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区

惠城区中国广东省惠州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是惠州市政府所在地,是惠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东部与河源市紫金县毗邻,南部与惠阳区惠东县交界,西部与东莞市相连,北部与博罗县相邻接壤。总面积为1410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92万。

惠城区
市辖区

合江亭及周边建筑

惠城区的地理位置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隶属行政区广东省惠州市
区划类别市辖区
区划代码441302
政府驻地新联路
下级行政区10
总面积1,488.5 平方千米
总人口(2002)92万
时区UTC+8北京时间
邮政编码516000
电话区号+86 (0)0752
车牌首号粤L
網站:www.hcq.gov.cn

行政区划

惠城区下辖10个街道办事处、8个[1]

桥东街道桥西街道江南街道江北街道龙丰街道河南岸街道惠环街道陈江街道水口街道小金口街道汝湖镇三栋镇潼湖镇沥林镇马安镇横沥镇芦洲镇潼侨镇和惠州市林场

惠环街道、陈江街道、潼湖镇、沥林镇、潼侨镇由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

历史

宋朝天禧四年(1020年)由祯州改为惠州,始有惠州。

1963年始设立惠阳专区、惠阳地区。1988年撤销惠阳地区,分拆为四个地级市,原惠州市改称惠城区,为新惠州市的政府所在地。

人口

古代人口史

惠州與河源市地處嶺南偏遠山區,在唐宋以前,除當地的百越土著(壯族瑤族苗人疍家人畲族(又特指輋族))和奉皇命「平南」軍隊,是中原漢人甚少涉足之地。[2]據惠陽縣誌(2003)記載,至元末,今惠州所轄縣區共只9545戶45410人。[2]換句話說,每平方公里只有不到1戶5人,基本上乃蠻荒之地。[2]現在惠州與河源市600萬居民的祖先,大都是元末戰亂,明初建立衛所軍制和清初解除海禁令以後大批流入。[2]

民族

惠城本地居民都是汉人。從前秦時期就有越人生活在東江兩岸,之後有秦人,珠璣巷移民,客家移民,官話移民先後遷入。虽然处在客家地区的包围之中,原城区居民并不认为自己是客家人,周围的客家人也不认为他们是客家。但郊区居民和后来的新移民,有普遍的客家认同。

语言

改革开放前,惠城区的老城区的原居民的通用语言是惠州话,郊区的语言有鶴佬話客家话畲话等。1980年代后,由于大量的外地人迁入,而且以周边的客家人为主,客家话也得以通行。虽然受广州、香港的一些影响,但是粤语一直没有占主导地位。由于惠州话、客家话、粤语互不相同,推普工作比较容易,普通话成为了惠城区的通用语言,这点和其他广东老城有所不同。

经济

惠城区各项基础设施包括电力供应、淡水资源、通讯交通等都非常完善和丰富。惠城区的工业外向型经济为主,涉外企业的比重超过70%,服装纺织、鞋帽、箱包玩具等制造业极具规模。惠城区的市区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市郊重点发展工业农业,形成一个成熟的“双环”经济格局。

惠州西湖一景

旅游

中山纪念堂

惠城区酒店林立,區内有惠州西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一個地處鬧市的天然湖。歷史上,惠州西湖曾和杭州西湖潁州西湖合稱為中國的三大西湖。

歸善學宮,建於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明清兩代曾先後修建26次,是省級文明保護單位。

明城牆,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因沿海盜賊猖獗,遂下令在惠州境內的平海建造城池。此城牆一直保留到現在,目前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

中山紀念堂,是廣東省三座中山紀念雀之一,始建於1937年,2007年進行過大規模復修。

汝湖鎮政府附近上廟,是1907年,同盟會成員鄧子瑜發動「七女湖起義」舊址,惠州市政府於樹立了紀念碑,碑石背面刻有七女湖起義經過[3]

東征遺址,黄埔军官学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1930年建於主要战场拱北桥西侧,后被拆,1992年惠州市人民政府按原样重建。碑座上刻有第二次东征241名阵亡烈士芳名。

鄧演達紀念園,在鄧演達故居基礎上興建,2010年9月正式開放。

交通

梧村水库(枯水期)旁侧的甬莞高速(惠莞段)

惠城区交通便利,惠深高速公路广惠高速公路惠河高速公路潮莞高速公路惠澳高速公路广梅汕铁路京九铁路莞惠城际轨道均贯穿全区。区内还建有惠州机场和惠州港,陆、水、空交通都非常方便。

参考文献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0.
  2. 潘家懿、林倫倫(2011),粵東惠河片閩南語的分佈及其地理環境特徵,《臺灣語文研究》第6卷第2期,2011, p.16
  3. 500年古榕樹見證惠州七女湖起義中新社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