦,「合歡越嶺道路」東側部份路段拓寬改建為汽車道,以炸山方式開鑿溪畔至塔比多的「產金道路」,第二代山月橋的南岸基礎因炸山施工龜裂而傾倒、拆除[22][23][24],昭和十六年(1941年)8月在原址上游重建第三代山月橋,「產金道路」開通後,山月橋使用率降低。戰後初期政府無力於後山管理,產金道路、山月吊橋連帶荒廢[25][26]民國45-49年(1956-1960年),政府沿著原有產金道路基礎開建中橫公路東段,山月吊橋因不在主線上而未被重建。

日治時期,山月橋也有辭職橋的別名,反應了要通過山月橋往巴達岡側派駐的「蕃地警察」內心的掙扎[23]。過了山月橋通往山區的「巴達岡坂電光道路」及「斷崖道路」(錐麓古道),又被稱「離緣坂」、「辭職坂」、「妻返坡」,同樣反映了警察、家眷面對此險路內心無奈的寫照[24]。1927年,太魯閣入選成為「臺灣八景」,而巴達岡駐在所周邊因駐警廣栽櫻花而成花海「巴達岡之櫻」的著名風景,名列日治時期「太魯閣十二景」[23][27]

民國79年(1990年),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曾預計重建吊橋,因技術無法克服作罷,徒留兩座橋台在布洛灣及巴達岡兩地[3]

2020年8月12日,太魯閣族人與啟用典禮嘉賓在橋北側觀景台合影

民國103年(2014年)12月,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再次辦理吊橋委託設計。確認橋塔及錨碇座基礎位置均屬穩定岩層,以風洞測試克服峽谷風勢確認全橋振動的穩定性與行人舒適性。設計採用高架棧道方式,減少對環境生態的擾動[28]。「山月吊橋工程」因其工程以及設計,獲得民國108年(2019年)「第19屆公共工程金質獎」優等[2][29]。橋體工程於2019年5月完工,民國109年(2020年)8月12日正式啟用試營運,試營運初期採網路解說預約制度,不提供遊客現場排隊[13][30][26]

參觀方式

山月吊橋啟用初期採網路解說預約制度,開放每日9:00、11;00、13:30及15:30共四場,每場開放二百人,每日共800名名額。由於名額太少、預約難度大、無法現場排隊,導致民眾抱怨[31]。因此,太管處修改預約方式,自10月16日起,將每場名額增加至250人,每天開放人數提升為1000人[32]。為了提供現場民眾參觀機會並預防黃牛牟利,自11月18日起改採網路實名制,並將每場次多餘的名額釋出,開放現場民眾候補入場[33][34]

相關條目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山月吊橋

參考資料

  1. 勞動部. (pdf). [2020-08-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31) (中文(台灣)‎).
  2. . 第19屆公共工程金質獎.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2019-11-15 [2020-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中文(台灣)‎).
  3. 田俊浩. . 更生日報. 2016-9-23 [2020-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中文(台灣)‎).
  4. 張祈. . 中國時報. 2016-09-24 [2020-07-30] (中文(台灣)‎).
  5. 王峻祺. . 自由時報. 2018-12-10 [2020-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31) (中文(台灣)‎).
  6. 張祈. . 中國時報. 2019-06-28 [2020-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中文(台灣)‎).
  7. 王燕華. . 聯合報 (聯合新聞網). 2020-07-29 [2020-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中文(台灣)‎).
  8. . 太魯閣國家公園. 2020-07-31 [2020-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中文(台灣)‎).
  9. 蔡玟君. . ETtoday. 2020-08-03 [2020-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中文(台灣)‎).
  10. . 實陸比玖影像工作室. 2019-11-21 (中文(台灣)‎).
  11. . wayhow Huang. 2019-1-12 (中文(台灣)‎).
  12. 王仲宇; 陳志賢. (pdf). 土木水利 (臺灣). 2016-Feb, 43 (1): 27-33 [2020-08-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31) (中文(台灣)‎).
  13. (html) (新闻稿). 太魯閣國家公園. 2020-08-03 (中文(台灣)‎).
  14. 李先鳳. . 中央社. 2020-08-03 [2020-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5) (中文(台灣)‎).
  15.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 太魯閣國家公園. 2020-06-10 [2020-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5) (中文(台灣)‎).
  16. 楊南郡; 王素娥;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pdf). 太魯閣國家公園. 1986 [2020-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中文(台灣)‎).
  17. 馬繼康. . 健行筆記. 2012-08-28 [2020-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中文(台灣)‎).
  18. 田德財. . 更生日報. 2020-07-04 [2020-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中文(台灣)‎).
  19. 金尚德. . 臺灣: 玉山社. 2016-01-05. ISBN 9789862941201 (中文(台灣)‎).
  20. 劉淑瑛; 林茂耀; 國家公園季刊. . 內政部營建署. 2018-June (中文(台灣)‎).
  21. . 太魯閣國家公園. 2017-10-12 [2020-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中文(台灣)‎).
  22. LEoN. . LEoN's WAY~. 2019-12-25 [2020-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7) (中文(台灣)‎).
  23. 金尚德. . . [2020-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中文(台灣)‎).
  24. 東華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 . 1935年臺灣國立公園候補地-大太魯閣景觀. 花蓮在地文化記憶庫. 2020-07-28 [2020-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中文(台灣)‎).
  25. 太魯閣國家公園. . 太魯閣史話.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2020-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中文(台灣)‎).
  26. (html) (新闻稿).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2020-08-12 [2020-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中文(台灣)‎).
  27. 田俊浩. . 更生日報. 2017-09-01 (中文(台灣)‎).
  28. . 臺灣國家公園. 內政部營建署. 2020-02-10 [2020-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29. 王兆麟. . ETtoday新聞雲. 2020-02-09 [2020-07-30].
  30. 花孟璟. . 自由時報. 2020-08-08 [2020-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中文(台灣)‎).
  31. 田俊浩. . 更生日報 (花蓮). 2020-08-14 [2020-11-18] (中文(台灣)‎).
  32. . 花蓮: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2020-10-13 (中文(台灣)‎). 本次山月吊橋預約申請須知修正的重點有:1.每場次人數上限提高為250人,每天開放人數將提升為1,000人;2.預約取消期限改成參觀日前2天;3.開放預約時間改成前一天中午12點前至14天等。
  33. . 花蓮: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2020-11-17 (中文(台灣)‎). 太管處為了回應各界的意見,在有限的乘載量中,充分運用每個名額,將調整預約方式,自11月18日起改採網路實名制,並將每場次多餘的名額釋出,開放現場民眾候補入場。
  34. 王峻祺. . 自由時報 (花蓮). 2020-11-17 (中文(台灣)‎).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