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核问题

核问题,是指自1990年代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开发核应用能力而引起的地区安全和外交等一系列问题,相关方为美国韓國中國大陸俄罗斯日本。2006年10月9日朝鲜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进行了核试验。截至2017年,朝鲜共进行了6次核试验,并于2017年完成了洲际导弹试射,但没有进行过两弹结合实验。2018年4月21日,朝鲜对外宣布“核武器兵器化完结得到了检验”,并将停止核试验和洲际弹道火箭试射,废弃北部核试验场。[1]

寧邊反應爐
美方評估已經能覆蓋部分美國領土,只是多與少的問題。

早期背景

朝鮮先天有發展核武的最大優勢,也就是它自產鈾礦,光是平壤附近的順川和博川礦山就是中型鈾礦;該兩處礦藏就近位於首都重兵力的防禦範圍內,除非全面開戰否則不可能以任何有限規模戰爭拿下。

朝鮮在1956年與前蘇聯締結「核能研究合作計畫」並每年派遣數十名科學家到莫斯科的「杜布納核子研究中心」學習,更與東歐各國進行技術交流。1962年在距平壤北方90公里的寧邊地區設立核能研究所興建反應爐,積極進行核能的研發工作。朝鮮于1974年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随后于1985年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約在1980年代初開始在寧邊建造第二座反應爐,這個5000萬瓦的研究反應爐於1987年開始運轉每年可生產約700公斤的,有潛力足以每年製造一到兩枚核武器。

1991年朝鲜主动提出朝鲜半岛无核化,因为当时韩国也准备研制核武器,而且美国在韩国布署了战术核武器。1991年12月31日,朝韩签定《关于半岛无核化协议》。 1992年1月,又签订《保障监督协定》,朝鲜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并多次接受其核查。

在这场与美国与韩国的谈判交易中,朝鲜被国际媒体称为获利者。一、朝鲜阻止了韩国开发核武器的计划;二、美军终于撤掉了部署在韩国的战术核武器。

金日成認為發展核武可鎮住韓國,在統一朝鮮半島時可阻止美國干預。[2]

朝核发展

核爆日期當量
朝鮮一次核試2006/10/091Kt
朝鮮二次核試2009/05/252Kt-6Kt
朝鮮三次核試2013/02/126Kt-7Kt
朝鮮四次核試2016/01/067.4Kt-16Kt
朝鮮五次核试2016/09/0910Kt-30Kt
朝鮮六次核试2017/09/03100Kt[3]
二戰小男孩原子彈1945/08/0613Kt
二戰胖子原子彈1945/08/0921Kt

美国从1970年代起就关注朝鲜的核项目,1988年下半年美国正式对国际宣称朝鲜有可能正在开发核武器项目的信息,此举立刻引起朝鲜当局的强烈反應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第一次朝核危機

2000年10月10日,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華盛頓白宮會見了朝鮮國防委員會第一副委員長趙明錄次帥

1994年5月30日,联合国安理会提出对朝鲜进行核项目调查并对其进行制裁。1994年6月,前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前往平壤斡旋後,美國總統柯林頓与朝鲜政府达成了《朝核问题框架协定》此一协议,是朝鲜核危机的直接渊源。按照《朝核问题框架协定》的要求朝鲜必须冻结其各种核项目,并在所有核设施上加装监控系统,禁止一切关闭项目的重启。然而美、日、韩三国协助朝鲜拆卸石墨反应堆并帮助朝建设两座轻水反应堆和每年提供重油的承诺一拖再拖。朝鮮認為美國對條約沒有誠意,只是想箝制北韓發展。

这两座反应堆的发电能力约为2千兆瓦。對外資訊有稱无法顺利进行的原因中约为45亿美元的资金缺口是一个不小的因素。2002年8月轻水反应堆僅在朝鲜平壤奠基。在此之前朝鲜与美国就反应堆的建设资金分摊问题讨价还价。

第二次朝核危机

美國共和黨一向反對朝核问题框架协定,認為無法解決朝鮮核問題。總統小布希上台後2002年初把朝鮮列為「邪惡軸心」並將朝鮮列為核打擊對象之一。2002年10月,美国根据情报研判掌握了朝鲜仍在秘密研制核武器的证据,从而对朝鲜核项目再次提出异议。朝鲜当局当即承认了美国的指控,但又坦承在巴基斯坦協助下秘密發展核武。随即引起国际社会对此的关注,朝美关系再次陷入僵局。由于朝鲜当局坚持能源短缺理由,拒绝美国提出的先停核项目,再谈能源问题的提议,朝鲜核危机正式爆发。

中國大陸在朝鲜核危机方面采取比较主动积极的态度,发起在北京举行的朝鲜问题六方会谈。2005年2月,朝鲜在官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正式宣布国家拥有核武器。9月13日开始的第四轮朝鲜问题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取得显著成果,与会各方一致通过《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其中在该声明第一条中,朝方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在第二天,朝鲜外务省又发表声明:在朝鲜重新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前,美国应该向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而美方表示:在朝鲜放弃核武器、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履行安全保障措施协定前,任何国家都不能与其开展轻水反应堆等核合作。

2006年7月5日,朝鮮在無預警情況下試射大浦洞二號、蘆洞及飛毛腿導彈七枚導彈,並全部落入日本海。10月9日上午9點35分33秒,朝鲜在咸鏡北道吉州郡舞水端裡一座360米高的山的地下水平坑道進行了一次地下核爆。造成一次規模里氏3.6級的人工地震,相當於800噸三硝基甲苯炸藥(TNT)爆炸產生的震度,核試後消息對東南亞股市造成即時短暫的負面影響(南韓股市受影響較嚴重,中國大陸股市則逆勢向上[4])。10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关于朝鲜核试验问题的第1718号决议。决议对朝鲜核试验表示谴责,要求朝方放弃核武器和核计划,立即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并决定针对朝方核、导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关领域采取制裁措施。[5]

2007年7月14日,朝鲜关闭了宁边核设施[6]。7月15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人员确认,朝鲜关闭了宁边核设施的核心反应堆[7]

2008年6月26日,朝鲜政府向六方會談代表團提交其國內核子專案及核子設施清單,美方允諾將朝鲜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的名單中除名,並解除「敵國貿易法」中相關貿易製裁[8]。10月11日,美方認為美國和朝鮮之間,關於「恢復國際檢查的談判」目的已達到,同意把朝鮮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上除名[9]

2009年4月,联合国安理会谴责朝鮮发射了一枚飞越日本的远程火箭。朝鮮则声称重新启动其钸浓缩反应堆,并命令在其主要核设施内的国际监督人员离境[10]

2009年5月25日上午,朝鲜再次进行了一次核试验[11][12]。6月12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1874號決議,對北韓再次進行核試爆提出最嚴厲譴責,要求北韓立刻停止核武計畫及試射彈道飛彈,加強對北韓的經濟制裁,並授權各國可攔檢北韓的可疑船隻及貨物。[13]

2013年2月12日,朝鲜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14]3月11日宣布朝鮮停戰協定完全無效,進入準戰爭狀態。

2014年11月18日,联合国第三委员会第一次通过有关朝鲜人权问题的决议案后,朝鲜当局对此表示“强烈抗议”,并声称无法克制核试验。在此情况下,有分析指出,朝鲜开始准备重新启动宁边的废核燃料再处理设施。但是韩国国防长官韩民求对此表达消极态度。[15]

2015年3月22日,朝鲜驻英國大使玄鹤峰接受英媒专访;表示朝鲜随时可以发射核导弹,並認為若是半島發生戰爭就一定是核戰爭,美國無權自己有核武同時又阻止他國有核武。[16]該言論暗示北韓核武小型化已經完成,可以裝於飛彈,但沒有舉出實證之前國際持懷疑態度。2015年9月15日朝方宣布[17]宁边核设施已經重啟完成產能大增,若美國和其同盟繼續威懾朝鮮將在「核雷聲」中驚醒。

2016年1月6日,朝方宣佈半島有史以來第一枚氫彈試驗成功。但爆炸當量根據外界偵測似乎只達到原爆等級,遠不及氫彈爆,然而也有分析表示可能是一種小型可攜帶氫彈,以低威力換取超小型的體積,容易運輸和隱藏,甚至販卖給恐怖組織。隨後韓國媒體披露北韓曾於1970年代在平安北道香山郡妙香山地區興建地下核武庫。[18]3月2日,联合国安理会全票通过第2270号决议,对朝鲜实施严厉制裁[19]。9月9日,朝方再次宣佈核試驗成功,被認為是歷次核試驗中規模最大的一次。

2017年4月,唐納·川普政府計劃改變美國對朝鮮二十多年的政策。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朝鲜第六次核试验,美国2个航母战斗群开向朝鲜半岛,并对朝鲜提出严正警告。7月4日美國國慶,朝鮮試射了一枚飛彈,飞行高度达2,802米,而飞行距离为933公里,在飞行39分钟后准确击中目标,[20]眾多軍事專家分析這已經是理論上的洲際飛彈,可以打到夏威夷和阿拉斯加等美國邊緣領土。7月7日的央視一專題節目裡,中國大陸專家表示「朝鮮已經跨入洲際飛彈門檻,只是美國不敢承認。」[21]9月3日中國大陸召開金磚國家會晤,美國總統忙於南方颶風哈維救災,朝鮮進行第六次試爆當量達100kt以上聲稱為氫彈,但國際學者還在確認中。

2018年4月21日,朝鲜宣布终止核弹和洲际导弹试验,关闭北部核试验场。朝方宣布不受核威胁挑衅绝不使用核武器,不泄漏核武器和核技术。[22][23]

2018年5月24日平壤時間上午11時,朝方以爆破方式拆除豐溪里核試驗場,核試場正式關閉,包括中美韓等五國媒體獲邀出席關閉儀式。[24][25]

中國大陸立場

2017年4月份朝鮮問題有所升級,全國人大外委會主任傅瑩在美國重要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發表論文《朝鮮核問題:過去、現在和未來——中國視角》[26],系統性闡明許多立場。首先列出了事件終極只有三種路線的可能性:

第一可能 第二可能 第三可能
美國為首國家不斷制裁升級
惡性循環到達臨界點。
美日韓最希望看到的是北韓政權垮台。重啟有誠意的談判解決問題,並重視朝鮮提出的訴求。
美國只能採取自己都未知後果的極端行動,或是乾脆承認朝鮮核武地位。中方判斷此一事態幾乎永無可能,其國民基本生存問題已經解決,其實北韓內部有進行一些經濟改革,飢荒也早已是遙遠的歷史事件,只是西方媒體刻意忽略。現在的核武進展下此一談判相比10多年前已經非常困難,但對話總是有機會,若是美國能開出重大讓步,棄核還是有可能。

傅瑩認為中國大陸外交部多次表明半島「生戰生亂」是不被容忍,且生戰生亂者將付出代價,中俄不會袖手旁觀[27],其實已經暗示想透過武力解決朝鮮者恐怕事情不會想像中簡單,想輕鬆取勝的機會也根本不存在。所以目前掉入困局其實不是中國大陸而是美韓,同時也在論文中列舉了事件幾個轉折點美國犯下的錯誤。

  • 1988年漢城奧運舉行後當時蘇聯和中國大陸都改善了和南韓關係,相比之下美日並沒掌握住和北韓關係正常化的時機以引導其內部事態。
  • 美方於柯林頓總統時曾派遣國務卿前往平壤,雙方甚至談及互設聯絡處,但後美國忙於中東事務而錯過時機。
  • 小布希總統對平壤的強硬政策和利比亞放棄發展核武最終卻被殺的命運,讓朝鮮放棄對西方的幻想。
  • 2004年9月南韓承認曾祕密提煉濃縮鈾,但國際原子能機構並沒對南韓採取任何一點行動,[26]採雙重標準讓朝鮮放棄對國際機制的幻想。

2017年5月6日央視《防務新觀察》節目中再次強調,朝核問題是美國與朝鮮雙方問題,中國大陸不是主角也不對結局承擔任何責任。[28]9月份六次核試後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接到德國總理梅克爾電話時表示「事實一再證明,朝核問題最終只能透過和平對話解決」表明了立場,梅克爾表示願看到事情往和平方向推進。[29]

参考文献

  1. . 劳动新闻. 2018-04-21.
  2. . 哔哩哔哩. 2013-01-10 [2016-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9).
  3. . [2017-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3).
  4. 南韓股市首當其衝跌2.4% 亞太股震盪恒指跌 228點 -- 2006年10月10日明報
  5. . [2006-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10).
  6. 高浩荣,夏宇,详讯:朝鲜证实已关闭宁边核设施 存檔,存档日期2007-09-11.,新华网
  7. 凌朔,详讯:巴拉迪证实朝鲜已关闭核设施的核心反应堆 存檔,存档日期2007-09-16.,新华网
  8. . BBC中文網. 2008-06-26 [2008-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3).
  9. . BBC中文網. 2008-10-11 [2008-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5).
  10. . VOA. 2009-04-14 [2009-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6).
  11. . 新华网. May 25, 2009 [2009-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5月28日).
  12. . 新华网. 2009-05-25 [2009-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13. . 自由時報. 2009-06-13 [2009-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5) (中文(台灣)‎).
  14. . 163. 2013-02-12 [2013-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2月13日).
  15. . 朝鲜日报. 2013-02-12 [2014-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5) (中文(简体)‎).
  16. 央視-朝鮮自稱有能力隨時核戰 存檔,存档日期2016-03-04.
  17. 央視-发卫星 重启核设施 存檔,存档日期2016-03-04. 2015-09-16 央視
  18. . Daily NK. 2016-01-26 [2016-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1).
  19. . 联合国新闻中心. [2016-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4).
  20. 射程上万公里,北韓圓夢 存檔,存档日期2017-07-08.
  21. 央視官方頻道-海峡两岸20170707 存檔,存档日期2018-04-22.
  22. . AP News. [2018-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2) (美国英语).
  23. . www.jiemian.com. [2018-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2) (中文).
  24. . 中央社. 2018-05-24 [2018-05-24].
  25. . 香港01. 2018-05-24.
  26. . 中時電子報. 2017-05-02 [2018-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4).
  27. 新華-王毅:不管是谁在半岛生战生乱 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存檔,存档日期2017-04-19.
  28. CCTV军事, , 2017-05-06 [2018-06-21]
  29. CCTV中文国际, , 2017-09-07 [2018-06-21]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