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煥
朱慈煥(1633年-1637年),為明思宗第五子,母親是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田氏,在民間有朱三太子之稱。雖然事實上的朱慈炯才是「朱三太子」,但因民間稱太子朱慈烺為「悼皇帝」,二子朱慈烜一出生就夭折,故三子朱慈炯被民眾稱為「朱太子」(其實是第三皇子),由此開始序齒,故四子朱慈炤稱「朱二太子」,慈煥被稱為「朱三太子」。有許多人自稱是「朱三太子」,試圖起義。[1]如杨起隆案、王士元朱三太子案。
生平
崇禎六年(1633年)出生,是明思宗朱由检的第五个儿子。
崇禎十年(1637年),思宗因军用告急,向疏亲李国瑞(孝定皇太后的侄孙)徵用銀兩不得,大怒,正要懲處李国瑞,思宗的外婆瀛国太夫人、岳父周奎、姑祖父王昺一齐入宫求情,明思宗將国瑞在獄中打死。此時朱慈煥已病篤,突然对明思宗说:“九莲菩萨(即孝定皇太后的尊稱)说了:「皇上对外戚太差,要让皇子们统统死光。」隨即死去。思宗大惊,在宫中對九莲菩萨大加祭祀,一连三天三夜。明思宗認為慈煥靈異,追封「孺孝悼靈王玄機慈應真君」,時禮科給事中李焻指不應以道教的真君名號作為皇子封號,這屬於邪教,但思宗不理會,幾年後,思宗還是改封了「宣顯慈應悼靈王」,去除了“真君”之號。[3]
「王士元朱三太子」案
甲申之變后,明朝宗室顛沛流離,無所考據,有一個名叫「王士元」的人,自稱「朱三太子」(即朱慈煥),與很多士人有聯絡,後被官府所拘捕。
遭審問時,官府問他:「朝廷待汝不薄,何為謀反呢?」 答:「吾數十年來改易姓名,冀避禍耳,本朝有三大恩於前朝,吾感戴不忘,何嘗謀反?」 官府問:「何為三大恩?」答:「本朝誅殺流賊,與我家報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孫,從不殺害(此条不实,藉機乞憐),二也。 朱家祖宗墳墓,今上躬行祭奠,命人灑掃,三也。」「況吾今七十五歲,血氣已衰,鬢髮皆白,乃不作反於三藩之亂時,而反於清寧無事之日乎?且所謂謀反者,必佔據城池,積草屯糧,招軍買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於此乎?」官府認為辯解有理,將他軟禁於一屋,並不用刑,上奏朝廷。
王士元自述身世為:他是定王朱慈煥,明甲申之變時,十一歲,崇禎帝把他交給王太監藏匿民間,王太監卻把他交給流寇李闖,李闖命一個毛姓將軍看守他,後來清兵入關,毛將軍帶著他出奔到河南種田,流離顛沛。十三歲時,毛將軍聽說清兵正在緝捕流寇餘黨,於是拋下他,自己逃亡了。他走到朱元璋故居鳳陽,遇到一位姓王的老鄉紳,曾任明朝諫官,細詢根由,執手悲泣,乃留在王家,作為其養子,改姓「王」,取名「王士元」。
王諫官病故後,士元年方十八九,被王家子孫破門,至一佛寺中剃髮出家,偷生度日,後結識一個姓胡的餘姚人,亦明官員後裔,後兩人談藝論文後,胡頗欽佩他的才學,勸他還俗,並將女兒嫁給了他。自此以教书谋生,居於四明山,但是官府訪查之下,他只好遷居山東,化名「張用觀」,齋號「潛齋」,自稱「浙東張老先生」。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士元化名「何誠」,在寧波向秀才張月懷租屋居住,不久,張月懷請士元飲酒暢談,士元酒後狂悖,自稱是崇禎皇子,月懷打算藉此機會起義,擁立「朱三太子」,事情遭到官府偵查,士元大驚,便帶家屬徙居湖州長興縣。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一名僧人張念一聽說了這件事,於是向檀越募集香火錢,自稱要「助朱三太子起義」,士元又被官府追緝,後風聲極緊,寧波、鎮海都「一步一步挨查」,三子一孫被逮捕,士元和另外一个儿子流亡。士元一妻一妾、三个女儿、一个兒媳,均按照明思宗家法,全部上吊自盡,以免受辱。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官府於張念一口供中,得悉士元行蹤,遂把山東汶上的士紳李力遠家教書的士元拘捕,押解京師受審,此時王士元已經七十五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