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區
大肚區(臺灣話:;拍瀑拉語:Dorida),是中華民國臺中市的市轄區之一,位於臺中市的西南端,北鄰龍井區,東北端接西屯區,東鄰南屯區,東南鄰烏日區,南、西南、西北隔大肚溪分別與臺灣省彰化縣的彰化市、和美鎮、伸港鄉相望。本區位於大肚臺地山麓西南面,氣候屬亞熱帶,代表的觀光景點包括望高寮(與南屯區的交界處)、追分車站、磺溪書院。
大肚區 Dadu District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 |
---|---|
市轄區 | |
大肚區位於臺中市內西南端
| |
上級行政區劃 | 臺中市 |
舊稱 | 大肚社、大肚下堡 |
區劃 | 17里298鄰 |
政府 | |
– 區長 | 白峨嵋(大肚區區長列表) |
總面積 | 37.0024平方公里 |
平均海拔 | 68 米 |
人口 | |
– 總數 | 56,735人(2021年1月) |
– 排名 | 21 |
– 戶數 | 18,367戶 |
郵政編碼 | 432 |
戶政資料代碼 | 66000240 |
毗鄰 | 西屯區、南屯區、烏日區、龍井區;臺灣省(彰化縣彰化市、和美鎮、伸港鄉) |
網站 | http://www.dadu.taichung.gov.tw |
歷史
- 新石器時代,有營埔文化。
- 荷治時期:巴布拉族大肚社(Dorida)含大肚南社、大肚中社、大肚北社。其地理範圍主要在今大肚區境,北邊並及龍井區南部,東到烏日區西部,甚至可能及於臺中市區南境。
- 17世紀,臺灣原住民的巴布拉族與貓霧捒族、巴則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已建立大肚王國,其君主為大肚王。
- 1697年,郁永河所著之《裨海紀遊》記載:「過阿束社,至大肚社,一路大小積石,車行其上,終日蹭蹬殊困,加以林莽荒穢,宿草沒肩。」
- 1732年,大肚王國滅亡。
- 1885年臺灣建立行省,設大肚下堡(範圍接近今日之大肚區及部分龍井區、烏日區)。
- 1887年,磺溪書院建成,是為大肚國小之前身。
- 1920年,設臺中州大甲郡大肚。
- 1926年,為抗議日本退休官員強占民地,趙港在大肚成立了大甲農民組合,後來與簡吉創組臺灣農民組合,為臺灣農民運動之先驅。
- 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總督府轄區後,改為臺中縣大甲區大肚鄉。
- 1950年底廢區署後,改為臺中縣大肚鄉。
- 1959年發生八七水災,原本於大肚流入臺灣海峽的大肚溪因此改道至今日的位置,成為今臺中市、彰化縣界河。
- 2010年12月25日,隨臺中縣市合併,由臺中縣大肚鄉改制為臺中市大肚區。
行政
區公所
- 置區長(官派)一人;下設主任秘書一人。
- 直屬單位:有民政課、公用及建設課、農業課、人文課、社會課、秘書室、人事室、會計室、政風室
- 業務代管單位:托兒所
行政區劃
- 王田、中和里、福山、社腳里、山陽里、瑞井、營埔里
- 新興里、大東里、大肚、永和里、磺溪里、自強里
- 頂街里、永順里、蔗廍里、成功里
警政治安
大肚區的治安由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烏日分局負責,在區內設有大肚分駐所、追分派出所及瑞井派出所。
人口
歷史人口 | ||
---|---|---|
年份 | 人口 | ±% |
1981 | 37,326 | — |
1986 | 43,056 | +15.4% |
1991 | 49,064 | +14.0% |
1996 | 52,603 | +7.2% |
2001 | 54,973 | +4.5% |
2006 | 55,886 | +1.7% |
2011 | 55,739 | −0.3% |
2016 | 57,207 | +2.6% |
2021/1 | 56,735 | −0.8% |
來源: . 內政部. |
人口變化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年度增減 | |
---|---|---|---|---|---|---|---|---|---|---|---|---|---|
人口 | 56,735 | −42 | |||||||||||
消長 | -42 | ||||||||||||
人口消長計算方式為該月人口減去上月人口,正值以紅字表示,負值以藍字表示,持平以綠字表示 |
- 資料時間:2021年1月~2021年12月;來源:臺中市政府民政局[1]
歷年人口變化
- 大肚區人口在2018年6月達到最巔峰(57,383人),其後開始出現明顯負成長。
大肚區歷年人口變化(1981年~2020年)[2] | ||||||||||||||||||||||||||||||||||||||||||||||||||||||||||||||||||||||||||||||||||||||||||||||||||||||||||||||||||||||||||||||||||||||||||||||||||||||||||||||||||||||||||||||||
---|---|---|---|---|---|---|---|---|---|---|---|---|---|---|---|---|---|---|---|---|---|---|---|---|---|---|---|---|---|---|---|---|---|---|---|---|---|---|---|---|---|---|---|---|---|---|---|---|---|---|---|---|---|---|---|---|---|---|---|---|---|---|---|---|---|---|---|---|---|---|---|---|---|---|---|---|---|---|---|---|---|---|---|---|---|---|---|---|---|---|---|---|---|---|---|---|---|---|---|---|---|---|---|---|---|---|---|---|---|---|---|---|---|---|---|---|---|---|---|---|---|---|---|---|---|---|---|---|---|---|---|---|---|---|---|---|---|---|---|---|---|---|---|---|---|---|---|---|---|---|---|---|---|---|---|---|---|---|---|---|---|---|---|---|---|---|---|---|---|---|---|---|---|---|---|---|
統計表
| ||||||||||||||||||||||||||||||||||||||||||||||||||||||||||||||||||||||||||||||||||||||||||||||||||||||||||||||||||||||||||||||||||||||||||||||||||||||||||||||||||||||||||||||||
交通
公路
教育
- 國民中學
- 國民小學
- 臺中市大肚區大肚國民小學
- 臺中市大肚區瑞峰國民小學
- 臺中市大肚區大忠國民小學
- 臺中市大肚區山陽國民小學
- 臺中市大肚區永順國民小學
- 臺中市大肚區追分國民小學
- 臺中市大肚區瑞井國民小學
文化
- 歷史古蹟
- 大肚下堡二十迎媽祖活動
大肚下堡二十迎媽祖活動起源於清代,於每年農曆四月開始,主要遶行大肚下堡20頭,經行政區域調整,分屬於烏日、大肚、龍井3區,以大肚區為主體。遊行的起點為船仔頭(在今營埔,昔為大肚溪渡口),媽祖迎自彰化南瑤宮外媽祖、彰化天后宮內媽祖、大肚頂街萬興宮頂街媽、大肚下街永和宮下街媽,並於最後一天到達頂街萬興宮。基本原則為一頭遊行一天,共20天。行程為:
- 初一:船仔頭(今營埔里),駐駕大肚區營埔里廣興宮。
- 初二:營埔(今營埔里),駐駕大肚區營埔里福興宮。
- 初三:籃仔頭(今中和里),駐駕大肚區中和里順安宮。
- 初四:勞胥(今烏日區榮泉里),駐駕烏日區榮泉里振興宮。
- 初五:王田(今王田),駐駕大肚區王田天和宮。
- 初六:山仔頂(今福山),駐駕大肚區福山福安宮。
- 初七:社腳,駐駕大肚區社腳里福和宮。
- 初八:大肚(今新興里、大東里、大肚、永和里、磺溪里),駐駕大肚區永和里下街永和宮。
- 初九:汴仔頭(今永順里),駐駕大肚區永順里汴仔頭順天宮。
- 初十:崁仔頂(今永順里),駐駕大肚區永順里崁仔頂永順宮。
- 十一:寮仔(今成功里),駐駕大肚區成功里國姓廟。
- 十二:加投(庄頭)(今龍井區龍東里),駐駕龍井區龍東里茄投頭奉天宮。
- 十三:加投(下庄)(今龍井區龍西里),駐駕龍井區龍西里茄投下保安宮。
- 十四:水裡港(今龍井區麗水),駐駕龍井區麗水水裡港福順宮。
- 十五:海埔仔(今龍井區福田),駐駕龍井區福田海埔仔福成寺。
- 十六:田中央仔(今龍井區田中里),駐駕龍井區田中里田中央仔福田宮
- 十七:崙仔(今龍井區竹坑),駐駕龍井區竹坑崙仔龍天宮。
- 十八:竹坑(今龍井區竹坑),駐駕龍井區竹坑竹坑朝奉宮
- 十九:山仔腳(今大肚區山陽里),駐駕大肚區山陽里活動中心
- 二十:頂街,駐駕大肚區頂街頂街萬興宮。
- 廿一:於大肚頂街萬興宮集合廿信眾送駕回宮。
當地流傳的歌謠,可以說明:
- 船仔頭烏、營埔雨、籃仔爁糊糊、勞胥弄雨縫、王田燒死人、山仔頂著青驚、社腳來探聽、大肚王爺真有聖、汴仔頭近溪邊、崁仔頂孤棚戲、寮仔爬(滿)竹刺、茄投查某市、三崁店相拼戲、水裡港近海墘、海埔仔笑哈哈、田中央仔相打地、崙仔分二,媽祖相爭扛、竹坑龍眼宅、山仔腳石頭地、頂街人客相蓋多。
旅遊
特產
- 小玉西瓜、哈蜜瓜、狀元瓜。
人物
参考资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