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霧溪

立霧溪太魯閣語Yayung Paru),是一條位於台灣花蓮縣的知名河川,因切割出落差達1千多公尺的太魯閣峽谷而聞名。此溪發源於中央山脈奇萊北峰合歡山之間。其中在天祥至錦文橋,此河段的河蝕地形就是太魯閣峽谷。支流不多,都集中在其上游區域。

立霧溪
台8線望去立霧溪與遠方太魯閣大橋
流域
流向太平洋
源頭 
 - 位置奇萊北峰
 - 海拔3,449(11,316英尺)
河口民有部落(陶樸閣)
 - 坐標
24°08′20″N 121°39′37″E
 - 海拔
0(0英尺)
面積616平方(238平方英里)
流經国家 中華民國
位置花蓮縣秀林鄉
本貌
長度55(34英里)
平均流量41.92 立方公尺/秒
支流
  • 左:
    砂卡礑溪荖西溪華綠溪
    大沙溪瓦黑爾溪慈恩溪
  • 右:
    三棧溪托博闊溪

立霧溪總長約有55公里,流域面積有616平方公里,平均坡度1:32,最長支流為陶塞溪。建有不少橋樑,其中錦文橋是太魯閣峽谷的起點,立霧溪源頭來自海拔3000公尺以上中央山脈,流經55公里長的河道,在下游匯集一條支流砂卡礑溪,在經過太魯閣大橋後注入太平洋海平面,下切浚深,河水湍急,落差甚大,形成不少的景點,比如達歐拉斯瀑布

關於立霧溪名稱的由來,源於位在溪口北岸的太魯閣族原住民崇德部落,崇德原名Tkijig社(音譯擢其力得其黎)。日治時代以片假名書寫:タッキリ溪,讀Takkiri。但當年促音符號常常沒有縮小,寫成タツキリ溪,容易誤讀為Tatsukiri,正好就是日文的「立つ霧」。戰後初期音譯為「達基利溪」,後來才改為立霧溪。

立霧溪河口曾是砂金產地,據歷史記載可追溯到17世紀時,葡萄牙人曾在立霧溪河口發現砂金,從而吸引荷蘭人東部探金,後期也有漢人在此探勘金脈;據傳盛產金礦的「多羅滿」就是指立霧溪河口。其河口北側為得其黎海岸

2009年,立霧溪受到10月9日大雨沖刷山壁,土石崩落至溪谷,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不久便隨之沖破壩體。[1]

水系主要河川

太魯閣大橋橫跨立霧溪。
提供立霧發電廠發電用的溪畔壩
  • 立霧溪
    • 砂卡礑溪
    • 達梓里溪
    • 老西溪
    • 大沙溪
      • 小瓦黑爾溪
      • 陶塞溪
    • 瓦黑爾溪
      • 華綠溪
    • 三棧溪
    • 慈恩溪
    • 托博闊溪
    • 塔次基里溪

主要橋樑

長春橋

以下由河口至源頭列出主流上之主要橋樑:

圖片集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 林孟龍王鑫著,《台灣的河流》台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2。ISBN 957-30493-8-4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立霧溪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