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善寺
普善寺 | |
基本資訊 | |
---|---|
所在地 | 臺灣臺中市沙鹿區洛泉里新生路33-1號[lower-alpha 1] |
主神 | 同興公 |
例祭 | 農曆八月初二 |
建築
帕瀑拉族原在媽憐山、養馬埔一帶,即今鹿寮段262地號附近建有遷善社祖廟,作為祭祖、放牧與競爭的場所,以農曆八月初二舉行祭祀。後土地被漢人侵占、摧毀,成為亂葬崗,即過去的鹿寮第八公墓。於是族人將祖廟遷於中棲路旁的沙鹿高工校園處,遵循傳統採圓形建物,係收葬遷善社民骨骸,四週長滿雞柳及林投等樹木,僅廟前留一人行步道。 [1]
1978年間,因台中港特二號道路開闢,遷往普善寺現址[1],位在洛泉里[2][3],又名同興宮[2]。當年黑派掌門李卿雲在興建時,將許多遺骨將其集中於普善寺後,泥封立碑書寫「遷善社同興公靈位」[1]。該墓是1978年中棲路拓寬時挖出達出數十麻布袋的人骨,因原住民有將親人葬在自家床下或門邊的習俗,判定是拍瀑拉族所葬的遺骨,遂遷葬到普善寺後方[4]。
一樓祭祀拍瀑拉族遷善南北社[lower-alpha 2]祖先牌位,二樓供奉地藏王菩薩與玄天上帝[4][5]。
祭祀
農曆八月初二祭祖前三天,族人將代表祖先塑像請出[2]。祭品以生食為主,與漢人熟食的習俗有別[2]。祭品數量以5或5的倍數為主,通常為5份生豬肉、5條有鱗生魚、5塊豆乾、15個飯糰與1瓶米酒[4]。主祭者要手捏一小撮的魚鱗、一小撮米飯及米酒,唸祈福之語做祭拜[4]。祭拜儀式完成後,婦女就在寺前跳起名為「牽田」的歌舞[3][4][5][6]。該歌舞為該族的頌祖曲[6]。
祖靈祭還有被稱為「走標」、「走躔」、「番仔走田」的賽跑,為讓部落健壯的男人在步標中競跑,取得標旗的優勝者可選取族中美女為妻,當天晚上眾人還會到優勝者家中一起喝酒、唱歌、跳舞直至深夜[5][4]。該活動在1901年的《台灣日日新報》就有文字記載[2]。
1954年的《聯合報》就報導一位七十歲左右的老人回憶:農曆八月初二,此地原住民男性會從社口(今居仁里)賽跑到晉江寮(今晉江里)的竹子,環迴一週,未婚男子冠軍者可從該社選擇一美女做妻子;女子到洛泉里的蕃公井取水,邊打鑼邊歌舞,挑水回到祖先埋藏的處所,然後洗滌埋在地下的二尊人形身軀。[7]
在漢族文化的影響下,賽跑的傳統已流失,取而代之的是演戲酬神的廟會形式,族人也仿漢人成立祭祀公會供奉祖先牌位[5]。隨著臺灣政治文化解嚴,許多平埔原住民族資料逐漸被發掘,2007年沙鹿社區與遷移至埔里的拍瀑拉族人開始互相交流[8]。
2008年2月16日,拍瀑拉族的張麗盆、毒瑞雄、施萬恩這三人從埔里到此寺尋根,由弘光科技大學副教授計文德陪同,並相約聯合舉辦牽田、走標活動[8]。次年祭祀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副研究員洪麗完表示,拍瀑拉族自漢人來台灣後生活領域被壓縮、傳統文化流失,以往在地人多不願意面對過去歷史,很高興這幾年該族文化再度被重視,看見歌舞重現,心中實在感動[6]。
註釋
參考資料
- 陳世宗. . 《中國時報》. 1997-05-17 (中文(台灣)).
- 苗君平. . 《聯合報》. 2006-09-24 (中文(台灣)).
- 許俊傑. . 《聯合報》. 2008-09-02 (中文(台灣)).
- 鄧玫玲. . 《大紀元時報》. 2017-02-16 [2017-12-26] (中文(台灣)).
- 陳金龍. . 《中華日報》. 2015-03-02 [2017-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6) (中文(台灣)).
- 苗君平. . 《聯合報》. 2009-09-21 (中文(台灣)).
- 炳燦. . 《聯合報》. 1954-10-26 (中文(台灣)).
- 苗君平. . 《聯合報》. 2008-02-17 (中文(台灣)).
- 羅珮瑩. . 《中國時報》. 2003-08-22 (中文(台灣)).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普善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