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克林大橋-市政府/錢伯斯街車站

布魯克林大橋-市政府/錢伯斯街車站英語:)是美國紐約地鐵一個位於曼哈頓下城的地鐵站,由IRT萊辛頓大道線BMT納蘇街線共用。設有以下列車服務:

  • 4號線6號線J線列車(任何時候停站)
  • 5號線列車(任何時候停站(深夜除外))
  • <6>列車(僅繁忙時段的尖峰方向停站)
  • Z線列車(僅繁忙時段的尖峰方向隔站停靠
布魯克林大橋-市政府/錢伯斯街
4 5 6 6 J Z
市政府大樓入口
位置
镇区曼哈頓
区域市民中心
地理坐标40°42′46″N 74°0′17″W
车站类别紐約地鐵車站複合群
途经4  4  (任何時候停站)
5  5  (任何時候停站(深夜除外))
6  6  (任何時候停站) <6> (僅繁忙時段的尖峰方向停站)
J  J  (任何時候停站)
Z  Z  (僅繁忙時段的尖峰方向停站)
軌道IRT萊辛頓大道線
BMT納蘇街線
系統A系統IRT)、B系統(BMT
交通 NYCT巴士:M9、M22、M103
MTA巴士:BM1、BM2、BM3、BM4、QM7、QM8
车站构造
站体类型地下
建筑设计 此站設有無線網絡蜂窩服務[1]
其他
车站代码622[2]
历史
启用日期1914年
营运
乘客數量
(2016)
10,059,080(車站複合)[3] 4%
排行30/422
位置

車站結構

G 街道 出入口
M 夾層 閘機、車站詢問處
P
納蘇街線月台
側式月台,不使用
北行 (黃昏尖峰時段)往牙買加中心-帕森斯/射手堅尼街
島式月台,左側開門
北行上客 無服務
島式月台,不使用
南行落客 無服務
島式月台,左側開門
南行 (早上尖峰時段)往寬街福爾頓街
側式月台,不使用,基本已拆除
P
萊辛頓大道線月台
側式月台,不使用
北行 (尖峰時段)上客往佩勒姆灣公園堅尼街
帕克徹斯特(尖峰時段及日中時段)(堅尼街)
島式月台,左/右側開門
北行快速 伍德羅恩14街-聯合廣場(深夜除外);堅尼街(深夜))
伊斯徹斯特-代里大道(任何時候)/涅雷大道(黃昏尖峰時段)(14街-聯合廣場)
南行快速 皇冠高地-猶提卡大道(深夜及尖峰時段往新地段大道福爾頓街
往夫拉特布殊大道-布魯克林學院(平日)/布林格陵(週末)(福爾頓街)
島式月台,左/右側開門
南行 落客軌道
側式月台,不使用

BMT納蘇街線月台

錢伯斯街
J Z
北行月台。右側是未使用的中央月台和下城月台。
地理坐标40°42′46″N 74°0′17″W
车站类别紐約地鐵車站
途经J  J  (任何時候停站)
Z  Z  (僅繁忙時段的尖峰方向停站)
軌道BMT納蘇街線
系統B系統BMT
3個島式月台(2個使用中)、2個側式月台(1個已拆除;1個已廢棄)
股道4條
车站构造
站体类型地下
无障碍车站 只限夾層無障礙通行,月台計劃中
建筑设计 此站設有無線網絡蜂窩服務[1]
其他
车站代码105[2]
历史
启用日期1913年8月4日1913-08-04[4]
下一站

錢伯斯街地鐵站 (雙系統BMT)
MPS紐約市地鐵系統MPS
NRHP编号05000669[5]
收錄日期2005年7月6日
位置
軌道配置圖

錢伯斯街車站BMT納蘇街線的一個地鐵站,位於曼哈頓市政大樓下方中央街和錢伯斯街交界,設有三個島式月台、四條軌道和一個側式月台(原初有兩個)。

南行月台於車站南端稍為高一些,因為南行下一站福爾頓街車站是側疊式月台設計,南行月台在北行月台上方。兩條快車軌道現時不營運,於車站南端匯合成一條尾軌。該條尾軌由轉轍器到止衝擋共長620英呎,止衝擋一側設有緊急出口。

車站以北設有兩條小軌道,並以現時已關閉的往皇后區側式月台後方結束[6][7]。這些軌道曾與曼哈頓大橋連接,直至1967年作為克里斯蒂街連接一部分被廢棄並改為連接BMT百老匯線。同時車站以北,舊南行快車軌道(現時北行軌道)於堅尼街車站以南分支成為兩條軌道:舊北行慢車軌道和舊南行快車軌道(現時北行軌道)。

IRT萊辛頓大道線月台

布魯克林大橋-市政府
4 5 6 6
上城島式月台
位置紐約州紐約市曼哈頓區公園路及中央街
地理坐标40°42′46″N 74°0′17″W
车站类别紐約地鐵車站
途经4  4  (任何時候停站)
5  5  (任何時候停站(深夜除外))
6  6  (任何時候停站) <6> (僅繁忙時段的尖峰方向停站)
軌道IRT萊辛頓大道線
系統A系統IRT
2個島式月台(使用中)
跨月台轉乘
2個側式月台(已廢棄)
股道4條
车站构造
站体类型地下
无障碍车站 無障礙通行 (往錢伯斯街的轉乘通道不可無障礙通行;通往街道、夾層和月台的升降機因長期維修停運至2017年5月。)
建筑设计 此站設有無線網絡蜂窩服務[1]
其他
车站代码411[2]
历史
启用日期1904年10月27日1904-10-27[8]
旧称布魯克林大橋
布魯克林大橋-沃斯街
錢伯斯街
下一站
北向堅尼街 (普通):4  6  <6>
14街-聯合廣場 (快速):4  5 
沃斯街 (普通;已關閉):沒有定期的服務
南向福爾頓街4  5 
(總站): 6  <6>
市政府 (普通;已關閉):沒有定期的服務


北向 堅尼街 (普通):4  6  <6>
大中央-42街 (快速):4  5 
南向 福爾頓街4  5 
無: 6  <6>

布魯克林大橋-市政府地鐵站 (IRT)
MPS紐約市地鐵系統MPS
NRHP编号05000674[5]
收錄日期2005年7月6日
位置
軌道配置圖
沃斯街
布魯克林大橋
市政府迴圈
儲車軌
福爾頓街

布魯克林大橋-市政府車站IRT萊辛頓大道線的一個快車地鐵站,位於布魯克林大橋曼哈頓端的公園路。此站是6號線的南面總站,途經市政府迴圈調頭往上城。

車站以北設有橫渡線,容許列車在慢車和快車軌道之間切換,並容許萊辛頓大道慢車有需要時經快車軌道繼續南行(而不使用市政府迴圈)。市政府車站於1945年關閉後,布魯克林大橋-市政府車站成為正常萊辛頓大道慢車服務最南端車站。

車站以南,下城慢車軌道分成三條軌道。最西端的軌道經市政府車站迴圈至北行慢車軌道。其餘兩條則與下城快車軌道平行。直至1960年代,軌道於福爾頓街車站以北匯入下城快車軌道,但現時已經改為以該處的止衝擋結束,間中作為儲車之用。

車站已經翻新,設有無障礙通行升降機。同時亦是IRT東側鏈的原點;此站南端被定義為0英哩。

布魯克林大橋車站有不少範圍關閉,以便興建和進行更改營運方式所需的改興。除了兩個島式月台外,車站外側還設有兩個較短的側式月台。與IRT萊辛頓大道線於14街-聯合廣場車站的月台與IRT百老匯-第七大道線96街車站的月台相似,這些側式月台是為了容納額外的乘客量而興建,但按原初IRT慢車5節長的列車來興建。這些月台位於快車地鐵站時並不見太大作用,因為島式月台可容許跨月台轉乘。當列車延長至現時10節長度時,同時延長這些側式月台和島式月台變得不切實際。這些月台只經過了6年的營運就在1910年關閉,並在月台邊緣以牆壁隔開。

南行一側的側式月台現時成為車站稍北的布魯克林大橋聯鎖部分電子儀器和後備的控制塔的位置。該塔仍可運作但一般不使用,因為大中央-42街塔是全線的主控制點。聯鎖板可透過南行慢車軌道牆上的窗戶可見。下城側式月台的南端仍可透過近下城島式月台的調度亭看見。

在月台延長計劃時,將快車月台北延似乎更為容易,因為南端的彎道證明不可能延長。月台北延導致了沃斯街車站關閉、快車月台南端彎道部分關閉和BMT納蘇街線錢伯斯街車站西側月台的拆除。

沃斯街車站關閉後,此站被名為「布魯克林大橋-沃斯街車站」()。1995年改為「布魯克林大橋-市政府車站」。

參考資料

  1. "NYC Subway Wireless – Active Stations". Transit Wireless Wifi. Retrieved 2016-05-18.
  2. .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17-06-13].
  3. .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17-05-31 [2017-06-01].
  4. 紐約時報, Passenger Killed on Loop's First Day, August 5, 1913, page 2
  5. .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National Park Service. [December 23,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5).
  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69X72HAZ1g The provisions for 2 tracks are clearly visible towards the right at the 3:11 mark, just after the train leaves the Chambers Street station.
  7. http://ltvsquad.com/2005/07/04/marginalized/
  8. 紐約時報, Our Subway Open: 150,000 Try I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October 28, 1904

延伸閱讀

  • Stokey, Lee (1994). Subway Ceramics: A History and Iconography. ISBN 978-0-9635486-1-0.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布魯克林大橋-市政府/錢伯斯街車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