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橋頭
歷史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柴橋頭地區為一街庄,稱為「柴橋頭庄」,隸屬於集集堡。該庄北與後藔庄、鄉親藔庄為鄰,東與社仔庄為鄰,南邊隔濁水溪與龜仔頭庄、蕃仔藔庄為界,西邊為集集街。[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南投廳。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6月,該庄編入「集集區」,隸屬於南投廳。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集集區仍隸屬於南投廳。1920年(大正九年),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為「柴橋頭」大字,隸屬於臺中州新高郡集集街[3]。
戰後集集街改制為集集鎮,隸屬於臺中縣,大字亦改制為里。1950年7月,集集鎮拆分出水里鄉,本地區仍屬於集集鎮。同年10月,中、彰、投分治,集集鎮改隸屬南投縣。
聚落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吳厝、柴橋頭、洞魚(洞角)、平底林、北勢坑等,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1]此外,本地區尚有屯田、籠仔坑、暗坑、黃杞林坪、湖桶、大丘園、大坪、油車坑、大山腳、硘磘等聚落。[2]
交通
台鐵集集線是二水經集集至車埕的支線鐵路,大致以西向東轉西北微北-東南微南走向再轉西南西-東北東走向經過柴橋頭地區中部偏南地帶。境內西側設有集集車站,只停靠區間車。由此向西可前往二水車站轉往台鐵沿線各站;向東可前往水里、車埕等站。[1][4][5]
省道台16線(名水路二段)是名間鄉名間至信義鄉合流坪的幹道,大致以西向東轉西南西—東北東走向經過本地區南部。由該道路向西可前往集集南部、林尾、隘寮、濁水並止於省道台3線路口;向東北東轉東南東可前往社子地區的水市區、拔社埔、地利並止於合流坪。[1][2][6][7][8]
縣道139號(集鹿路)是彰化至鹿谷初鄉的道路,大致以西向東到達本地區西部邊界中央偏南處,轉南沿邊界而行,經省道台16線路口轉南南西出境。由該道路向西轉北北西經集集舊市區可前往中寮、南投、芬園與員林/大村/花壇交界地帶、花壇與彰化交界地帶、彰化市區等地;向南南西可前往番子寮西部、大丘園、坪子頂、初鄉並止於縣道151號路口。[1][4][5]
鄉道投54線(民生路、民權路、民生東路、洞角巷、大坪巷)是磨仔坑至水的道路,大致以西向東與縣道139號共線到達本地區西部邊界中央偏南處,續向東獨行後轉西北西—東南東走向再轉西微南—東微北走向再轉西南西—東北東走向再轉西向東,進入山區後蜿蜒而行,其後以西南—東北走向於本地區東部邊界中央偏南處出境。由該道路向西可前往集集、林尾、隘寮、濁水地區的磨仔坑並止於省道台16線路口;向東北轉東南可前往社子地區的水市區並止於省道台16線另一路口暨縣道131號終點路口。[1][2][6][7]
學校
- 集集國小
- 永昌國小
- 富山國小
參考文獻
- 《臺灣堡圖》,臺灣總督府,1904年
- 《南投縣集集鎮行政區域圖》,內政部,2005年10月
- 《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灣總督府
- 《南投縣行政區域圖》
- 《彰化縣行政區域圖》
- 《南投縣名間鄉行政區域圖》,內政部,2005年9月
- 《南投縣水里鄉行政區域圖》,內政部,2005年12月
- 《南投縣信義鄉行政區域圖》,內政部,2005年12月